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為“廣州人口負增長”擔憂嗎?
沒有失速
來源/地產知識橘
1
最近,廣州2022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在持續刷屏。
一個字,降了。
常住人口數量比上一年下降了7.7萬。
這是2005年,廣州進入人口爆發期以來,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
那么,我們該為“人口負增長”擔憂嗎?
而人口的變動,會削弱廣州樓市的增長動能嗎?
2
首先,想澄清一個事實。
這一波人口失速并不只發生在廣州。
前段時間,大多城市公布了年度統計數據,人口的變動情況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線城市普遍凈流出,強省會保持凈流入。
北京降了4.3萬人,上海降了13.5萬人,深圳,作為外來人口比例最高的一線城市,降幅最小,也流出了將近2萬人。
和同級別城市一對比,廣州人口流失不算最多,當然,也不是最少的。
但同樣的趨勢,也不止發生在一線城市。
雖然去年被吹爆的“搶人大市”,從長沙到杭州,再到合肥、西安,南昌……清一色是二線的強省會。
但有一說一,就算是凈流入的“Top 1”長沙,常住人口的增量也只有18.1萬人。
一個可供對比的數據是,2021年,武漢當年人口增量達到驚人的120.1萬,成都是24.5萬,杭州和西安人口增量也超過了20萬。
也就是說,這一場人口的大逃離,并不只是發生在能級最高的那些城市,而是人口正在從幾乎所有大熱的城市撤出。
整齊劃一的趨勢背后,當然有一些整齊劃一的原因。
比如說,這特殊的三年。
這三年,尤其是2022年,人口流動受限,連帶著外貿、加工制造業等產業受到沖擊,不少外地人在大城市無法獲得穩定收入,只能早早選擇回鄉“蟄伏”。
去年,光是廣州一個鷺江村及其周邊,就有超過20萬依靠制衣業生活的湖北人,被大規模返鄉。
而去年12月開始,相當一部分人提前開啟了過年模式,再加上春運的時間比較靠前,到了年底,幾乎所有大中城市的人流量都降了一個level。
所以,原本外來人口越扎堆的地方,去年人口的降幅越明顯。
這也是為什么廣東省幾乎全軍覆沒,無論是深圳、廣州,還是二線的東莞、佛山,普遍錄得人口大面積凈流出的的一個重要原因。
3
但這到底是一次“徹底離開”,還是階段性返鄉呢?
我們大概可以在春節之后的人流中找到答案。
在《擠爆了,廣州哪來這么多人》里,我們曾經感慨,自2月以來,廣州已經連續一個多月,高居全國熱門遷入地榜首了。
如今,三個月過去了,廣州雖然不在榜首,但依然高居前列。
熱門遷入地的前四名,全是在去年被“拋棄”了的一線城市。
而從省份來看,廣東也是人口流入最熱門的省份。
這大概就是外來人口大省的吸引力。
再看市內的客流量。
從2月份開始,廣州地鐵的客流量就創下了2022年以來的新高。
到了4月底,地鐵和城際鐵路的客流量再次創下2022年以來的新高。
面對永遠堵車的上班路和永遠擁擠的地鐵客流,體感不會騙人,確實很難得出“廣州被拋棄了”的判斷。
來自運營商通信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去年12月廣州流出的人口基本已經返回,回流率達94.32%。
我更愿意相信,廣州,乃至所有的一線城市,在2023年的統計年鑒上,會出現一個常住人口的“翻盤”。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國家里,無論全國人口走勢如何,最核心的那些都市圈,人口占比總是逐漸上升的。
4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廣州的人口趨勢——
2022年,廣州幼兒園在園人數和小學入學人數雙雙創下新高。
具體來說,普通小學招生21.38萬人,比上一年增加0.8%,幼兒園在園幼兒65.54萬人,比上一年多了3.5%。
我們從十年的趨勢來看,廣州的小學生招生人數只在疫情的第一年,也就是2020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很快又轉頭向上。
幼兒園的在園人數,則一直保持著非常穩定的上升。
這兩個數據來自于教育部門的統計,準確度高。
而且,直接指向真實的家庭需求和人口增長的未來趨勢,一向被看作是判斷樓市長期需求的指標數據。
廣州的這些數據,并沒有失速。
但我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
去年,深圳的幼兒園在園和入園人數出現雙雙下滑,其中,在園人數繼1996年以來第一次掉頭向下,跌幅1%。
鑒于深圳是一所非常年輕的城市,總和生育率和人口增長率一直在廣州之上。
這次入園人數出現下滑,反而讓人隱隱有了小夫妻舉家回撤的擔憂。
我們都知道,從全國來看,在人口與財富的自由流動上,比珠三角更適合毫無背景的普通人的地方,鳳毛麟角。
而深圳,在一季度的經濟復蘇階段,GDP增長全省第一,高質量的就業崗位數一數二。
如果這些年輕的家庭依然選擇離開深圳,那么,到底是因為什么呢?
然后,我還挺好奇一件事的。
對于如今的年輕人而言,“生活的幸福感”和“自我實現”,到底更愿意選擇哪一方面呢?
在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上,自我實現在需求金字塔的尖端,屬于高級需求,而情感和歸屬感只是中級階段的需求。
在過去的許多年里,年輕人整齊劃一的認知是——
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當然是選擇去更大的城市,有更大的舞臺,飛得更高,雖然剛開始會更辛苦,但有機會實現一個更好的自己。
就像買房這件事上,過去大家總是習慣于加大杠桿,貸更多的款,買更大的房子。
寧愿掏空全部積蓄,每個月大部分收入用來還房貸,也要以現在的辛苦換取未來更大的回報。
現在,“延遲滿足”這個共識,真的會被“活在當下”所取代么?
以上為正文,來自局姐本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