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中國品牌,成就香港傳奇,他用一生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我是一個真正的窮苦人,一個被共產黨和新中國改變命運的人。”
作 者丨華商韜略出品人 畢亞軍
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相比白手開創商業奇跡,啟蒙中國品牌發展而言,曾憲梓更為人所知、更令人敬仰的,是他對國家至死不渝的赤誠和貢獻。
在國家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評選出的100名“改革先鋒”中,香港地區一共有兩人入選,一位是霍英東,另一位就是曾憲梓。
即便到80歲高齡,談到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曾憲梓還會潸然淚下。
1934年2月2日生于廣東梅縣區扶大所里村的曾憲梓,是被苦水泡大的。他4歲時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每天稀飯都吃不到”“有難關,自己過”的生活。
幸運的是,母親有難得的遠見。她咬緊牙關,磕著響頭把曾憲梓和哥哥送進了全村唯一的小學,避免了他們成為文盲的命運。
但念完小學,母親就實在無法供孩子們上學了。16歲的哥哥去了泰國,11歲的曾憲梓則放牛砍柴,翻地種田。
幾年的小學生活,給曾憲梓的不只是知識,也包括志氣。
哥哥走后,很多人瞧不起他們孤兒寡母,常常欺負他們。他就在心里發狠:“你瞧不起我,我要爭氣,改變這種貧窮的命運。”
但真正讓他改變命運的,是新中國的成立,共產黨讓人民站起來。
“一個搞土改的同志看我在勞動后喜歡看書,親自把我送到學校,對老師說,這個孩子很苦,家里情況也不好,要多關照。”
靠著國家給的每月3塊錢的助學金,曾憲梓從梅縣重點中學——東山中學開始,一直讀到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
在東山中學,曾憲梓含著淚學會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在同學們的嘲諷中咬著牙“夸下一個海口”:
將來要給學校捐一座更漂亮、更高級的大樓。
“那個時候學校給我被帳,給我吃給我住,一切免費,還給我三塊錢助學金。我十幾歲還沒有用過錢,是個沒有見過錢的農民孩子。那個三塊錢對我心靈的震撼多大啊!”
“從17歲到27歲,國家養了我10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也就沒有我,是祖國撫育我成長的。”
功成名就之后,這成了曾憲梓回憶人生的開場白。
1961年,曾憲梓被分配到廣州農業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
就在他努力工作、立志報效國家時,人生軌跡卻被改變:去泰國多年的哥哥,因與叔父就父親當年在泰國的遺產發生了爭執,要他前往助陣。
曾憲梓舍不得走,但卻不得不走。
跨過邊境的那一刻,他說自己的心境像是欠債要逃的人。
“國家在那么貧困的環境,把你培養出來多么不容易!曾憲梓啊,你就這樣離開祖國,你對得起國家對你的培養嗎?”
當時,中泰尚未建交,曾憲梓要先拿到香港地區身份證、做好護照后才可去泰國。在香港地區人地生疏,操著客家鄉音,連問路都困難的他,為了安身立命,借住到一個姑姑家。
一時找不到工作,又不能白吃白住人家的,他就幫忙帶孩子,做保姆。“一個大學生,做男保姆,夜深人靜,心里不是滋味。”
不久,更不是滋味的日子來了。
想去泰國看兒子的母親到了香港,沒有別的住處,只能和曾憲梓一起擠在幾平米大、頭都抬不起來的走廊斜坡里。
這樣的日子過了9個月后,曾憲梓滿懷期待與喜悅到了泰國,迎接他的卻依然是傷悲。為了錢,哥哥和叔父爭得互不相認,受共產黨教育的他,以自己放棄一切財產繼承權的犧牲,調停了斗爭。
解決完爭財產的問題,國內形勢已然發生巨變。想要回國的曾憲梓獲悉,暫時回不去了。他只能往返于中國香港和泰國之間,做一些小買賣,并將妻子黃麗群也從家鄉接來,借住于已在泰國小有成就的哥哥家里,幫其經營生產領帶的小廠。
寄人籬下,低人一等。曾憲梓夫婦每天勤勤懇懇,起早貪黑地幫助哥嫂干活兒,說話都不敢大聲,吃飯都不敢多夾幾筷子菜。即便如此,時間長了,哥哥嫂嫂還是非常嫌棄他們,“每天都給我們臉色,讓我們走,快點走,即刻走。”
被嫂嫂驅逐的那晚,曾憲梓和妻子一夜沒睡,兩人既無奈也想不通:為什么這么努力,這么小心翼翼地做人,這人生還是越走越窄。
第二天,曾憲梓到貧民區找到一處房子,生活基本安頓好后,他厚著臉皮向哥哥請求,希望自己還能繼續在廠里工作。
但哥哥拒絕了。
痛心不已,曾憲梓不得不賣掉所有財產——一只普通手表和一部普通相機,找客家鄉親借了一臺縫紉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做領帶到唐人街賣。
那期間,對這個不愛錢的侄兒很有好感的叔父曾桃發,曾多次表達要幫助他的意思,但曾憲梓依然像當年那樣:雖然貧窮,但始終活得驕傲。
叔父給他錢,他不要。叔父給他換房,他拒絕。
實在沒辦法,叔父將自己本來要做西裝的布料給他,讓他幫忙加工成領帶,付給他10倍于正常的加工費,變著法地幫他。
為了生活,單子他接了,但多出的錢,他一分都沒要。
1968年春節前,一心想要回國的曾憲梓回到香港地區。
他原計劃找好房子后再與家人團聚,但房子還沒著落,已不想在泰國多留一日的母親和妻兒也跟隨到了香港地區。
走投無路之際,叔父輾轉匯來一萬港元。靠著這筆錢,春節還沒過,曾憲梓就已找到一個60平米,既可居住、又可做工的房子,辦起了一個名為“金獅領帶”的小作坊。
多年后,他還清楚地記得,開工時,手中只有6000港元的窘迫。
房租花了1000多,感謝姑姑當年的收留花了2000,購置生活和開工必需品花費近1000,“這6000元可以花多久呢?一天生活費50元,一個月就1500元,也就4個月吧。”
必須馬不停蹄地工作,才能讓一家人活下去。
但即便馬不停蹄,曾憲梓每天也都是在擔心吃不起飯的危機中度過。賣一打領帶只能賺10元,他和妻子必須每天做出并賣掉五打,才能養活得了家。
別無選擇,他只能拼了。
“推銷的時候,老給別人趕出來,一進門,就讓我走。但我下了一個決心,賣不到五打就不回家,我要學怎么做生意,我和我的家人要吃飯。”
那期間,曾憲梓的汗水灑遍香港地區每個角落。為了打開銷路,馬路邊的地攤小販,他都一個一個地求,大大方方地請他們吃飯,托他們幫忙代銷。
而另一邊,已是六口之家的家庭,每天的菜錢只有1港元。輪到他買菜,還要更節省:
“只買8角錢的,覺得不能一下子將這1元錢全部用完。”
勤儉,這也是從負債開始創業的曾憲梓,積累的一個很重要的創業經驗。
“如果有了點錢都用掉了,資金很難積累。所以我就節省,省吃儉用,積累資金。”
即便自己這樣拮據,有了些積蓄之后,他還是第一時間還了叔父的錢,而且是加倍償還。
叔父因此在泰國替他大做人品廣告:
我這一輩子還沒有見過不愛錢的,這一次,我是見到了。
在不達目標不回家的堅持下,曾憲梓的生意漸漸打開局面。
首先被改變的是總挨罵的情形。
一次,他到一個做西服的洋貨部推銷,剛進門,老板就大聲斥罵。
走出店門的曾憲梓,一邊尋找下一家,一邊落淚。
但,香港不相信眼淚。
他找到一個人少的地方坐下,不斷問自己:為什么總會挨罵?是自己做錯了?還是有錢人都這么不好?如何才能不這樣?
第二天,曾憲梓穿西裝打領帶,什么也不帶,再次去了洋貨部。
“等店里沒人時,叫了咖啡兩個手送上,‘老板,不好意思,昨天十分對不起,惹你生氣了,我今天是特意來跟你賠禮道歉的’。”
老板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他說:“奇怪,一般人給我罵了永遠不會回頭,我昨天那么嚴厲地罵了你,你還專程來道歉。”
一翻誠意交談后,老板告訴曾憲梓,“你做生意,我也做生意,你來了影響我招待客人,所以就罵你、趕你。”
后來,他們成了好朋友,“不但買我領帶,還給我建議。”
再后來,一想到罵過、趕過自己的人,都能成為主動跟自己要貨的客戶,曾憲梓就充滿了信心,路也越走越寬。
當時,法國、意大利等外國名牌領帶霸占著香港地區主流市場,幾百家本地服飾服裝廠生產的領帶卻只能在街邊店鋪售賣。
給自己的領帶取名為“金獅”的曾憲梓,覺得這里面有機會:生產高質、高價、高檔的領帶,把香港的領帶市場從洋人手里奪過來。
第一步是到大百貨公司買回最流行、最高檔的四款國外名牌領帶,將其拆到不能拆,對其內外用料、剪裁、縫合、圖案、顏色、商標進行深入的解剖式研究。
第二步是把這些拆得七零八落的外國領帶,按照原有的縫合方式恢復原狀。一遍又一遍地剪裁、一遍又一遍地縫合,直到掌握這些技術。
第三步是自行生產,然后拿到大商場去銷售。
苦戰幾十個晝夜后,曾憲梓做出了四打以德國高檔領帶布料生產的高檔領帶。他拿出4條,跑到一家熟識的百貨公司經理面前:
“這8條領帶,4條是我向德國訂購原料自己做的,4條是在你這里買的外國名牌。現在請你不要看商標,分辨一下,哪些是我做的,哪些是買來的。”
經理比較了大半天也分辨不出來,曾憲梓趁熱打鐵,把四打領帶送進這家公司,和外國名牌擺在了一起。不到一個星期,經理便打電話給他:
“趕快再給我送四打來。”
初戰告捷,曾憲梓決定打入更多百貨公司,但其他公司一聽是香港貨,直接拒之門外:“不是名牌,賣不出價錢。”
不平之下,曾憲梓決定自己做一個名牌出來!
首先要做的是改名字。當時香港地區賭風盛行,不少朋友都勸他,將廣東話發音為“金輸”的“金獅”改名,“金輸金輸,什么都輸掉了。”
曾憲梓冥思苦想新名字之際,機會和靈感居然一起來了。
一個做推銷的朋友,邀他一同去澳門地區玩,要介紹當時著名的百貨公司——永安、先施百貨公司男裝部的幾個部長給他認識。旅行中,曾憲梓想出了新名字:“金利來”。
再過幾個月,香港地區主流市場的門,也被他打開了。
這也是他在回憶自己的創業故事時,尤其自豪的一段經歷:
“我跟那幾個部長根本不熟,但想辦法跟他做朋友,一起玩,到澳門以后,我就請客,結果交上朋友了。”
走到這一步,通常的想法是,該請對方銷售自己的領帶了,但曾憲梓不急。
“交上朋友,他們不問,我也不主動說,我是干什么的。一個月,兩個月,大家在一起只是吃飯、聊天,不談買賣,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不急的另一邊,曾憲梓幾乎每天都在等待對方的一句話。
不久,他就等到了。
“終于有一天,一個部長問我,曾先生你是干什么的?往你家里打電話,說你去推銷了,你推銷什么啊?”
曾憲梓坦誠作答,“我是家庭手工做領帶的,推銷領帶。”
部長說,“我們需要啊,你拿來看看,如果合適,我們買。”
“三個月,我等的就是他這句話。”曾憲梓說。
再之后,金利來,漸漸火起來。
從跑街串巷開始,曾憲梓心里就住進了一個夢:
一定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品牌,而且是不輸給洋人的大牌。
通過做出好領帶、經營好關系,打開百貨公司的大門后,他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牌計劃:學習外國人的辦法打廣告,但又不同于外國人的辦法,而是要打出鼓舞中國人精氣神的廣告。
只要有一分寬裕的錢,他就多打一分的廣告,并且緊密結合中國的發展、民族的進步來打廣告,既給自己打廣告,也張揚中國人的志氣。
中國乒乓球隊開始風靡世界,曾憲梓于是獨家贊助了中國乒乓球隊香港表演賽的電視轉播,并且打出了一句很快響遍神州,也成為一個時代印跡的著名廣告語:
“金利來,男人的世界”。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電視轉播節目中大做廣告;1972年的香港小姐選舉,也被“男人的世界”承包……
一輪輪強勢猛攻下,質量可靠、品牌也足夠響亮的“金利來”領帶,迅速走紅,生意滔滔不絕。香港地區,迅速成了金利來領帶的世界。
1973年,香港遭遇經濟蕭條的沖擊,百貨公司紛紛限額購貨,很多以百貨公司為渠道的工廠或公司受此牽連,經營不濟,甚至關門破產。
危機之下,曾憲梓的生意卻逆勢上揚。
他逼自己想了一個辦法——一個可以載入商業史的新辦法、大辦法。
曾憲梓找到百貨公司:“你借個領帶架子給我,借個臺子給我,我自己供貨,自己找人來賣。賣好了,我七你三,賣不好,我兜底。”
老板們覺得這種不拿本錢備貨,不出人力,還能保證一定效益的方法十分可行。曾憲梓就一個公司、一個柜臺的攻城掠地。
“通過這個方法,我們比把貨賣給他們再由他們賣,生意好了五倍。”
不久之后,曾憲梓發明的這個方法,成了很多公司采取的營銷方式之一并沿用至今。這個方式的名字今天被稱為:專柜模式。
談及這段經歷,曾憲梓說:
做生意,首先靠腦子,看到什么,就要思考,這個事情和自己的生意有沒有關系?如果有,怎么把它用起來;其次,要靠行動,決定了以后,要及時而且果斷把想法付諸于行動。
最后,就是要勤奮,不能偷懶。
“我天天都在想、在總結,我今天做了什么事?起了什么效果?有什么錯處?為什么會錯?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呢?而今天的問題解決了,明天又會有新的問題,所以我說企業家的腦子,是不能停的。想偷懶是不會有結果的。”
專柜模式讓曾憲梓化解了危機,也開啟了金利來更快速的規模化成長。
至20世紀80年代初,金利來已由單一的領帶迅速擴展至皮具、男士配飾,并將業務拓展到中國內地及東南亞。
1985年,曾憲梓開始到內地投資開廠,創立了改革開放后首家專營領帶生產的中外合資企業。1992年6月,金利來在香港上市。
“金利來,男人的世界”,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曾憲梓說,被黨的政策改變命運的他離開內地時,就曾回頭望著海關樓上的五星紅旗暗地發誓:“一定要努力創造財富,將來有機會,在不同社會環境里,用不同的方式來回報祖國。”
1978年,可以回內地了。
曾憲梓第一時間回到家鄉,兌現他在東山中學、港英橋頭的誓言。
雖然資金并不寬裕,他依然慷慨給母校東山中學,捐贈了大量教育設備設施,以及嶄新的教學樓,還送給當地政府兩部汽車。
鄉親們依然極其落后與貧窮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曾憲梓的心。回到香港后,他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無論多發達,都要堅持省吃儉用,節約出每一分錢,每年為家鄉解決一些難題。
于是,500萬、1000萬、3000萬、5000萬……
一筆一筆在當時堪稱巨資的捐款被他送到家鄉,送到整個內地。
再之后,是事業發展越大,捐贈金額越大。
1992年,捐資1億港元設立曾憲梓教育基金;2003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捐資1億港元設立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2008年捐資1億港元成立“曾憲梓體育基金”……
2012年、2016年夏季奧運會結束后,兩度追加1億港元捐給體育基金,最終單是為體育基金就捐資3億港元;
2018年11月,即便家族生意早已不同往昔,家鄉梅州市梅縣憲梓中學成立25周年之際,他又再捐贈2000萬港元……
同時,曾憲梓也還是“水立方”的大額捐贈人。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捐資支持國家教育、航天、體育、科技、醫療與社會公益事業,歷年捐資逾1400項次,累計金額超過12億港元。
“只要生意不破產,只要曾憲梓還活著,我對祖國的回報,就一天也不終斷。”
與之對應的是,他長期每天生活開支不超過30元的摳門和節儉,后來物價上漲實在太厲害,才上調改成50元。
“去了香港幾十年,我還沒有到過夜總會,還沒有到過舞廳,還沒有到過卡拉OK。我不喝酒、不賭博、不抽煙,沒有這些嗜好。我只有艱苦努力地創造財富,因為我要回報祖國,我的終生理想就是要報效祖國。”
直到2019年9月20日去世前,曾憲梓都還在給內地捐款。
但捐款,只是曾憲梓報效祖國的一部分。
20世紀80年代開始,曾憲梓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社會公共服務之上。
他先后擔任香港事務顧問、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香港回歸和回歸后的發展赤誠奉獻。
他還做了10年廣東省政協委員、7年廣東省政協常委,后來又是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也是香港回歸后多年唯一一位全國人大常委。
此外,曾憲梓還身兼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名譽副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名譽副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客屬總會榮譽主席、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名譽副董事長等職。
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曾憲梓不再是企業家,而是一面愛國愛港的旗幟,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不論誰損害我們國家,傷害香港,我都不會允許的,都會據理力爭。”
香港回歸祖國的第二天,剛剛成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曾憲梓特區政府最高榮譽:
大紫荊勛章。
授勛當天,他組織了一個1000多人的宴會。他在會場掛著五星紅旗,特意讓人準備了一張唱片,整個晚上一直播放歌唱共產黨的歌。
他還第一個站起來唱歌,唱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曾憲梓說,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有這個力量,團結中國人,建設富強的國家。他到哪里都這樣講,到哪里都把共產黨歌唱。
在很多私人的場合,比如生日聚會,成百上千位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他也都會清唱,或者邀請大家一起合唱這首歌。
“我唱歌唱到加拿大,唱到歐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為我是一個共產黨栽培成長的窮苦人。”
即便到80歲高齡,出席重要場合的曾憲梓,也經常是胸前鮮紅的領帶,繡著金色的國徽。
2019年9月20日下午,曾憲梓在家鄉廣東梅州逝世,以葉落歸根為自己85歲的人生畫上了句號。
在梅縣區扶大所里村祖屋的告別儀式上,曾憲梓的小兒子,也是金利來事業的接班人曾智明,哽咽著清唱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送別父親。
“這首歌是父親教我們唱的。父親從小教導我們愛黨、愛國、愛家鄉,他自己每年都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要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一定會按照他的遺愿不斷延續下去。”
?
THE END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王曉??責編:周怡? 劉彥潮
美編:楊亞姣??運營:方樂迪? 張嬋? 倪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