左手打壓華為,右手綁架匯豐!究竟誰在導演這場戲?
美國為何要利用銀行對華為痛下狠手?
上周五,加拿大法院拒絕了一份匯豐銀行為孟晚舟提供的證據。而這份證據,恰恰證明了美國檢方對孟晚舟的誣陷。
拒絕匯豐的新證據
當地時間7月9日,加拿大法院判決,不同意引入匯豐銀行提供的新證據。
匯豐提供的這份最新證據,涵蓋會議紀要、內部客戶管理系統、提及PPT的報告、相關員工所發送的一系列的郵件對話等,證明了匯豐有高層知曉華為與星通的實際關系。在今年4月易簡財經就曾對匯豐提供的關鍵文件進行分析。(詳見《匯豐與華為達成重要協議,孟晚舟回國出現轉機》)
因此,新證據對孟晚舟極其有利。此前美國檢方同時指控孟女士有兩項罪名,其一為“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其二為“金融欺詐”。
第一項指控在加拿大僅是“價值觀”契合,意思就是跟著吆喝,沒有什么法律依據達成引渡;而第二項指控“金融欺詐”在美加兩國之間都屬于犯罪,因此成為孟晚舟是否被引渡到美國的關鍵。
在案件初審階段,加拿大法官就認定孟晚舟的雙重犯罪成立。
現在,孟方律師引用新證據,并提出“匯豐根本就清楚華為與伊朗的業務;并沒有承受任何實際損失”。而美國檢方沒有做客觀陳述,純屬斷章取義的誣告。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本周一的例行記者會上說,孟晚舟近日向加拿大法院提交的匯豐銀行內部文件再次充分證明,美方對孟所謂‘欺詐’指控純屬無中生有、憑空捏造,這進一步暴露了孟晚舟事件的政治迫害本質。
銀行亦為魚肉
美國為何要利用銀行對華為痛下狠手?
2015年,奧巴馬時代的美伊關系升溫。伊朗為了在核議題談判上取得進展,應美方要求提供了一份含有30家公司的資料,華為和中興榜上有名。美方從此打開了調查的突破口,為孟女士近幾年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于是在2016年,美國動用法律武器,通過司法部要求各大銀行提交資料,匯豐及其他幾家與華為有業務往來的國際金融機構,都被迫提供了相應的資料。
美方在調閱匯豐文件之后,發現了華為介入伊朗業務的”蛛絲馬跡”,尤其是拿到其首席財務官親自陳述的PPT,如獲尚寶。
美國檢方過濾了對孟晚舟有利的證據,保留了片面不利的證據,斷章取義的指控孟欺詐匯豐。于是導致后來公眾視野中的那一幕:美國和匯豐“合謀構陷”孟晚舟。
整個過程中,匯豐被美國檢方強行捆綁,有苦說不出。
匯豐之所以被強行捆綁,原因也很簡單,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占比為86%,萬一被美國政府踢出美元結算體系,沒有哪家跨國銀行受得了。
這就是當今世界不合理且讓人無奈的現實,任何機構和企業凡是需要進行美元結算的,就會受到美國政府的長臂管轄。
孟晚舟三年應訴之路的重大轉機出現在今年4月。當時,在香港法院程序框架下,匯豐跟華為主動達成和解后,向孟的律師團隊提供所需的相關事實資料。這些文件明明白白地證明了孟晚舟的無辜,也讓美國司法部的伎倆大白于天下。
隨著美國無法把控的真實證據浮出水面,匯豐上傳下達和內控機制失效的嫌疑,可能會令其遭致不少詬病。而它依法將對孟晚舟有利的全部證據提供給華為,讓事實公之于眾,“構陷者”的污名不攻自破。
美國的政治企圖也隨之昭然若揭,那就是不擇手段,將一家快速崛起的中國科技企業和一家歷經百年洗禮的國際銀行在法律上“對立”起來。
一石二鳥的大陰謀
在筆者看來,美國司法部精心策劃的孟晚舟案,其實背后還有一個更大的陰謀,那就是一石二鳥。一方面美國不僅可通過該事件打擊華為,進而打擊中國科技發展,和經濟的轉型升級,甚至制約國家崛起。
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炮制“對立”,挑撥匯豐與中國政府、輿論和大眾的關系。如果任由事件不斷惡化,迫使匯豐撤回投資,鑒于其促進中國與世界金融互通的影響力,將在全球金融圈層內造成極大震動,影響其他國際機構對中國的投資,進行達到破壞中國金融開放的目的。
放眼全球,世界各國依舊是以美元為主流結算體系,美國長臂管轄依舊是金融機構難以繞開的軟肋。而瓦解長臂管轄的對策除了阻斷法體系,更重要的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
另外,與外交戰略同理,在金融開放經濟超越的進程中,中國也需要更多元化的外資金融伙伴,與之合作共贏。
然而,迄今為止,很少有美資銀行,會全力支持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戰略。而歐洲第一大銀行匯豐,不僅是中國金融業最大的外資投入者,也是最主要的人民幣國際化的全球推動者,同時,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引入了最多的海外投資者。
如果美國人的陰謀得逞,動搖了歐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根基,這對中國金融開放極為不利。
好在,中國的監管機構依然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匯豐等機構,而同時匯豐也在加速戰略東移,將更多資本和資源向中國和亞洲傾斜。
近年來,中西方力量對比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趕超美國,《阻斷法》和《反外國制裁法》等法律體系發揮威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升,中國企業和國際銀行受制于“美國規則“的局面也將大大改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