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雷教育股的基金有的割肉、有的套牢,還有未來嗎?
監管風暴下,教培行業以及相關個股未來舟行何方?
作者 | 武麗娟
來源 | 獨角金融
針對教培行業監管的“雙減”(指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文件正式落地,引發資本市場大震動,與教育股相關或是曾持有教育股的基金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監管風暴下,教培行業以及相關個股未來舟行何方?
“教培股”涼了
一紙政策讓不少教育機構的股票大幅跳水。7月30日,A股教育板塊有所探底回升,板塊指數在連續6根大陰線后實現翻紅,整體漲3.33%。其中中公教育(002607.SZ)、科德教育(300192.SZ)漲幅均超5%。
而就在上周五(7月23日),教育培訓類個股集體迎來至暗時刻。
“雙減”政策公布后的第二個交易日(7月26日),A股教育板塊全線下挫,包括豆神教育(300010.SZ)、凱文教育(002659.SZ)、昂立教育(600661.SH)、學大教育(000526.SZ)、中公教育等在內的8只教育股均慘淡跌停。
中概股方面,在7月23-28日這個期間,多個K12賽道的教育公司市值共蒸發了近200億美元。其中,好未來(TAL.US)市值蒸發了91億美元;新東方(EDU.US)市值蒸發了69.2億美元;高途(GOTU.US)市值蒸發了15.2億美元;掌門教育(ZME.N)市值蒸發了6億美元;一起教育(YQ.O)市值科技蒸發了2億美元。
盡管,之后股價有所觸底回升,但不改整體頹勢。
周四美股收盤,中概教育股再次回落,第一高中教育(FHS.US)跌近12%,紅黃藍(RYB.N)跌超10%,51Talk(COE)跌超9%,好未來、高途跌超8%,新東方跌超6%。
其實,這并非一場始料未及的“黑天鵝”。早在3月,監管的趨嚴和教育部“雙減”政策的推進,K12培訓賽道就已降溫。此前的投資機構、各大基金也都紛紛大手筆減持,也有少數基金被套牢。
“踩雷”教育股的基金
有的割肉跑了,有的套牢慘了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有14只基金對教育股(不包含中概股)的持股市值占基金凈值比在5%以上。
來源:Wind
上圖顯示,基金持有最多的是中公教育、希望教育、中國科培。
A股的中公教育(002607.SZ),今年以來暴跌超70%;港股的中國科培(1890.HK)從年內高點6.1元/股跌至周三新低3.66元/股;希望教育(1765.HK)年內跌幅一度達63%。
在教育股這輪殺跌的同時,史上最慘ETF誕生了。
今年6月17日,博時基金的全球中國教育(QDII-ETF)(513360)(簡稱:教育ETF)上市,屬于QDII(可以投資境外的境內基金),一共包含43只教育股。
這只基金可謂生不逢時,其實在成立之初,教育股已下跌了一輪。教育ETF上市首日(6月17日)收于0.899元,跌9.92%,在跌停的邊緣試探。自7月26日起,又接連3日一字跌停,截至7月30日,繼續下跌1.66%,報收0.534元,凈值腰斬。
或許提前感受到國內教育政策趨嚴的風向,也有資本嗅覺靈敏,紛紛清倉教育股。
從2020年Q3季度開始,高瓴資本就持續減持好未來,2020年第四季度,高瓴資本還清倉了樸新教育(NEW.US),2021年第一季度繼續清倉好未來和一起教育等教育中概股,雖然仍建倉新東方,但只有7.88萬股。
公募基金方面,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QDII),以互聯網、教育、金融等行業為主要配置方向,今年一季度,就踩雷教育股的大雷——新東方和好未來,這兩只股分別位列亞洲精選前十重倉股的第7和第8名。
不過,張坤在該基金的二季報中表示,二季度股票倉位略微下降,并對結構進行了調整,降低了消費等行業的配置,增加銀行、地產等行業的配置。
到二季度末,新東方和好未來已經不在亞洲精選的前十大重倉股中。
另外,胡宇飛管理的嘉實海外中國股票,一季度末減倉了0.38億元好未來,但仍重倉持有3.31%。到二季度末,好未來也消失在其前十大重倉股中。
也有海外機構選擇“割肉”離場,成功逃離。
億萬富豪切斯·科爾曼(ChaseColeman )旗下的老虎環球基金,2020年第三季度,曾建倉高途集團(GAOTU.N),但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全數清倉。
同時,截至6月底,全球最大中國股票基金-瑞銀旗下的瑞銀(盧森堡)中國精選股票(美元)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好未來也成為了棄子。
不過,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包括貝萊德、施羅德、先鋒集團在內,新東方前20名機構股東抱團選擇“增持”。而新東方從一季度的高點19.97美元/股持續下跌,其中,“雙減”政策發布的前一交易日(23日)的單日跌幅高達54.22%。
來源:Wind數據,新東方機構持股
當然,主動管理型基金很有可能已經作出賣出和調倉的應對,以上數據只是浮虧統計,不過對于上述的教育ETF這種被動指數基金,難躲被套命運。
“教培股”轉型在路上
“雙減”政策“重拳出擊”,“教培股”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截至2020年10月,2020年新增的教育類相關企業47.6萬家,同比凈增22.5%。據艾瑞咨詢此前的預測數據,2021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3082億元。
來源:艾瑞咨詢
然而,今年6月份以來,教培行業的“風向”驟然轉變,多家機構報告認為,素質教育賽道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北京鴻風資產投資總監黃易表示,K12校外學科培訓行業處于消失態勢,整個行業不存在投資價值了,理性的投資者應該及時止損。如果要繼續持有,只能等待公司轉型,但轉型肯定是個艱難的過程,等轉型成功出業績,將會非常漫長。有些投資者可能會去博個底部反彈,但理智的投資者都明白,這個行業將不復存在,投資價值將歸零。因此,及時止損應該是當下理性的選擇。?
對于具體公司來說,其公司未來價值能恢復幾成取決于能否及時轉型成功,畢竟除了K12的校外學科培訓,還存在其他培訓市場,如中小學生的藝術類、體育類培訓,出國留學培訓、成人考研、國考、職業技能等培訓。
因此,未來學科類培訓機構將進入較長時間的強監管時代,經營業績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對于從事K12學科培訓的上市公司來說,在政策嚴控下,其主營業務模塊必然遭受打擊,盈利能力或許大幅下降。但體育、文藝、科技等類別的素質教育以及職業教育未來發展前景良好,或許是這些公司轉型的風口。
國泰君安研報也指出,隨著義務教育階段“雙減”工作的全面推進,各地治理實施細則預計將陸續配套出臺,學科類教培機構將逐步向體育、文化藝術等素質教育及職業教育方向轉型。建議短期規避培訓板塊,關注職教和高教板塊的超跌機會。
你有投資過教育領域的基金嗎?對此行業有何看法?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