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原創」寫在開板前夜,科創板擬IPO企業輿情分析
本周,科創板再下一城,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和天準科技等3家企業將于6月5日正式上發審會。自3月22日上交所開始接納科創板IPO申報至今,已經有113家企業申報受理,其中34家企業進入二次或以上問詢階段。科創板做為今年A股的重中之重,國際章及團隊認為有必要就其媒體輿情加以跟蹤研究。
本周,科創板再下一城,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和天準科技等3家企業將于6月5日正式上發審會。自3月22日上交所開始接納科創板IPO申報至今,已經有113家企業申報受理,其中34家企業進入二次或以上問詢階段。科創板做為今年A股的重中之重,國際章及團隊認為有必要就其媒體輿情加以跟蹤研究。
國際章:自3月22日首批科創板企業受理以來,我們針對130多家財經媒體,包括法批,主流財經媒體和新媒體的科創板報道進行了跟蹤研究,其中關注科創板的主流財經媒體有37家,新媒體有20家,不利報道率占65%。
科創板不利報道媒體覆蓋
以下是財經媒體對科創板企業的四大關注點,按照高低排序:
1
科創板企業的科創含量
眾所周知,科創板企業需要符合“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因此申報企業科創含量,即自主知識產權是審核標準中的關鍵一條,也是媒體對科創板企業的第一關注點。從媒體報道來看,關注科創含量主要體現在:
1.1.企業研發投入占比
研發投入費用占比(收入)20%以上被媒體認為處于較高水平,是衡量企業科創含量的第一考量。
1.2、企業所處行業地位:
企業是否為細分領域的龍頭,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與先進同行的差距是科創含量的第二考量。獨立權威性行業報告是媒體界定企業行業地位的主要參考。
國際章:就拿首批即將上會的三家科創板企業來說,都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且研發投入強度高于科創板受理企業整體水平,“科創屬性”比較明顯。對比申報科創報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情況,2018年研發費用占比超過20%的僅有13家,但是微芯生物、安集科技和天準科技2018年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29%、22%和16%,遠高于平均水平的7-10%。
1.3. 企業領軍人物,核心研發人員履歷與研發成就
以下為第一批科創板受理企業領軍人物的學歷,不難看出,其中名牌大學+碩士/博士占比78%!
2
財務數據真實性
財務數據真實性依然是媒體第二關注點,與A股其它板塊的IPO一致。例如《證券市場紅周刊》質疑交投控股應收賬款增長太快,這種不需要考慮收現效率的創收方式,雖然能夠一時帶動營業收入的增長,但是資金滯留與紙上利潤的弊端,也指向了交控科技存在放松商業信用政策而刺激收入增長的不合理性。
《新浪財經》質疑科前生物被質疑招股書披露數據與大客戶披露數據存在巨大偏差,有財務造假嫌疑。企業存在上述情況,一般而言會主動規避或在招股書中明確說明,一旦被上交所問詢,會令人認為有很大的造假嫌疑。
3
客戶集中度
根據上交所的有關規定,發行人存在客戶集中度較高情形的,保薦機構應重點關注該情形的合理性、客戶的穩定性和業務的持續性,督促發行人做好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因此客戶集中度依然是媒體核心關注點之一。
例如媒體關注度華興源創的銷售收入嚴重依賴大客戶貢獻,2017年近九成收入來自于前五大客戶;前五大客戶主要是對三星、蘋果、LG等公司的銷售依賴。鴻泉智能,利元亨,瀚川智能等也被媒體質疑同類問題。
4
突擊入股
目前已受理的科創板企業中,有超過25家自去年11月以來發生過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事宜,占比近三成。創投機構是此輪“突擊入股”主力之一。媒體關注點在于企業申報前6個月之內“突擊入股”的投資人背景及資金來源,是否存在“代持”等違規現象。
?
就目前來看,科創板的六大領域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物醫藥三大領域的媒體關注度最高。以下是媒體負面報道的重災企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
傳音控股:研發投入不足3%,22億銷售費用為研發投入的3倍;核心技術先進性受到媒體質疑;科大國盾:疑似財務數據造假、依賴單一大客戶、信披與事實或有出入等受到媒體質疑。
新材料領域
羅克佳華:媒體質疑3年研發金額零增長、應收賬款占比高、新股東突擊入股緩解高負債率;利元亨:媒體質疑資金鏈緊繃、大客戶依賴、研發投入不足、營業收入與現金流數據不匹配、采購數據混亂。利元亨已經中止申請。
生物醫藥領域
邁得醫療:媒體質疑前五大客戶收入貢獻過半、毛利率下滑明顯、核心技術人員頻繁離職。
結束語
A股獨特的投資與監管環境造成了媒體成為唯一能夠維護股民利益,監督企業的“警察”,監管機構往往依賴警察的whistle blowing (吹口哨)。由于絕大部分科創板申報企業都是B2B型,申報前媒體關注度比較低,因此企業對媒體輿論引導意識也相對較低。然而隨著科創板企業進入發行階段,媒體關注度將會進一步提升,企業還需早做準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