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館長博物實驗室:“課堂”與“殿堂”在這里牽手
2021年的春季學期,一門名為“古代穿越”的課,成為北京交通大學附中最火的選修課之一,其魅力何在?
原來,“古代穿越”這門由假日博物館開發的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科技范十足的特殊教室:貓館長的博物空間,還配套了有視頻、有互動、有動手環節的課堂模式。
該校初一(5)班學生李思齊,出于對歷史的喜愛,在上學期就選修了這門課,之前都是在普通教室上。讓他沒想到的是,在這個學期,他真的在這門課上實現了“穿越”——學校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真正的博物實驗室,利用數智大屏、VR技術和全息影響等技術手段,讓自己可以在各個朝代和國內外各大博物館自由來去。“很有科技感!” 李思齊贊嘆。
“確切的說,是國家文物局‘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的社會力量承接方——假日博物館,他們要選擇示范校,而我們在疫情常態化之下,希望借助社會力量來拓展博物館資源,我們雙方一拍即合,由學校開辟場所,假日博物館以貓館長為IP,負責所有場館硬件建設以及課程開發。今年春季開學,我們的貓館長博物實驗室就這樣誕生了。”該校德育副校長蘇曲光介紹。
貓館長博物實驗室“長”什么樣?
假日博物館創始人沈魚介紹,主要包含五大互動體系:VR展館,運用VR等科技手段,以開展校園專題展覽;全息寶盒,以全息主體展陳入手,通過主題活動,增長博物館學習效果;數智大屏,利用云技術,力求構建博物研學資源網絡;好奇空間,借助專題實踐的運營,發揮實踐育人作用;博物之窗,以專題運營的方式,拓展校園專題展覽形式。
第一次在“古代穿越”選修課上和貓館長博物實驗室親密接觸,該校初一(13)班學生周洋帆就喜歡上了這里。她最沉迷的是數智大屏,“大屏上浮滿了氣泡,每個氣泡點開就是一件文物,詳細立體地介紹了文物的前世今生,有各個朝代的文物,能夠體會歷史更替;有各個地方的文物,感覺足不出戶就可以走遍世界!” 周洋帆感慨道。
同為初一(13)班學生的李玥銘最喜歡的則是VR展館。“戴上設備,就可以參觀全世界的博物館,很新穎,很神奇?!?李玥銘說。
在博物之窗初探自然與人文最初的模樣:
在數智大屏上查看各種文物詳情:
站在好奇空間前近距離觀察文物的細節:
全息寶盒將博物館里的寶藏360度呈現在眼前:
再戴上VR眼鏡去真實的博物館里“走”一遭……
和原始人探討著洞穴生活的不易,去探訪陶器和青銅器的制作工藝,了解方塊字的前世今生,感受各朝各代的衣食住行……貓館長博物實驗室的互動技術都很炫酷,但對于一門選修課來說,課程才是核心內容,假日博物館是如何為學生們設計一學期的課程內容的呢?
沈魚介紹,這個學期為初一學生量身打造的“古代穿越”課共分為3大模塊,每個模塊4節課,共12節課。分別從“工具與生產”“科學與文化”“生活與日?!比竽K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工具的生產和演變、古人信仰和宇宙觀世界觀的進階、衣食住行的變遷。
在該校任教20多年的歷史老師姜燕親身感受了貓館長博物實驗室以后說:“相較于傳統的教學,博物實驗室的形式和方式都很新穎,很有現場感,讓學生身臨其境?!?/span>
目前,貓館長博物大課堂已進入北京多所中學,并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
事實上,“古代穿越”選修課以及貓館長博物實驗室只是假日博物館為推進博物館進校園所做的探索之一。
在多年的博物館教育教學探索過程中,假日博物館發現博物館進校園教育當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與現行課程體系的銜接問題;二是涉及知識領域較為狹窄的問題。這兩大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博物館教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進校園的全面展開。
針對這兩大問題,假日博物館做了多方的調研,在經過多輪測試、打磨之后,一套“1+1+X”解決方案逐漸成型。即:
貓館長·博物實驗室和貓館長·博物大課堂相互結合,利用原創展覽、專題教育、互動學習、沉浸體驗等形式,創新并拓寬博物館校內教育的形式,增強校內博物館教育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貓館長·博物大課堂包含三部分,一是云上博物——館校連接、線上導覽。假日博物館針對博物館、學校兩方做了大量教育需求挖掘,結合兩者的共同需求研發出一套連結博物館和學校的直播平臺,運用直播、VR、遠程沉浸式展示等技術手段,實現博物館在教室的“云導賞”,讓同學們足不出戶便可參觀博物館。
二是貓館長大課堂系列課程。以當代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指導方向,結合博物學教育的使命,針對學生基本技能、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都拆解出具體的目標,開發出文物與歷史、藝術與美育、自然與科學三大系列課程。
三是博物引擎。為了充分運用博物館的資源,有效地拓展、拓寬學校博物館教育的內容,讓更多的博物館資源為促進學校教育服務。假日博物館推出了一套可持續更新的線上資料數據庫,老師及學生可以通過資料庫查詢和選擇自助課程。
這三部分,都是為了促進博物館資源更好地滿足學校的教學及學習需求。
而“X”,是為了能夠無限拓展、最大化促進博物館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拓展,假日博物館在研發系統時,充分結合了博物館教育的各種場景需求。該系統不僅僅可用于學校博物館教育,還能夠適用于博物館的現場教育或其他場景教育需要。比如,博物館借助平臺,除了有效觸達學校,還可以用于博物館日常線上直播等。多種應用模塊化可選組合,可輕松適用于流動博物館、博物館下鄉等場景。比如,通過VR展館+好奇空間,可適用于流動博物館,VR展館+遠程直播,可用于博物館下鄉,社區博物館教育等。
假日博物館“1+1+X”的模式,為館校合作各方在思路探索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為館校合作提供了借鑒經驗。
“更重要的是,這種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開展博物教學的模式,有助于推動博物館資源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有效開展博物館學習,從而推動博物館資源均衡化,使博物館教育得以廣覆蓋?!蹦暇煼洞髮W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黃洋表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