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被法院列為失信執行人,烏龍事件還是暴露隱憂?
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眾銀行”)被法院列入被執行人。對此,微眾銀行回應稱“烏龍事件”。
來源/消金界? 作者/徐英霞
消金界注意到,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截至3月23日,微眾銀行的執行信息仍然在網,被執行人為微眾銀行,執行銀行為藍山縣人民法院,執行標的15萬元。
消金界發現,在同一案件中,與微眾銀行一同被列為被執行的人,還有一自然人。這也許就是微眾銀行聲稱“烏龍”的原因。
另外,消金界還發現,近來,在多起涉及車輛租賃合同糾紛、租賃合同糾紛、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侵權合同糾紛中,微眾銀行都作為“第三方”位列被告席。而所有這些糾紛都指向了汽車銷售業務。
這意味著,個別微眾銀行的合作方——汽車銷售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與其客戶的糾紛,很多已經波及到了微眾銀行。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微眾銀行曾經踩過的雷。
2020年,作為蛋殼公寓的資金合作方,蛋殼公寓暴雷后,微眾銀行的租金貸業務踩雷。在與蛋殼公寓的合作中,微眾銀行就曾作為被告,遭到消費者起訴,并被要求返還租金押金和活動返現金額。
最終微眾銀行踩雷蛋殼公寓金額高達15億。
所以,這次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究竟是微眾銀行所說的“烏龍”,還是產品風控出現問題,還要看事態的發展。
截至目前,微眾銀行還未披露2022年年報。但根據以往數據,利潤方面,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微眾銀行分別實現凈利潤39.5億元、49.57億元、68.84億元,同比增長59.66%、25.49%和38.87%,是民營銀行中表現最好的。
根據2021年年報,微眾銀行的業務主要是“微粒貸”。“微粒貸”圍繞微信、手機QQ等超級App,向大眾提供標準化“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的純線上小額信用貸款產品。
截至2021年末,“微粒貸”已輻射全國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逾44%的客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逾80%的客戶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和非白領從業人員,“微粒貸”筆均貸款僅約8000元,約70%的客戶單筆借款成本低于100元。
截至2021年末,微眾銀行資產總額為438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632億元,較年初增長32%。
2021年,微眾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69.89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利息凈收入179.82億元,同比增長34%,凈利潤68.84億元,同比增長39%。管理貸款余額782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4%。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長42%。
除了拳頭產品微粒貸之外,微眾銀行在小微貸領域也早已發力。
截至2021年末,“微業貸”管理貸款余額中,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建筑業管理貸款余額占比達78%,信用貸款余額占比達99%,中長期貸款余額占比超98%。“微業貸”服務的小微客戶,戶均授信約88萬元,筆均提款約27萬元,約60%的小微客戶單筆借款利息支出少于1000元。近100%的小微客戶為民營企業,約76%的小微客戶年營收在1000萬元以下。
微眾銀行的業務很多是采用“聯合貸”的模式,但2022年開始,金融監管部門要求微眾銀行降低杠桿率,并對其核心產品“微粒貸”、“微業貸”等高杠桿率的表外證券化業務進行整改。
2022年3月,銀保監會信托部明確定義銀登資產流轉業務為“金融同業通道”業務,微眾銀行銀登資產流轉業務不得新增,存量業務逐步壓降清理。
2022年6月,央行指令要求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停止微眾銀行在該場所發行資產支持票據,以降低杠桿率。2022年9月,證監會指令上海證券交易所停止微眾銀行在該所發行資產支持證券。
受此影響,多家銀行停止了與微眾銀行的資金合作。與此同時,2022年7月,微眾銀行的注冊資本由42億元減少至38.5億元,減少了3.5億元,下降了8.33%。
微眾銀行2022年的年報遲遲未出,而且大概率不會有前幾年的增幅了。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資產質量方面,2017年至2021年,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依次為0.64%、0.51%、1.24%、1.2%、1.2%。
與同業相比,1.2%的不良率水平并不算高,但上升的態勢則反映出,微眾銀行的內控問題確實需要注意了。
回到這次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一句“烏龍”并不能掩飾背后的風險,微眾銀行也許應該警惕再一次被“拉下水”。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