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聯網醫院,眾安保險大健康生態再下一城
眾安落子互聯網醫療,也為市場帶來了“保險+醫療”的新模式。
文/許夢 何星瑩 編輯/單一
上周,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6060.HK)(以下簡稱 眾安)宣布獲得海南省衛健委批準的互聯網醫院牌照。
眾安落子互聯網醫療,也為市場帶來了“保險+醫療”的新模式。
實際上,在眾安入局之前,互聯網醫療已經走過了四年。
2015年,在烏鎮互聯網大會揭牌的烏鎮互聯網醫院讓互聯網醫院的概念真正進入大眾的視線。
市場經過三年的之后,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規定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再次肯定了這個行業的積極走向。
根據前瞻研究院數據,2016年共有30家建設完成,2017年建設完成51家。2018年隨著互聯網醫院政策的放開,1-10月,共有60家左右建設完成,超過2017年全年數量。
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統計的最新數據,截止2019年4月28日,目前全國已經有158家互聯網醫院在運營。
而此次眾安拿到互聯網醫院牌照,意味著互聯網保險企業正式入局,也將給行業帶來新的變革。
試水“互聯網保險+醫療”
其實,近幾年,布局互聯網醫療的保險企業并不在少數:
中國人壽上海市分公司與徐匯區中心醫院曾聯合推出“商保醫療費用直結平臺”;
泰康人壽攜手掛號網推出“醫者無憂”保障計劃,針對診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為醫患雙方提供保障;
平安集團推出的輕問診App“平安好醫生”也于去年登陸港股,積極探索“保險+健康”的新模式。
但于眾安而言,既是這個行業的后來者,也是保險入局的先行者。憑借自身的優勢,探索出一條“互聯網醫院+保險”的新路。
以保險業務為支點,作為互聯網醫院的后來者,眾安摸索出一條“互聯網醫院+保險”的新路:從互聯網保險領域入手,打通互聯網保險和醫療,實現網絡診療、商保支付、流量共享等功能,同時將醫生集團、藥品供應商、第三方機構囊括其中,形成連接醫院、藥店、保險公司的服務閉環。
目前互聯網醫院的模式有兩種:一是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模式,二是企業+醫院共建的互聯網醫院模式。根據現有披露的公開資料,目前仍以醫院為主導的模式居多。
眾安作為互聯網保險企業也不甘落后。其在2017年曾和微醫合作開發了一款ACO產品-“家庭守護”互聯網醫院門診險。
投保用戶可以享受到全天時、個性化的專屬責任醫生服務,覆蓋10大專科100余個亞專科的在線門診和藥品服務,費用結算只需自付40%,剩余60%由商業保險直接支付。
這個保險將線上門診納入商保支付,而且在線極速理賠,實現了互聯網健康險的突破。
財新智庫分析師王喆分析,對于大部分互聯網投保用戶,尤其是年輕人群體來說,偶爾去醫院看病,會發現醫療支出并未超過起付線,現有的醫保并未減輕醫療負擔。然而,一旦身體出現重大疾病,則又對家庭造成沉重負擔。用商保補充支付,協助醫保做好醫療控費,可以解決醫療醫保的痛點。
如果2017年和微醫的合作是眾安走通互聯網醫院道路的一次演練,那么眾安互聯網醫院則是一次真刀實槍的拼殺。
眾安互聯網醫院以保險為支點,將醫療信息接入,打通商保直付,這對于患者來說,在線門診從診療到支付變得更加便捷。
而就在眾安拿到互聯網牌照的上一個月,醫政醫管局發布的《關于印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投資社會辦醫。在政策層面,眾安恰好踩到點上。
除了接連不斷的政策紅利之外,海南衛健委也看中了眾安的技術優勢。
所謂互聯網醫院,本意是希望通過互聯網的快速連接、提高效率的能力和醫療領域相結合,把醫院、醫生、患者、藥品、醫保相互高效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智慧、即時、遠程協作的醫療平臺。
眾安作為首家拿到互聯網保險牌照的公司,用“保險+科技”兩條腿走路。2016年,眾安更是成立全資子公司眾安在線科技,押注保險科技研發。在公司結構上可窺得一二,根據眾安年報,2018 年眾安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共計1618名,占公司雇員總數的52.4%。
在眾安互聯網醫院,通過線上問診來引流,全科醫生做精確的分診治療,并同時建立電子病例,通過區塊鏈技術來互相連通,做到數據的保密。
電子處方、電子病例以及支付系統,都應用了眾安科技的技術。醫生開出的電子處方上有醫生的電子簽名,可以區塊鏈技術上鏈來解決處方的真實性。后期眾安互聯網也會將電子處方與藥品的分銷商打通,做好電子處方的流轉。
縱觀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政策利導、技術夾持的行業積極發展背景之下,以結合保險切入的眾安,也極具自身的發展優勢。
“醫療+保險”新探索
傳統看病就醫賠付的方式,是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拿藥,醫療機構如果有藥可以在醫療機構配藥。但存在的方式是,現在很多藥品被擠出了醫療機構,患者可能要跑到專門的藥店才能配藥,最后再拿著單據到保險公司報銷,過程復雜耗時。
“排長隊就醫,看病、拿藥、理賠分開,讓很多患者一趟趟往醫院跑。”趙軼總結。眾安互聯網醫院想要解決這個痛點,打通醫、藥、險產業鏈,在互聯網醫院的用戶提供健康險、商保直付及健康管理等服務。
結合眼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客觀情況,對患者而言,就醫難、解決疑難雜癥需要趕赴大城市的醫院,諸如此類的難題雖然在互聯網醫療的模式下慢慢開始有所改觀,但依然非數日之舉。
但另一方面,對患者來說,費盡周折之后,看病時提高流程效率,或者看病后,能讓其高效率地拿到應得的理賠和補助,這卻是互聯網醫療眼下能夠給患者帶來最直觀的體驗。
在現在中國醫療水平已經邁入前沿的情況下,提高患者看病流程的效率,以及保險理賠效率,就成了保險出身的眾安手里的王牌。
客戶投保之后,就可以到互聯網醫院就診。互聯網醫院連接了醫院的專家、全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就診。醫生開出處方,由藥店配送給到客戶,然后保險直賠。
其實這種“醫療+保險“的HMO模式在美國商業保險中已應用多年,即企業在向客戶售出保險產品后,既是醫療服務的提供方,也是醫療費用的支付方,醫生和患者利益這種模式稱為整合醫療。美國最大的HMO凱撒醫療主要采用這種運營方式。
對于眾安互聯網醫院來說,保險的慢病患者和線下社區慢病患者是主要流量來源。
眾安互聯網也會引入全科醫生平臺。全科醫生在線下管理著不少社區病患,眾安保險的客戶中也有許多包括腎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需要健康管理。
在處理一些疑難或復雜病情,或者病人病情達到相對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除了需要全科醫生把這些病患管理起來以外,還是需要專科醫生的指導。通過互聯網醫院的鏈接,眾安互聯網醫院還引入專科醫生,通過“專科帶全科”進行慢病管理。
如此,醫生、患者、合作藥店再加上支付方保險,患者在眾安互聯網醫院的就醫體系就此打造完成。
健康生態全布局
就醫問診只是眾安互聯網的一角。后期,醫療數據的合作方、第三方的檢驗中心、影像中心、藥品供應商、藥廠、體檢中心、基因檢測合作方也將納入其中。
以藥品供應為例,一直以來,線下藥店的藥品流通信息閉塞,庫存、種類不全,服務范圍只能覆蓋周邊。一旦互聯網醫院打通藥店,就可以做到藥品的價格透明、供應隨時調取,藥店的服務范圍擴大。
在患者端,眾安計劃為患者打造一套整體的健康管理項目。當患者在加入該計劃之后,會得到一份定制化的保險,同時由互聯網醫院對患者進行慢病管理。如果慢病計劃不能很有效地實施,并導致病情加重的情況下,保險會進行理賠。
在這個計劃里,藥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參與合作的藥店一方面幫助眾安找來病患參與計劃,另一方面也會提供送藥上門的服務。
在我國的醫療領域,醫療資源不均勻被普遍性地認為是最大的問題之一,醫生資源也十分短缺。當然,在互聯網醫療的上半場,通過建立“連接”,的確解決了一部分不均衡的問題,但在根本上,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同時,在互聯網領域,AI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而從2016年起,AI技術的就開始和互聯網醫療緊密結合。若AI技術能夠更加成熟,或許能更好地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根據《中國醫生/患者數字化生活報告2018》的研究數據顯示,有42%的醫生認為人工智能會成為未來一聲診斷的輔助工具。實際上,AI也早已應用到健康管理項目上智能診斷和導診,24小時隨時在線,并可覆蓋常見的疾病,滿足90%的用戶導診需求。
眾安也在AI領域的應用上早早地開始布局。
以AI作為技術核心,利用保險紐帶作用整合的健康醫療服務資源,有效彌補了醫療資源的短板。
在AI+醫療的應用上,眾安聯合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院,研發了首個用于“煙霧病診斷與卒中風險預測”的AI智能臨床輔助診療系統。這套系統在全球范圍都具有先進性,不僅能夠快速診斷煙霧病,還能夠進行煙霧病腦出血的預判。
問及當下眾安互聯網醫院的落地情況,趙軼坦言:“眾安互聯網醫院是結合眾安保險的產品去推進,會更加聚焦產品環節,現在互聯網醫院才剛剛起步,目前已經設置了幾個科室。”
眾安互聯網醫院對于眾安大健康生態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流量入口。
“一方面互聯網醫院做大,另一方面讓保險產品更加貼近客戶。”趙軼說。病患就醫是其一,了解病患在看病就醫過程中的痛點,對于患病人群的保險開發、原始數據的積累,以及在實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醫療信息,都會對后期保險產品開發產生幫助。
目前,眾安在健康生態的布局,已經形成三線并舉、多點布局的態勢,包括眾安健康險、眾安生命、眾安商保科技。眾安互聯網醫院將作為一個醫療服務的連接器,將連接起眾安大健康各個部分。
互聯網醫院是眾安保險的進一步試水,下一步,眾安將繼續探索商保體系下的健康管理計劃。“是否能實現醫療和商業保險的雙贏,且拭目以待。”趙軼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