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京東物流招股書想問:中國版亞馬遜要等多久?到底還有沒有?
這是京東集團第二次分拆旗下業務上市。
文|翠鳥資本
五一長假期間,京東物流通過港交所聆訊并正式遞交IPO招股說明書草案,美銀證券、高盛、海通國際成為聯席保薦人,財務顧問是瑞銀集團。
這是京東集團第二次分拆旗下業務上市。
“全明星”護航下,京東物流上市的價值走向將何去何從?
成長邏輯何在
中信證券研究所曾對京東物流的成長邏輯,有如下兩點概括:
1)快遞業務受益電商需求持續增長,其中快遞業務的增長短中期將主要來自京東商城的GMV增長驅動;
2)發力一體化供應鏈業務。
京東物流給自己的定位是:成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供應鏈基礎設施服務商。
那么,京東物流賺錢嗎?
招股書有如下一系列數據:2018年至2020年,京東物流營收分別為人民幣379億、498億和734億,增長速度從2019年的31.6%,到2020年的47.2%。
然而,京東物流卻是虧損的,而且虧損幅度不小:2018年至2020年,京東的虧損凈額為人民幣28億元、22億元及40億元。
之所以過去三年虧損,這家公司是這樣解釋的:物流網絡相關的顯著成本和其他經營費用,以及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關聯交易不可忽視
京東物流相當多的收入來自為京東商品提供倉配快遞服務,除了倉配服務,京東物流與京東商城及控股公司也存在其他較多其他關聯交易,因此京東物流關聯交易數額較高。
上圖可以看出,2018年來自“京東系”關聯方的收入高達70.9%,到了2020年末將至53.9%,但仍占比一半。
近三年來,京東物流的“其他方”客戶,也就是外部客戶收入占比從2018年的29.1%、2019年的37.8%增長至2020年的46.1%。
招股書更指出了相關風險: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與京東集團有關,預計我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于可預見未來將繼續與京東集團有關。發展前景可能與京東集團不同或存在利益沖突,且由于京東集團擁有京東物流的控制性權益,可能無法以有利于我們的優惠條款解決此類沖突。
不難看出,京東物流依然無法擺脫“爸爸”的影響。
這就延伸出另外一個關鍵問題:客戶結構。
相比現金客戶為主的順豐,京東物流合同企業客戶較多,導致應收賬款周轉率較低,大部分客戶(除了倉配業務)均是B端企業客戶,合同客戶多,應收賬款回款相對較慢。
上圖為“京東系”關聯方企業的情況,拆解來看,應收款項中京東集團位居首位,其次是京東數科。
為何京東數科高居第二位?招股書解釋稱,京東客戶提供支付及配套服務,包括對于選擇貨到付款的客戶,集團自提點或配送人員須代京東集團或在線商家收取包裹的款項,并于客戶收到產品時向其收取配送費。
招股書認為,考慮到中國整體電商市場將持續增長,且可能會有更多的消費者選擇貨到付款,導致更多的付款將通過京東數科結清。
如上圖,京東物流從京東集團和JD.com獲得服務,內容注釋有如下描述:除特定共享服務(包括辦公場所共享、員工通勤及食堂設施、行政采購及各種支持服務)外,京東集團亦向貴集團提供后臺管理支持服務,包括但不限于云服務、提供服務器、信息技術支持服務、若干人力資源服務。
可以看出,不僅是關聯交易依賴于“京東系”,企業運營的服務也有著嚴重依賴,那么分拆之后,既然短期見不到盈利增長,投資者為何要投資于一家“獨立性不強”的企業呢?
投入回報期延長
廣發證券研報就指出,京東的B2C模式和與之對應的京東物流的倉儲配送模式,未能在中國復制亞馬遜的發展之路。
實際上,美國制造業空心化使得零售行業貨源主要依靠外部輸入,大型零售商成為產業鏈整合者,人口密度低、人工成本使得亞馬遜自建的配送效率高于外包。中國世界工廠和產業集群使得C2C電商模式與網絡快遞相互促進,人工密度高、人工成本低使得第三方外包更具成本效率的比較優勢。
京東物流招股書更有一段悲觀預測:預計盈利能力在短期內可能會發生波動,這可能會因季節性因素而進一步加劇。例如:截至2021年一季度,京東物流的毛利率遠低于2020年同期。
再看一組數據:京東物流2018年-2020年的毛利率依次為2.9%、6.9%、8.6%,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拿順豐控股來比較會發現,2018年-2020年順豐控股的銷售毛利率為17.92%、17.42%、16.35%。
京東物流還指出,目前仍處于擴張及上升階段,這一階段通常伴隨著收入而非盈利的高增長。
可以看出,京東物流的成長路徑還未走進盈利高增長區間。
早前,京東物流傳出以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目標估值,集資30億至40億美元(約233億至310億港元)。但是,京東物流究竟值多少估值,最終還得看投資者如何投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