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徠芬:號稱“吊打”大牌,羅生門頻現,營銷、研發有待平衡
每一年的“618購物節”,都是各商家提升用戶影響力與參與度的關鍵周期。以徠芬為例,其便推出了新品剃須刀,希望借機實現產品破圈。
撰稿 |?行星??來源 | 貝多財經
拆解徠芬的發家史可知,這個僅成立六年、入局個護小家電賽道不到五年的新品牌可謂深諳營銷敘事,依靠著所謂吊打“戴森”標簽在短期內完成了從0到30億元的銷售額躍升,高調走上新興小家電領域的競爭牌桌。
但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趨勢下,個護小家電領域的品牌混戰已然進入下半場,徠芬想要借助新品類復刻其在吹風機領域的輝煌,實在難言輕松,更遑論該品牌高速拓張下的營銷、質量爭議,已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處遁形。
如今的徠芬,似乎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泥潭。一面,試圖運用“多品類戰略”突破增長瓶頸,向更為可觀的銷售數據發起沖擊;另一面,卻在不斷下滑的用戶口碑中,暴露出了其技術成色不足的缺陷。
過去的2024年,徠芬還曾因虛假宣傳而兩度被處罰。
一、拓寬品類矩陣,新品爭議不少
在5月23日召開的徠芬2025年新品發布會上,徠芬推出了號稱全球首款搭載工業級直線電機技術的“徠芬直線往復式剃須刀”T1 Pro和P3 Pro,剃須刀也成為該品牌繼吹風機、電動牙刷之后的第三款個人護理品類。
據徠芬創始人葉洪新介紹,為了突破技術瓶頸,徠芬在籌備電動剃須刀的4年里累計投入了超1億元用于研發,不僅攻克了電機技術、刀頭、刀網等核心問題,還用上了“不銹鋼網沖壓工藝”等高端產品才會使用的技術。
葉洪新坦言,徠芬剃須刀499元起的定價相較其他國產主流電動剃須刀品牌來說并不便宜,但長期研發考驗著徠芬對投入產出比(ROI)的控制,并強調“剃須刀毛利率非常低,今年大概率是100%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徠芬剃須刀新品的發售時間是5月31日,但僅在5月23日開放了很小一批數量的預售,且當天開售僅1分鐘便售罄,因此被網友質疑“饑餓營銷”。但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并非徠芬有意為之,而是因為其產能供給不足。
然而,這般供不應求的市場熱情,卻沒能為徠芬開創新品類打下良好的口碑基礎。剃須刀發售后不久,便有不少首批用戶在社交平臺反映T1 Pro剃須效果差、質量品控一般、刀頭結構復雜、清洗維護麻煩等問題。
雖然存在部分使用者未正確使用產品的情況,但用戶反饋始終是衡量產品整體質量的一大重要因素。而面對用戶對新產品的質疑,徠芬內部人士僅表示“T1 Pro效率更高,不過要想要100%剃干凈且剃得很快,就要選T3 Pro”。
不僅如此,徠芬引以為傲的工程設計美學還陷入了“撞臉”松下的爭議中。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徠芬的T1 Pro剃須刀與松下AIR TM20在刀頭設計、握持弧度、配色方案、營銷海報等方面均高度相似。
對此,徠芬方面回應稱,T1剃須刀的專利早在2022年就已經提交,遠早于松下Air的研發和上市的時間。但由于徠芬的崛起之路本就與“平替”二字密切相關,依舊被網友貼上了“丟不掉復制鍵”的標簽。
二、依靠研發、營銷突圍,稱“吊打”本尊
2016年,英國品牌戴森在國內市場推出高速吹風機,憑借輕便快捷、低溫監控、負氧離子等特性迅速搶占市場,但其高達3000元的價格卻令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在戴森引領的高速吹風機熱潮之下,國產“平替戰”就此打響。
2021年,徠芬的第一款產品高速吹風機LF01面世,這款吹風機號稱搭載了11萬轉/分鐘高速馬達,在外觀設計、功能、核心參數上直接對標紅極一時的戴森高速吹風機,且599元的定價僅是戴森價格的五分之一。
為迅速鋪開市場,徠芬通過社交媒體、視頻平臺、達人推薦等形式,對其高速吹風機進行“內容營銷式種草”,集中聲量強化其“吊打”戴森、“技術普惠”等特質,以“高性價比”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戶注意。
36氪曾在報道中提到,2021年徠芬將創始人葉洪新在首場產品發布會的內容剪輯成切片廣告,投放至抖音、B站等平臺,僅信息流投放一項就耗費了千萬元資金,而當年徠芬的GMV只有1億元。
葉洪新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戴森,也不是小米,公司每個階段的競爭對手都不一樣,我們剛推出來的時候,競爭對手肯定是戴森,因為我們搶走了一些戴森的用戶”。
對于“戴森平替”的評價, 葉洪新稱,“我們早期的時候是這樣的,但是做到中后期就不再是了。據我們現在了解,戴森在整個吹風機市場占比是3%-5%,并不高,如果我們只是做代替,我們也只能滿足這些群體,但我們想做技術普惠”。
次年,徠芬在獲得梅花創投、阿里巴巴等多個機構領投的投資后,又組建了50人的內容團隊,進一步加大各平臺的投流強度。有業內人士透露,徠芬的投流力度在業內十分有名,葉洪新本人也曾坦言“在投放上花了不少錢”。
在高強度營銷的助推下,徠芬很快迎來了業績的“高光時刻”,品牌銷售收入由2022年的15億元翻倍增長至2023年的30億元。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徠芬的線上銷量份額已高達64%,實現了對戴森的銷量反超。
值得注意的是,徠芬曾高調發布一則名為《吊打戴森的吹風機為什么做不大》的視頻,徠芬創始人葉洪新在與前紅杉資本合伙人王岑對話時放言,徠芬具備“全面超越,風力更大、噪音更小、價格更便宜”等優勢,已全面超越戴森。
三、技術成色待考,曾因虛假宣傳被罰
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品控的角度來看,葉洪新所謂的“全面超越”都還差些火候。
以徠芬高速吹風機為例,該產品號稱擁有238項專利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但此前曾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徠芬在風速上可以對標戴森,但戴森獨特的數字馬達、空氣動力學設計等“黑科技”,徠芬卻并沒有真正破解。
天眼查信息顯示,在東莞市徠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開的58項專利中,大多數屬于外觀設計專利和技術要求較低的實用新型專利,與發明有關的專利占比不到10%,不利于徠芬在技術“內卷”的個護小家電賽道中形成競爭壁壘。
而對于外界詬病的外觀包裝、設計“撞臉”大牌,葉鴻新則解釋稱不管是從環保程度,還是設計概念,蘋果的包裝也像戴森一樣,都是行業內的“最優解”,并強調“我們不做原創設計,但要做技術顛覆”。
據雷峰網,有業內人士表示,徠芬作為一家幾十億的創業公司,全面對標蘋果工藝標準階段尚早。一方面蘋果的工藝實現背后需要非常復雜的協同支持,另一方面蘋果的產品賣得貴利潤高,這與徠芬自身控制低毛利走量的基因相悖。
貝多財經注意到,同為徠芬品牌運營主體的浙江徠芬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徠芬貿易”)還曾因違反《廣告法》中虛假宣傳、引證內容不真實準確的情形,于2024年12月被景寧畬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9.5萬元的罰款。
截圖來自信用中國
具體而言,當事人在電商平臺銷售電動牙刷時運用的“達到0.1°精準控制”“300%的驅動力增長”“市面其他掃振牙刷無PID動態補償算法”等話術,存在事實不相符,未客觀真實作出表述等問題。
同時,“人類的上下門牙平均高度是1厘米”的宣傳依據所使用的統計數據不具有廣泛性、代表性和普遍性,不符合引證內容真實、準確的要求,“市面其他掃振牙刷無PID動態補償算法”無法證明其他品牌不具有“PID動態補償算法”。
該局認為,前述宣傳內容所依據的實驗為徠芬內部實驗數據,亦無法證明其真實性,“電動牙刷熱銷榜TOP1”宣傳依據證明在數據引用周期內銷售額為天貓平臺單鏈接第一,而非銷售量第一。
罰單亦顯示,當事人曾因違反《廣告法》的相關規定于2024年5月31日被該局予以處罰(景市監處罰〔2024〕45號)。據貝多財經了解,徠芬貿易亦是徠芬官網的備案主體。
事實上,品控與質量問題亦是消費品牌的命門。據山東文旅傳媒集團旗下泰山財經報道,有消費者反映其在使用徠芬LF03吹風機時遭遇“爆炸”事故,致使衣服被炸黑,皮膚也被灼傷,但客服僅提出將產品寄回總部進行檢測。
截至發稿,黑貓投訴平臺上與關鍵詞“徠芬”相關的用戶投訴共計超900條,部分與產品質量不佳、在保期間頻繁故障、售后態度消極傲慢有關,反映徠芬吹風機冒煙、爆炸,電動牙刷導致口腔內大量出血的投訴也不在少數。
顯然,徠芬能夠取得亮眼業績,主要原因在于“迎合市場需求缺口+全渠道營銷”的雙螺旋驅動。但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依靠營銷帶來的流量能對銷量產生短期驅動作用,終將反噬那些產品力不足的品牌。
比起繼續通過營銷造勢,現階段的徠芬更應深度思考以技術研發、品控把關、服務管理為核心的“普惠”,在多品類戰略中的價值積累意義。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