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竟有98%!45度穿越牛熊,這TM才是真正牛叉的大類資產配置
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2.26億元、21.70億元、26.66億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4.48億元、1.78億元、2.12億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9.92億元、4.40億元、8.05億元,綜合毛利率為92.69%、95.42%、96.63%。
作者:一群研究控
來源:并購優塾(moneyC2C)
今天,我們的研究一反常態,直接來看一個業績曲線。這個圖中大有乾坤,注意其中紅色的線條:
仔細看,其他幾條對比曲線分別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國內三大證券業巨頭,其收入跟隨股市周期,波動巨大。而唯有這條紅線,成功穿越2002-2005年熊市、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2012年熊市、2015年股災,穩步增長。
業績呈45度斜角向上,這是所有金融人夢寐以求的曲線。為了這樣一條曲線,江湖上不知有多少悲歡離合。
我估計你的第一反應是這樣:我去,它是啥基金,這么牛叉?
它,覆蓋了幾乎國內所有的大類資產類別,包括銀行理財產品、股票、期貨、債券、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甚至連銀行票據都有覆蓋。它的資產覆蓋范圍廣闊程度,堪比美林時鐘。
其實,它并不是一只基金,而是一家公司。以下是它的業績:
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2.26億元、21.70億元、26.66億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4.48億元、1.78億元、2.12億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9.92億元、4.40億元、8.05億元,綜合毛利率為92.69%、95.42%、96.63%。
看完這個,估計你已經炸了:我去,到底是啥公司,毛利這么牛逼!
注意,它的產品毛利,高達96%,在同行業排第一,在整個A股也能排前三,這個毛利水平,甚至連國內股王貴州茅臺、恒瑞制藥都不是它的對手。
不僅如此,它的實際控制人,還是阿里巴巴的馬云。
它的名字,叫:恒生電子,國內金融IT巨頭,主營證券類IT的開發和銷售。
剛剛過去的2017年,其開發了行業內首款納秒級期貨極速交易系統,只要300納秒就可以處理一筆交易。
通常,人眨眼睛的速度是0.12秒,那么,在你一眨眼的功夫里,就有400筆交易已經完成,這處理速度,彪悍不。
恒生電子所在的賽道,是金融業和軟件業的交叉點。
一提到金融業,很多人會皺眉頭:這是一門典型的強周期生意。
一提到軟件業,很多人也會皺眉頭:這是一門典型的乙方生意,很苦逼,很多公司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并且還有質保金,話語權極低。
可是,它,卻硬生生弄出了本報告開頭的那條夢幻曲線。身處靠天吃飯的證券行業,它卻能頑強抵抗周期性波動,收入十年復合增速達到18.64%。
這,背后的秘訣,你們猜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通過恒生電子這個案例,來研究一下整個金融IT領域的商業邏輯了,以及其相關的財務密碼。
— 01 —
在一個強周期行業
硬是弄出了逆周期增長的業績
▼
杭州恒生電子,成立于2000年12月13日,法人代表是彭政綱。2014年,浙江融信以現金方式受讓恒生集團(恒生電子母公司)100%的股份。控股股東變為浙江融信,持股20.72%,實際控制人變為馬云。
▼
恒生電子,以證券IT起家,其發展歷程,經歷了我國金融行業的幾個重要里程碑。
1992年,國債期貨進行交易。當時,恒生電子的8位創始人,都是工程師,看著國債期貨交易發展的如火如荼,研發出了國債期貨交易系統,開始涉水金融IT領域。
可是,1995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史稱“327國債事件”。一個240億規模的國債,期貨市場交易量達6800億,收盤前7分23秒,空頭猛拋,各金融機構爆倉,國債緊急叫停。此后,國債期貨市場停滯了18年。
剛進軍金融IT領域,就遇到這茬事,可真夠背的。但是,8位年輕人并沒有氣餒,決定轉型,棄債從“證”。
之所以轉型,是因為,那時候,證券交易低迷,滬深交易所也才成立不到5年,整個證券市場的信息化程度特別低,需要投資者用筆填寫報盤,到柜臺委托給證券公司業務員,再進行交易,交易效率極其低下。
正因為信息化程度低,證券IT的空間十分巨大。恒生在這個市場空白的領域,開始生根發芽。
1997年,杭州恒生軟件成立(恒生電子的前身),推出了證券柜臺交易系統BTRV5.0和windows版97Sybas。其中,BTRV5.0是第一代采用BTRV數據庫的證券交易系統,技術先進,快速吃下市場。
同時,針對柜臺下單、現金交易的弊端,恒生又推出刷卡委托和自助委托、銀證轉賬、網上交易系統等,頻頻解決用戶痛點。
到了1998年,證券交易管理系統98SQL版,第一次以SQL SERVER為數據庫,是當時市場最好的證券交易系統。
2001年,繼續推出綜合業務平臺企業版1.0,采用自行研發的中間件平臺AR/AS,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層架構,完成內外網分離,當年中標率達90%。
除了證券IT領域,在信息化需求同樣旺盛的基金領域,恒生也早早開始布局。不過,這一領域,不巧,已經有一個強悍的競爭對手,名叫:金證股份。
1998年,我國上市了開元 、金泰 、興華 、安信和裕陽5只基金,這幾只基金的交易系統都是金證股份提供的,但這些系統比較老舊,只是基于證券系統的改編版本,沒有什么獨特創新。
此時,恒生為了打入基金IT領域,重新編寫了一套全新的基金交易系統軟件,滿足了交易效率、數據生成等要求,并在今后幾年,后來居上,甚至還搶到了上述5只基金的合作合同,大舉搶占市場份額。[1]
2003年,恒生電子成功上市。此時,恒生的老對手,金證股份也在同年上市。
2003年,這個年份很特殊,恰好處于2001-2005年A股熊市期間,恒生、金證的業績都很平平、沒啥大的突破。身處熊市的他們,為券商做證券IT業務,但誰也不能預知,苦日子還要熬多久。
最后,金證股份熬不住了。為了改善業績,金證選擇了“穩健發展、局部調整”的戰略,即穩住證券IT業務,然后開闊新領域(政府、教育)。
而恒生電子,仍然決定深耕金融IT領域,并且將產品研發的思路,從“定制化”轉移到“產品化”來,在金融領域不斷深挖:第三方存管(證券、銀行)、基金投資交易系統、基金 TA 直銷、callcenter、股指期貨等,拳頭產品輪番推出。
2009年,恒生電子營收4.4億元,首次超過金證股份的3.6億元。
專注,讓恒生電子熬過了熊市,并且穩步增長,成為證券IT行業龍頭。其證券核心交易系統的市場占有率為44%,而金證股份的市場占有率為30%。[2]
同時,其產品毛利也一步步“突飛猛進”:由2007年的54.98%增長到2008年的64.68%,到了2012年,攀升至81.84%。
▼
不過,正是由于在熊市中的磨練,恒生意識到周期的重大影響。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恒生電子營收增速放緩,增速從2007年的65%降至16.8%。更是堅定了其要“抗周期”的信念。
2009年,恒生的營收增速,已經降至個位數9.12%,為了尋求發展,恒生開始外延并購,加速業務布局,擴充產品線。
2009年,收購力銘,涉及票據及融資軟件;2010年,收購上海聚源數據服務,接著重組數米網,進入金融資訊領域……
2012年左右,恒生拿到了金融行業,包括證券、基金、信托、保險、資管、私募等在內的全行業牌照。
到了2014年,一件大事發生了:浙江融信擬以現金方式受讓恒生集團100%的股份,互聯網大佬馬云成為恒生電子的實控人。
綜上看來,恒生電子能成為金融領域的IT巨頭,關鍵在于:
1)深耕金融IT領域,深耕核心技術;
2)制定“產品化”戰略,提升軟件開發響應速度;
3)金融領域多產品線布局,減少周期性波動影響;
4)外延收購,加速企業擴張;
— 02 —
毛利率高達98%
技術研發太過于兇猛
還被監管層處罰了
▼
恒生電子,主營業務是開發和銷售證券、銀行、基金等金融行業的應用軟件。
上游是一些硬件設備和產品,下游是證券公司、銀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且以直銷為主,與客戶直接簽訂開發合同,然后提供安裝、調試、維護等服務。
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2.26億元、21.70億元、26.6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
4.49億元、-0.52億元、4.33億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9.92億元、4.40億元、8.05億元;綜合毛利率為92.69%、95.42%、96.63%;扣非凈利率分別為20.13%、8.20%、7.95%。
收入構成中,最主要的是軟件收入,占營收比為90%以上,毛利高達98%。
▼
同樣是軟件開發,同行業的毛利率平均水平只有44%左右,而它的毛利率卻高達98%,不僅碾壓了軟件行業的同行,甚至連A股股王貴州茅臺、恒瑞制藥都不是它的對手。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有點羨慕。但,我得告訴你,這其實并不是實際毛利。
仔細看數據,2008年到2013年,恒生電子的毛利均維持在70%左右,直到2014年,毛利才上升到90%。
▼
毛利這一年突然飆升,為啥?
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會計處理變化導致的。
2014年后,恒生表示,無法將本期發生軟件購置費、通訊專線等營業成本,具體按比例分配到項目的營業成本中,所以,干脆都計入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
于是,毛利率就從之前的81.84%上升到93.68%,并一直保持增長。不過,就算不這樣調整會計處理,其毛利率水平也在80%以上,可見其競爭力仍然很強勁。
▼
除了毛利率問題,還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2016年,凈利潤為負,為-0.52億,這是為啥?
原來,2015年,恒生電子爆出了“恒生網絡事件”,被監管層行政處罰。此事件的起源,主要是恒生電子的子公司,恒生網絡,研發并在2012年5月運行了一款HOMS系統導致的。
HOMS系統,是一個全托管模式金融投資平臺,它可以將一個證券賬戶下的資金,分配成若干獨立的小單元進行單獨交易和核算。所以,每個子賬戶可以由不同的團隊成員操作,并輕易實現分倉和風險控制。
并且,它還有強大的統計功能,比如,某只股票的若干年歷史買賣價位、數量、子賬戶額的盈虧比例、操作頻率等都可以及時統計出來。
乍一看,這個系統沒啥毛病。但是,后來成了配資行業的利器,和加杠桿炒股票。2014到2015年,HOMS系統極受“歡迎”。
咋加杠桿,如何操作,來舉個例子:
假設配資公司A有1000萬,將這個1000萬分成10個子賬戶,每個100萬,并向市場提供。接下來,想要使用這100萬元的子賬戶,個人只要交付10萬的保證金和15%的年利息。
而配資公司向信托公司借來1000萬,年利息大概10%,信托公司向銀行借款,利息在6%左右。那么,在這個案例中,配資公司就可以空手套白狼,賺取5%的利差。
其實,這類似于金融市場上的信用交易中的融資融券。但是,根據規定,只有取得牌照并受到緊密監管的證券公司,才被允許開展此類業務。
▼
制圖:優塾投研團隊
原本一切如火如荼,配資市場突飛猛進。然而,2015年,被監管層直接剿滅,“配資牛”戛然而止,恒生作為工具商也遭殃。
當年,證監會發布公告,恒生公司的相關行為構成《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條所述“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的行為。2016年,證監會發布處罰決定書,決定沒收違法所得1.09億元,并處以3.29億的罰款,總計4.4億。
這4.4億,計入了恒生電子2016年的“營業外支出”。直接導致其2016年凈利潤虧損。
從以上細節入手,我們來看看恒生電子的生意流程:
1)投入研發,開發“產品化”產品;
2)直接和客戶簽訂合同,并提前收取部分費用;
3)在底層產品基礎上,再繼續開發軟件,補充特殊功能;
4)安裝軟件,并交付使用;
5)留很少部分質保金(比例只有0.5%),以及提供后續維護服務;
接著,我們來看看這門生意的重要密碼。
— 03 —
這個行業研發投入是核心
產品過硬,才能占據市場
▼
軟件這個行業,說白了,核心是靠技術吃飯。而這在,財報上體現的就是研發投入。
2015年到2017年,恒生電子的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8.63億元、10.51億元、12.92億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8.76%、48.43%、48.48%,全部零資本化。
這個數據看起來還不錯。要知道,之前優塾投研團隊分析的軟件行業標的,研發投入基本都在20%左右,而且還存在資本化處理現象。
恒生電子的數據是啥水平,我們來對比一下。
金證股份(覆蓋領域:證券IT、基金IT、保險IT、信托IT):2015年到2016年,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3.05億元、4.38億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11.7%、11.9%,零資本化。
贏時勝(覆蓋領域:資管IT):2015年到2017年,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0.95億元、1.28億元、1.93億元,占營收分別為37.8%、36.5%、35.9%,零資本化。
高偉達(覆蓋領域:銀行IT、證券IT、保險IT):2015年到2017年,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0.66億元、0.79億元、0.65億元,占營收分別為7.0%、8.1%、4.9%,其中資本化比例分別為27.49%、46.83%、36.15%。
長亮科技(覆蓋領域:銀行IT、互聯網金融):2015年到2017年,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0.25億元、0.44億元、1.03億元,占營收分別為5.8%、6.7%、11.8%,其中資本化比例分別為57.00%、40.00%、33.19%。
對比可見,恒生電子的研發費用不僅占比最高,而且會計處理也挺謹慎。投入這么多的研發,恒生電子到底都在研發啥?
2003年上市時,恒生電子的產品品類少,只有4類產品:證券交易管理系統、銀證類產品、投資基金交易管理系統、開放式基金銷售系統。
▼
之后,恒生一直保持高投入的研發,產品線不斷擴充。
目前,恒生電子的產品橫跨證券行業、基金行業、銀行業、信托、期貨、保險等領域有著絕對領先優勢,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擁有金融領域全牌照的企業。
通過多種大類資產配置、實現穿越牛熊的業績,這是所有金融人的夢想。當一個大類資產處于谷底的時候,總有另外一種資產能夠獲取超額收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大類資產配置的邏輯而不得其解。
但其實,這樣的邏輯可以極復雜,也可以極簡單:
如果你是恒生電子的股東,那么,其實你的持倉,本質已經類似于一個配置了多種大類資產的宏觀對沖基金。而這,正是其業績能夠穿越牛熊的密碼。
▼
其主要產品有:
1)經紀業務(證券核心交易系統)
代表的產品有UF系列產品:目前,核心交易系統UF3.0,擁有極速交易能力,每秒 50,000筆以上的委托處理能力、小于1毫秒的單筆響應能力。可以實現債券信用申購、三板、開放式基金申贖等全業務支持。
目前,該產品的市占率達到44%。
2)資管業務
代表的產品是代表的產品是估值系統、股轉做市系統,以及O4。
其中,O4(以oracle軟件為基礎開發的第四代產品),該產品是實時風控的速度最快(平均每秒委托7791.66筆)、市場最全(應用在基金、保險、信托等領域)、支持多活、無單點故障的系統,而且具備松耦合架構,更靈活。
目前,市占率超90%。
3)財富管理業務
核心產品TA4.0 (注冊登記系統 Transfer Agent),主要包括會計系統、代銷系統、直銷機構、托管行、客服中心、電子商務系統,廣泛應用在銀行、期貨、保險等領域的財富管理業務。
平均市場占有率達到 85%以上。
4)交易所業務
交易所業務主要有全國中小股轉讓系統、上海清算所綜合業務系統、物權交易系統和大宗商品市場上的現貨交易產品 V2.0 、大宗供應鏈綜合系統 V1.0。
5)銀行業務
主要為銀行提供理財產品管理,主要包括綜合理財、票據業務、存管監管、財資管理等產品線。
除了以上業務外,還有一些炫目的新概念。比如:
人工智能——目前恒生電子主要有四款重量級智能產品:智能投顧isee機器人、FAIS (梵思)系列智能產品、智能投顧 BiRobot3.0、智能客服。
區塊鏈——同IBM,埃森哲、Intel等企業一樣,加入由 Linux 基金會領導的區塊鏈超級賬本項目(Hyperledger)。
金融IT這個賽道,有強者恒強的屬性。巴菲特說過,判斷一個公司如何,你就想想自己愿不愿意進入它的賽道,去和它搶市場。本案就是典型的案例,如果要讓優塾投研團隊去和它競爭,不如殺了我們算了。
— 04 —
近50%的預收賬款
尼瑪,居然比茅臺還高啊!
▼
接著來看數據,軟件行業的核心財務密碼:
2015年到2017年,恒生電子預收賬款分別為7.82億元、10.56億元、12.49億元,占營收比分別為35.15%、48.66%、46.86%。
接近50%的預收賬款,這是什么概念?來與茅臺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2015年至2017年,茅臺的預收賬款為82.62億元、175.41億元、144.29億元,占營收的比重為25.3%、45.1%、24.8%,波動較大。注意,45.1%是茅臺十多年來,預收的歷史新高值。
它的預收賬款比例,居然把茅臺都比下去了。挺讓人吃驚啊。
接著來看它的同行公司:
金證股份——2015年到2017年,預收賬款分別為3.30億元、3.38億元、4.09億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12.60%、9.21%、9.67%。
贏時勝——2015年到2017年,預收賬款分別為0.05億元、0.07億元、0.09億元,占營收分別為2.19%、2.12%、1.59%。
高偉達——2015年到2017年,預收賬款分別為0.29億元、0.30億元、0.60億元,占營收分別為3.04%、3.04%、4.52%。
長亮科技——2015年到2017年,預收賬款分別為0.11億元、0.09億元、0.26億元,占營收分別為2.61%、1.33%、2.98%。
數據自己會說話,它的預收賬款金額和占比均遠超同行,可見對下游的金融行業的話語權,非常彪悍。這也是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大幅高于凈利潤的原因。
此處,如果只是下一個“預收款高、話語權強”的結論就結束,那么,可能會錯過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
我們得好好思考一下:預收款這么多,收入確認的多少、先后,是不是存在很大的調節空間?
本案,恒生電子,作為金融IT龍頭,特別是證券業IT行業,跟證券大佬們做生意,這個行業基本靠天吃飯,具有強周期屬性,那么,它的收入變化,應當也會受周期性的影響。
我們梳理了2002年至今,中國股市的牛熊市情況,其中,有三個時間節點值得關注:
1)2001年至2005年,4年熊市;
2)2009年至2012年,3年熊市;
3)2015年至至今,熊市;
接著,再來對比看看,熊市期間,恒生電子的預收賬款走勢,以及收入走勢。注意看下圖:
▼
結合同期股票指數圖,疊加進去就更明顯了。趨勢未必能精確對應,還是那句話,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
▼
這里有三個節點,值得注意:
第一個,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股市迎來熊市,股指從2245點跌到1949點,而此間,預收賬款占比從之前的6.05%降低到1.4%,預收占比減少,但,收入平穩增長。
第二個,2009年8月到2012年12月,股市又迎來熊市,股指從3478點跌到1949點,期間,預收賬款占比從2010年的16.03%降至2011年的9.54%,出現明顯的下滑,同樣,收入仍然保持穩定增長。
第三個,2015年6月底,股市再次迎來熊市,股指從5166跌倒現在3100點,期間,預收賬款占比從2016年的48.66%下降到2017年的46.85%,也出現了下滑現象,但,收入依舊保持穩定增長。
在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如果是優塾投研團隊經營公司,我們會采用如下的會計處理:
在熊市時,預收賬款比例下降,釋放收入,讓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反過來,在牛市時,行情大好,就可以多留一些預收賬款,給未來年份提供彈藥,防患于未然。
— 05 —
現金流相當充沛
太賺錢了,沒辦法
只能買金融產品和理財產品
▼
在產業鏈上話語權強勁,自然預收款多,現金流充沛。
看數據,2015年到2017年,恒生電子扣非凈利潤分別為4.48億元、1.78億元、2.12億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9.92億元、4.40億元、8.05億元。
注意,現金流遠遠高于扣非凈利潤,尤其是2017年,將近4倍。可以說是富得流油呀。
不過,這么多的現金,拿在手里可不行,這可是白白浪費了貨幣的時間價值,當然要投資。于是,干脆拿去購買金融資產和理財產品。
其持有的金融資產,體現在財報上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
2015年到2017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分別為8.53億元、10.46億元、11.47億元,占營收比分別為38.32%、48.19%、43.02%,占總資產的比例為21%、23%、20%。
2015年到2017年,長期股權投資分別為6.20億元、6.28億元、8.28億元,占營收比為79.27%、9.45%、66.29%,占總資產的比為15.60%、13.80%、14.15%。
而理財產品,主要就是信托計劃、私募基金等,體現在財報上就是其他流動資產。
▼
2015年到2017年,其他流動資產分別為12.49億元、15.99億元、21.47億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6.11%、73.70%、80.52%,占資產的百分比31.41%、35.16%、36.68%。
不過對比其他競爭對手,他們的資產主要集中在貨幣資金,為啥?
歸根結底,還是恒生電子的話語強,預收占比高,現金流充沛,根本不用擔心現金流短缺,而其他企業,則要預留一定量的貨幣資金,來保證企業正常的經營。
沿著此處還可以再開一下腦洞,其實,手握龐大的數據資源,對其投資收益沒準還能有不少幫助。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