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唱空中國恒大 中外資角逐港股定價權
引領內資房企發起一波大漲行情的中國恒大(3333.HK)在2017年6月14日拉出了一根大陰線,當日跌幅達11.26%,市值蒸發了200多億港元,這讓一個多月前大手筆回購、力挽狂瀾的許老板情何以堪。
引領內資房企發起一波大漲行情的中國恒大(3333.HK)在2017年6月14日拉出了一根大陰線,當日跌幅達11.26%,市值蒸發了200多億港元,這讓一個多月前大手筆回購、力挽狂瀾的許老板情何以堪。
與此同時,摩根大通發出對中國恒大的看空報告,維持“減持”評級,目標價定在5.2港元。這一目標價著實驚人,畢竟恒大就算是大跌后的收盤價還有14.18港元呢。而這一目標價相較此前最高價17.66港元低70%,差不多相當于要跌掉半個萬科。
面對房產巨頭:外資投行與中資券商評級空前分歧
隨著內資房企的股價節節攀升,各路投行券商的態度出現極大分歧,有的提高目標價呼吁買入,有的則看空建議減持。下表為部分中外資投行券商對中國恒大和融創中國的評級情況:
可以看出,中外資投行券商的評級存在分歧,尤其是在對恒大的評級中。
這一邊,中資券商是內資房企的堅定看多方,并在這輪大漲中不斷提高目標價。海通證券對中國恒大的目標價,從2017年1月6日的10.56港元,一路上提到2017年6月6日的20.6港元,漲幅達95%,若按此目標價,在6月13日收盤價15.98港元的基礎上,則恒大市值還要上漲600億港元。
海通證券給予的理由是:一方面恒大2017年前五個月合約銷售均價持續上升,按照當前銷售進度來看,完成2017年的銷售目標為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恒大已贖回七成永續債,并計劃6月30日前贖回剩余永續債,恒大永續債的贖回可增加恒大的凈利潤。
另一邊,面對如此高漲的行情,外資投行唱空的聲音仍舊堅挺。
以融創中國為例,瑞信剛剛發布了唱空融創中國的報告,維持“跑輸大市”評級,目標價3.4港元,相較2017年6月13日融創的收盤價15.38港元,要低接近78%。
與此同時,摩根大通,一直以來便是中國恒大堅定的唱空方,于2017年6月13日發布對恒大的唱空報告,繼續維持“減持”評級,目標價為5.2港元,相較6月13日恒大的收盤價15.98港元,恒大得跌去近1400億港元,與看多方相差近2000億港元。摩根大通唱空恒大的主要原因仍舊在于恒大的負債水平過高,整體負債比率在上升。
同一支股票,多空對峙如此明顯,而差距甚遠的目標價都讓人懷疑研究的不是同一家公司了。
逼空大戰頻發 前有恒大后有長城
圍繞內房股的多空之戰由來已久。
2012年6月21日,著名做空機構香櫞研究發布了對恒大的做空報告,恒大股價當日大跌11.38%,沽空量是前一交易日的34倍之多。盡管股價在此之后經歷了2個多月的下跌,但在恒大管理層的努力應對下,最終安然度過難關。
而在5年后,恒大再次面臨沽空危機。這一次,許老板以大手筆回購予以勇猛回擊。
2015年股災之后,恒大股價一度跌到5港元以下。從2016年9月份開始,恒大的沽空盤驟增,下圖為中國恒大近年賣空量情況:
可以看到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沽空盤很大,賣空量占比成交量最高時達到65%。隨后,恒大開始了讓吃瓜群眾興奮不已的大手筆回購。光2017年4月24日至4月26日這三天就耗資27億港元回購了2.98億股,占流通股的2%。下圖為中國恒大的股價走勢圖:
可以看到,隨著恒大的不斷回購,股價從回購首日3月29日的6.95港元漲到最后一個回購日即4月26日的8.7港元。盡管在大筆回購后的一周內股價有所下滑,但是隨后便開啟了一波飆漲行情。
如此快、狠、準,只能讓人感嘆一句:股票回購哪家強,中國恒大許老板。
而近期最引人關注的多空大戰,非長城汽車(2333.HK)莫屬。
隨著吉利、廣汽等車企進擊中國SUV市場,且贏得不俗的表現,而長城汽車則迎來近幾年動作最大的一次車型大換血,市場占有率在逐漸下滑。面對如此情況,中資與外資的多空對戰開始集結在長城汽車上。下圖為長城汽車賣空情況:
可以看到2017年年初開始,空頭不斷加碼,在4月底該比值曾達到最高值63.5%。
2017年6月12日的一根大陽線被市場解讀為多頭正式開逼空頭,當日股價漲幅21.37%。盡管已經三次宣布獲得回購H股授權,但長城目前還沒有“乘勝追擊”,用回購這一辣招進一步暴打空頭。但是,一天上漲21%,也有夠空頭們受的了。
內地資金大舉南下 中外資角逐港股市場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香港市場的定價權由外資主導。而現在,這種局面正在逐漸發生轉變。隨著兩地市場的聯通,內地資金不斷南下,可謂是來勢洶洶,下圖為內地資金南下情況:
從上圖可以看出,今年以來資金南下買入成交額穩步上升,目前每日成交額在40億元上下。這還不包括繞開港股通,直接在港股開戶的內地資金。
由于資金雙方的資本環境、投資理念、評判標準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公司的價值評估上容易產生較大的分歧。
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大部分為內地企業,對其運營方式、市場情況、管理層評估等分析可能還是內資更占據優勢,而外資投行的研究分析沒那么接地氣,也是近期被頻頻打臉的原因之一。
隨著兩地市場互聯互通的程度愈加深入,港股A股化可能是一個大趨勢,而在港股市場呼風喚雨習慣了的外資投行,必須開始正視這一問題了。
摩根大通此次仍將恒大的目標價定在5.2港元,著實讓人吃驚,但是如果換個說法,即“恒大股價將回到一個多月前的水平”,是不是就容易接受了呢?
多空大戰永無止境,這次很明顯外資和內資正在旗幟鮮明的對壘,盡管陣營內部也有分歧。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