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工商抽檢,無印良品在中國的擴張之路還能走多遠?
靠降價與擴張,無印良品能取勝嗎?
作者:張哲
來源:中新經緯(jwview)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十六條規定,“對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生產者、銷售者不得拒絕。”近年來一直在中國市場野心勃勃的無印良品,卻踩了這顆雷。
無印良品 中新經緯 張哲攝
抵觸抽檢,無印良品為何如此“玻璃心”?
據新華社報道,前段時間,北京市工商局組織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日常監測工作,對無印良品(巴溝華聯店)銷售的木制家具開展監測,但并未獲得無印良品工作人員的積極配合。
店內工作人員先是不情愿帶執法人員前往抽檢物品區,而后,執法人員發現被監測商品并未在現場擺放后,該店店長也拒絕調貨配合調查。
在檢查過程中,執法人員依職權要求到柜臺檢查與被抽檢商品相關的票證賬簿、貨源、數量、存貨地點、存貨量、銷售量等信息,均遭到該店店長拒絕。
在執法人員堅持下,該店店長同意在其內部商品系統內查詢被抽檢商品信息。但執法人員看到,此時系統后臺無信息登記。執法人員表示,當事人上述行為已明顯違反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構成拒絕接受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的違法行為。
對此,相關負責人已于9月25日對此作出回應,稱公司已經根據工商局要求提交的商品(合計7件家具商品)的在庫情況,寄送至北京店鋪后完成提交;并稱檢查時“庫存檢索系統”存在一定問題,才出現了被抽檢商品信息在系統后臺“查無登記”的情況。
對于上述負責人的回應,消費者并不買賬。有消費者稱,無印良品不配合抽檢明顯是心里有鬼。更有網友對店員此波操作發出質疑:“工商抽檢還能拒絕?”
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工作人員表示,商家面對抽檢時存在抵觸心理,這樣的情況并不多見。
向來以“物有所值”自居的無印良品,如今為何抵觸抽檢,如此“玻璃心”?分析人士稱,這與其想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的野心不無關系。
無印良品北京前門店 中新經緯 張哲攝
在無印良品“感覺良好生活”的理念倡導下,其已成為很多中國年輕人眼中的高端品牌。而坐擁無印良品海外店鋪整體5成的中國市場,成為其海外業務的首要盈利來源。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自2005年首次在中國開設無印良品店鋪以來,門店數量一直持續增長。到2016財年(截至2017年2月)年底,門店數量達到了200家。2017財年(截至2018年2月),無印良品母公司日本良品計劃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良品計劃”)希望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的營業利潤提高到整體的40%以上(182億日元)。
在4月份公布的以2020財年(截至2021年2月)為最終年度的4年期中期經營計劃中,良品計劃的營業利潤預期為600億日元(上一期為382億日元)。
要想實現這一計劃,無印良品在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業務必須取得比日本國內更大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無印良品第一次在中國因質量問題攤上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去年無印良品在上海和北京的公司因產品質量等問題被處罰4次。
靠降價與擴張,無印良品能取勝嗎?
在日本本土被視為平價品牌的無印良品,在中國卻成為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消費者所熱愛的品牌。據外媒報道,無印良品在華銷售的服裝價格比日本高約一成,雜貨價格高出兩到三成。
兩地市場之間的價格差也引起了在華消費者的不滿。《日經MJ》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半(48%)受訪者認為無印良品“價格太高”。盡管其在日本獲一直享有高性價比的廣譽,但在中國有同感的受訪者僅占17%。
中新經緯注意到,主打“簡約設計感”、追求生活質量的日用品市場最近十分活躍。小米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曾公開表示要將小米發展為“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其推出的米家系列產品也主打“簡約風”,被業界人士評論為對標無印良品。此外,主打線上業務的網易嚴選,也以其簡約清新的“性冷淡風”,被網友稱為“平價版無印良品”。
為了增加銷售量、吸引消費者,日本良品計劃曾稱將在2018年下調約2400種商品的價格,相當于整體商品的40%。降價對象以家具和生活雜貨為中心,將是該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調價。
良品計劃方面表示,公司曾于2017年春夏季下調過300種商品的價格,其3~8月的銷售額增加了7%,顧客數量增加了6%,故公司希望借此次下調價格進一步吸引新老消費者。
然而,MUJI日用品真的降價了嗎?中新經緯走訪無印良品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店、西城區西單店、朝陽區三里屯店發現,店內僅有少量降價商品,并不存在“大規模調價”的跡象。
無印良品日用品區 中新經緯 張哲攝
一位正在無印良品北京前門店選購商品的消費者告訴中新經緯,“我們家以前是無印良品的忠實粉絲,很多家居用品都是從這里買的。但是最近覺得無印良品的東西性價比越來越低了,即使在促銷的時候也還是很貴。而宜家、小米、京東的同類產品,比無印良品便宜很多。”
除了嘗試以降價吸引顧客,無印良品還將開啟新一輪的店面擴張。
近年來,無印良品一直以每年約新開30家店面的速度擴張著在華規模。而據外媒報道,日本良品計劃公司計劃在2019年年底之前,把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全球旗艦店”數量擴大到目前的3倍。目前無印良品已在上海和成都設有旗艦店,今后將以北京和南京等為候選城市,增開4-5家全球旗艦店。
不斷推出新業態,消費者會買帳嗎?
為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吸引更多MUJI品牌的追隨者,日本良品計劃公司開始殺入酒店、餐飲行業。
MUJI酒店北京前門店 中新經緯 張哲攝
2017年6月,無印良品在上海推出了餐飲新業態“MUJI餐廳(MUJI Diner);2018年1月18日,全球首家MUJI酒店(MUJI HOTEL)在中國深圳開業;6月30日,全球第二家MUJI酒店在中國北京開業。兩地的酒店價格分別為950元起和550元起。
然而消費者對MUJI新業態的評價多是“價格過于昂貴”“性價比不高”。
有外媒曾報道,MUJI深圳酒店的價格雖然低于深圳市內的外資高檔酒店(1200元左右),但來自大連付先生(30歲)似乎并不買賬,他表示“要是花950元,還不如去住外資酒店”。其他住過MUJI酒店的人也發出了不滿的聲音,一名來自北京的女性(25歲)表示“也許是期望值太高了,感覺性價比不怎么高。”
中新經緯近日在位于北京前門的MUJI餐廳發現,很多正在用餐的顧客都是聽說無印良品開了餐廳,來嘗試一下。不少消費者認為餐廳價格偏貴,“一碗米飯10元,一個包子15元,一杯果汁的價格能在別家買好幾扎……而且味道非常一般,性價比太低了,以后不會再來了。”正在用餐的王女士表示。
北京MUJI餐廳某位消費者的菜單 中新經緯 張哲攝
劉女士則告訴中新經緯:“MUJI餐廳的價格還是對得起品牌的,用餐環境也很棒。明顯感覺到他家的食材很新鮮,雖然菜品價格高于市場價,但是每頓飯人均在100元左右,還是可以接受的。”
德意志證券的高級分析師風早隆弘曾指出,無印良品并未將自己局限于單純的商品銷售框架內。同樣是風靡全球的品牌,優衣庫和似鳥(NITORI)很難開設酒店,而無印良品已開始將業務拓展至生活方式全局,把自身培育為全球性品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