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網點撤退潮席卷全國!快遞正拋棄5億鄉下人…
網點老板紛紛告知上級公司,自己要退出了,不干了。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F-Jinjiao)
作者 | 胡野原
編輯?|?問之
?
這不是一句調侃,也不是危言聳聽。最近,在全國許多地方的鄉鎮上,曾經的快遞網點正一個個消失,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湖南、四川、廣西等多個省份的鄉鎮。
?
網點老板紛紛告知上級公司,自己要退出了,不干了。
?
幸運一點的鄉鎮,快遞網點是留了下來,但是每次去取件的時候,還要額外支付一筆取件費,少則一兩塊,多則三五元。
?
但這筆收費不是強制的,村民不給錢也可以,那就自己跑上幾十里路,去縣城里、市區里把快遞拿回來。自己有車倒還好,沒車的話那就只能坐幾小時大巴車進城,再找到站點,拿上快遞,再坐幾個小時大巴回家。
?
這樣一番折騰,簡直是5億鄉鎮居民的噩夢!
?
這場噩夢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快遞企業激戰多年、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卻收效甚微的價格戰。
?
這場席卷全國的“戰爭”,硝煙彌漫,從高高在上的快遞業老板到為了幾毛錢派件費起早貪黑的快遞員,無一幸免。
?
最終淪為炮灰的,反倒是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5億鄉鎮居民,被快遞企業拋棄
?
住在廣西賀州平桂區沙田鎮的王女士怎么也沒想到,自己6月1號去鎮上取快遞的時候,老板會突然朝自己要取件費。
?
而她以前每次取快遞,都沒有給過這項費用。
?
這不是王女士一個人的遭遇。
?
湖南永州安東縣紫溪市鎮,早在去年9月就在收取件費了。涵蓋了百世、韻達、申通、圓通等快遞企業。
?
四川蒼溪縣龍山鎮、資中縣下的一些鄉鎮快遞網點,同樣在收取件費。
?
這筆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一般都是1元/件起步,2元/件不算貴,3元/件也不是沒有。到底收多少,全憑鄉鎮快遞網點老板的心情。
?
村民也可以選擇不給錢。
?
廣西那家快遞網點的老板說了,收錢是因為中通、圓通、韻達快遞于6月1日起要取消鄉鎮網點,快件只送到市區。以后的快遞,要么就讓村民自己去市區拿,要么也可以讓老板代取,代價也就是取件費。
?
但收取件費實則并不合規。
?
2019年9月,國家郵政總局就開展過一次快遞末端服務違規收費清理整頓工作,一周時間內暗訪2573個鄉鎮、5379個末端網點,就是為了不讓快遞網點朝村民們要錢。
?
只是,這根本沒用。
?
有的老板說,收取件費是因為快遞公司撤銷了鄉鎮網點。
?
還有的老板則表示,自己收取件費是因為快遞企業下調了派件費,導致自己入不敷出。
?
由此可以看出,取件費出現的根源,就在快遞公司身上。
?
目前,全國的鄉鎮居民超過5億人,同樣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快遞企業真的就這樣輕易拋棄了他們嗎?
?
這究竟是為什么?
?
你降我的派件費,那我就不干了
?
“很難運營下去,都要倒閉了。”
?
這是一名鄉鎮快遞點老板吐的苦水。
?
1塊2塊的取件費并不多,但對于村民和鄉村快遞點老板來說,這點錢也是錢,都不想隨意舍棄。
?
有鄉鎮居民就說了,“本來一周就取一兩個快遞,還要收幾塊錢,都不太想網購了。”
?
在很多人看來,去快遞點取件根本就不應該收費。“快遞公司已經付錢給快遞點了,憑什么還要找我要錢?這不是二次收費嗎?”金角財經詢問身邊朋友的看法時,得到不少這樣的答復。
?
在業內,快遞公司都會給快遞網點、快遞員支付派件費,過去,網店點每送一件包裹都能有一筆收入,一般在1塊錢左右。
?
換句話說,如果平均一天派100件包裹就能有100元收入,一個月少說也是3000元;而一天如果派200件包裹,一個月就有6000件包裹,月收入就能有6000元。加上快遞網點收攬快件業務,還能獲得攬件費,又是一筆收入。
?
而且不少鄉鎮快遞網點本身也有小賣部、超市等其他生意,林林總總的收入加起來可以讓網點活得非常滋潤。
?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設想。
?
事實上,全國絕大部分的鄉村地區都沒有發達的電商產業,也就沒有發件業務可以讓鄉鎮快遞網點獲得發件的收入。
?
而且以當前鄉村的情況,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城市中工作和居住,留在鄉鎮上的多是中老年群體,消費能力和網購人數都不算高,一個月6000件的派件量并不容易達到。
?
而要說壓垮鄉鎮快遞網點的那根稻草,那一定是快遞公司降低派件費。
?
今年3月,湖南東安縣就有許多鄉鎮快遞點關門,媒體去調查時發現,快遞網點的派件費,直接被砍掉了一半以上,從1元每件下調到0.4至0.5元每件。
?
相當于現在派6000件包裹,最低只有2400塊錢收入。對比曾經的6000元,差距明顯。
?
如果每天只有二三十件包裹,一個月的派件量都不到1000件,月收入更是低到只有400—600元。算上來回交通成本、通知取件的電話、短信成本,干一個月不虧就算好的。
這樣的賠本生意,誰會干?
?
不僅如此,快遞網點還時常被快遞企業的罰款制度壓得喘不過氣。
?
不及時開會要罰款、不及時配送要罰款、包裹丟失要罰款、包裹破損要罰款、客戶不滿意要罰款,等等。
?
眾多的罰款名目讓基層的快遞從業者無處可逃。尤其是在618、雙十一這樣的電商節,訂單量雖然增加了,但快件破損等幾率也提高了,時不時就會被抓住把柄扣錢。
?
有快遞小哥說,“我有時候在想是快遞費養活的公司還是我們的罰款”。
?
唯一的生路,就是離開快遞行業。
?
可深究下來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快遞企業們自己作的。
?
最大的罪魁禍首:價格戰
?
在鄉鎮快遞點因為快件量不大、派件費下調而痛苦不堪的時候,中國快遞業的紅紅火火,就像是一記諷刺的耳光,打在快遞企業的臉上。
2020年12月21日,一件從黃岡寄往長沙的快遞包裹,成為2020年第800億件快件。這件包裹是一件土特產,由順豐速遞承運。
當天,郵政局網站就以《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為題,刊發了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到,“自9月10日我國今年快遞業務量達到500億件開始,每月都登上一個百億級臺階,實現“四連跳”直至突破800億件大關,又一次刷新快遞發展史的新紀錄。”
?
如果對比2019年全年635億件的數據,2020年還沒結束的時候,業務量相比前一年就已經實現了接近26%的提升。2020年全年的快遞業務收入也高達8795.4億元,相比2019年增長了約1300億元,漲幅約為17.3%。
?
這的確是快遞業繁榮的標志。
?
2020年1-12月,順豐與“通達系”快遞公司累計業務量增速由高到低為:順豐(68.5%)、韻達(41.4%)、中通(40.3%)、圓通(38.8%)、申通(19.7%)。
每一家的業務量都在提升,但體現在利潤增速上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
除了圓通和順豐是少有的凈利潤能增長的快遞企業之外,其余多家快遞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2020年,業務量居于5家A股上市公司第一的韻達凈利潤為14.04億元,同比下降46.94%。
中通2020年的凈利潤為43.264億元,同比下降23.7%,
?
申通的營收和凈利潤更是雙雙下滑,營收215.66億元,同比下降6.60%;凈利潤只有3632.73萬元,同比下降幅度更是夸張地達到97.42%。
?
這些快遞企業,業務多了,掙得錢卻少了,相當于活沒少干,甚至加班加點的在干活,掙得卻越來越少。在很多行業,這簡直不可思議。
錢到底去哪兒了?
?
答案是,拿去打價格戰了。
?
在業務量大增的同時,快遞企業的單票快遞收入實際上在下降。
?
圓通公司單票快遞產品收入由前一年的2.95元下降至2020年的2.27元,降幅達22.91%。
?
順豐的速運物流業務的單票收入則為17.77元,同比下滑18.99%。
?
中通快遞財報顯示,雖然實現了創紀錄的業務量增長,但其核心快遞業務的單票價格下降約20%。
?
快遞,最終也走向了薄利多銷的結局。
無人幸免的“戰爭”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
?
2013年,百世匯通在義烏展開“均價銷售”戰略,攪動了當地快遞江湖的平衡,這之后,義烏快遞的單均價從6元開始,每年以0.6-0.8元的價格下跌,2016年,義烏天天快遞的價格已經壓縮到2.3到2.8元。
最低的時候,中通快遞把單價干到了1.2元。再往下,就是擊穿底價了,相當于賠本賺吆喝。
迫不得已,2019年7月,各大小快遞企業負責人匯聚義烏談判,達成共識,最低單票價格不得低于2.2元,這才暫時休戰。
?
但是,2020年3月,極兔快遞,在快遞業的宇宙中心義烏掀起新一輪低價快遞潮,直接把義烏的快遞價格打到了1元以下。當時,在義烏快遞黃牛群出現了一條信息:“快遞8毛起,歡迎聯系。”
?
快遞企業發一單、虧一單的奇景出現了。
?
而這會帶來什么結果?
?
快遞企業收件費降了,給快遞網點和快遞小哥的派件費也就降了,以至于當時在全國各地許多快遞網點都出現跑路潮,快遞小哥則紛紛罷工,“快件積壓嚴重”、“無人配送”的情況在全國比比皆是。
?
去年5月,上海一申通快遞網點內,3萬件快遞堆積在倉庫內無人派送,倉庫大門緊鎖,幾十名快遞員無所事事,原因竟是該網點老板沒有和任何人打招呼,突然就失聯了。后來他們才知道,老板就是扔下了86個員工,自己跑路了。
武漢一家百世快遞網點則在去年10月跑路了,扔下了網點內的上萬件快遞和40多個快遞員。
?
這些跑路的老板順便還欠了幾十萬工資。
?
最終,這個惡性循環傳導到消費者身上時,就是快件丟失、破損,又或者是眼睜睜看著快遞到了網點,可就是沒人派件。反過來,又投訴快遞企業,乃至遷怒于商家。
?
可以說,在快遞價格戰里,沒有一個人是贏家。
?
在整個價格戰的炮火和硝煙里,上至快遞公司,中到代理商和快遞網點,下到快遞員工,乃至于每一個顧客,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