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腰斬”!行業老二單季虧損或高達16.6億 不僅降薪還裁員?
從事生豬養殖的上市公司日子卻越來越難過了。
來源:黑池財經
豬肉的價格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作為食用最廣泛的肉類食品,豬價持續下行,大家漸漸嘗到了“豬肉自由”,而從事生豬養殖的上市公司日子卻越來越難過了。
7月14日,素有“豬茅”之稱的牧原股份和生豬出欄量老二的正邦科技發布了半年度業績預告,牧原股份預計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億元-10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7.84億元,下降12.83%-5.42%;正邦科技則直接由盈轉虧,預計上半年虧損12億元-14.5億元,同比下降149.64%~159.99%。
?“豬老大”們業績走低,豬價的下跌無疑是最大原因,行業內另一家知名企業溫氏股份的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梅錦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豬價從20元/斤的出欄價格,前段時間最低跌到6元/斤附近,現在又回到了7-8元左右,目前整個養豬行業都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也可以說是寒冬期?”。
單季虧損或高達16.6億 不僅降薪還裁員?
行業老大和老二的業績下降,已經預告了豬利潤周期拐點已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正邦科技還實現盈利2.1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的虧損額度達到12億元至14.5億元,這相當于第二季度單季虧損金額至多達約16.6億元;“豬茅”牧原股份雖說未錄得虧損,但凈利潤也出現大規模的回撤。
在此背景下,控制業績下滑幅度成為豬企的必修課,而作為深耕養殖業十多年,經歷幾次“豬周期”波動的正邦科技對市場變化還是有一定判斷力的,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正邦科技已經開始淘汰對成本影響最大的低效母豬,到今年二季度共計淘汰85萬頭。
正邦科技表示,公司率先進行低效母豬淘汰的做法極大程度上為公司縮減了成本,降低了經營風險,仔豬成本已由2020年四季度的950元/頭降至目前的600元/頭,降幅達37%。
但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正邦科技表示公司二季度未參與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這意味著,公司二季度沒有采取任何風險管理手段,全部扛下生豬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
如今,正邦科技顯然有些扛不住了,網上流傳著一份正邦科技員工自愿降薪申請書,申請人稱:“2021年是公司面臨挑戰的一年,豬價行情持續下跌,養豬行業業績整體大幅下滑,我們公司也未能幸免,作為正邦大家庭的一員,本人愿意與公司經營共擔,風雨共濟。我堅信,只要我們同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夠度過這次難關”。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目前整個正邦集團內部確實是在降薪,事業部月薪一萬元起的員工和行政部月薪八千元起的員工,分別降薪10%,降薪時間自今年7月開始,接受訪問的員工表示并非自己自愿。
?
不僅如此,降低成本的方式不止有降薪,上述員工表示,包括正邦科技在內的正邦集團,還在做人員優化,整個集團大概有7萬員工,而這次優化的人數在萬人以上。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下旬,網上也曾曝出牧原股份2021年將裁員6萬人的消息,牧原股份回應稱消息不實,員工流動情況保持正常水平,公司無大規模裁員計劃。
?
對比一看,高低立現,投資者對兩家公司的反應也比較客觀化,截至7月15日收盤,牧原股份報56.96元/股,年內跌幅僅為5%左右;正邦科技報11.05元/股,較年內最高價19.28元/股,已下跌40%以上。
?
而對于兩家龍頭養豬企業的差別表現,龍頭券商中信證券發布研報稱,雖然豬價仍處于下行周期,但是牧原股份的成本優勢體現的更加明顯,依然可以保持較好的盈利能力,同時,在本輪豬價下行過程當中,牧原股份的規模優勢不僅體現在養殖成本的降低,也體現在對于區域價格影響力的提升,亦可轉化為超額的利潤。
?
中信證券認為,牧原股份成本控制行業領先,出欄量預計高增,長期具有較好的成長性,參考可比公司估值,給予公司2021年16倍PE,對應目標價145元,維持“買入”評級。
?
剛開啟虧損周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截至7月8日,生豬銷量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已全部披露6月份銷售數據,當月銷售均價全線跌破行業成本線。
?
其中,牧原股份、正邦科技跌至13.58元/公斤和13.66元/公斤,溫氏股份、新希望和天邦股份則分別跌至14.2元/公斤、14.54元/公斤和14.02元/公斤,綜合市場各方數據,15元/公斤為生豬養殖業平均成本,上述銷售價格的回落,已經意味著部分公司在今年6月開始出現虧損。
?
據央視新聞報道,商務部監測,上周(7月5日至11日)豬肉零售價格環比下降0.7%,生豬出欄速度逐步放緩,加之國家豬肉收儲政策支撐,預計后期豬肉價格以小幅震蕩為主。
?
而通過較過往數據可知,從2007年到2019年6月底,國內生豬價格始終在10元-20元/公斤區間波動,這意味著生豬價格或剛剛進入“磨底”階段,歷史上類似階段多會持續兩至三年時間,如果從上述角度來看,豬肉股不過剛開啟虧損周期而已…..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注明出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