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場的奧運,火熱的版權
奧運會激戰正酣,有驚喜,有冷門,全民的觀賽熱情已經被激活了。觀察各大平臺的熱門榜單,我們可以發現奧運會相關話題已經形成霸屏之勢。
奧運會激戰正酣,有驚喜,有冷門,全民的觀賽熱情已經被激活了。觀察各大平臺的熱門榜單,我們可以發現奧運會相關話題已經形成霸屏之勢。
奧運會早就超脫了賽事本身,成為了全人類的一個狂歡。受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是奧林匹克史上首屆“空場”奧運會,由此也造就了有史以來最熱鬧的新媒體轉播盛宴——在央視領銜之下,騰訊、快手等長短視頻巨頭粉墨登場。
與此同時,本屆奧運會也是5G蓬勃發展以來的第一屆奧運,除了傳統電視媒體、互聯網平臺,中國移動、聯通等運營商也趁著5G悄然入局。
空場的奧運之下,一場有關版權的大戲,正敲鑼打鼓,走上前臺。
巨頭的版權心結:
炮轟“豬食”,長短之爭僅是一個開始
關于版權內容的話題,今年以來持續在升溫。
在6月初的成都網絡視聽大會上,互為競爭對手多年的優愛騰,為了版權利益,罕見的站在了同一個陣營中,矛頭對準了抖音、快手、B站等新興的短視頻平臺。
長視頻巨頭們認為,短視頻平臺通過所謂的“二創”,將未經授權的內容與自創內容結合,本質上就是盜版,就是侵犯了它們的利益。
一向溫文爾雅的龔宇言詞激烈地對短視頻侵權“開炮”:“二創是什么?就是用4到9分鐘把一部電影徹底地解說清楚了。”“我們的咪咕很痛苦,90分鐘一場比賽的版權金是高額的,足球比賽這個球門一射完了,鋪天蓋地全網都是這個射門鏡頭的視頻了,那誰還買這個90分鐘的足球比賽?”
更有甚者,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的“豬食論”一出,立即輿論上引起了廣泛熱議。打擊盜版行動進入了全新的局面,切條搬運被定義為“硬盜版”,而二創則被圈定為“軟盜版”。
此番互聯網大佬的“炮轟”,早有先兆。
今年4月9日,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等15家協會聯合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咪咕視頻等5家視頻平臺和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視、慈文傳媒等53家影視公司,就聯合發布了《關于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聲明》)。
《聲明》呼吁廣大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尊重原創、保護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對相關影視作品實施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侵權行為。
2020年東京奧運會,隨著新媒體轉播平臺權重的激增,版權保護措施再度升級。
和往屆一樣,東京奧運會在境內的獨家全媒體權利及轉授權利,統一歸屬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其他平臺的版權均來自央視分銷。繼2018年世界杯的合作之后,中國移動咪咕去年12月率先從央視獲得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全量轉播權益。隨著開幕臨近,5月21日,騰訊、快手兩大平臺相繼宣布與央視達成官方合作,拿下“雙奧”的視頻點播與短視頻權利,正式成為持權轉播商。
作為最頂級的國際大型賽事,國際奧委會對于奧運會的版權保護也有著最為嚴格的規定。7月20日,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三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了《關于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版權保護的聲明》,表示將加大維權力度,堅決打擊一切侵權行為。國家版權局也在開幕式前一天發布了版權保護預警,將對奧運會相關節目版權給予重點保護。
不過,這個時隔5年歸來的頂流IP,自開幕式以來依然難防網絡盜播、侵權的擦邊球。7月23日晚的開幕式期間,除了央視、咪咕直播之外,不少網友通過騰訊視頻觀看,直播到八點四十多分中國隊快出場的時候,騰訊突然把畫面切到了脫口秀節目,一直沒有再回到直播,引發奧運會轉播的重大輿情。
騰訊視頻這一舉動引發眾網友不滿,紛紛表示卸載騰訊視頻,要求道歉。“完美錯過中國紅!騰訊你出來給我解釋一下。”“別拿播出事故說事,這是什么操作?就是屁股坐歪了吧?”……#騰訊視頻奧運直播切掉中國進場#話題也隨之沖上了熱搜,引發了坊間各種猜測,質問和要求道歉的聲音持續發酵。
其實,真實原因并非網友猜測的騰訊“屁股坐歪了”,而是和版權有關。
第二天下午,騰訊視頻官方微博作出回應,表示“由于昨晚奧運開幕時多個網站均直播開幕式表演,騰訊也跟進了該時段節目直播,此系對點播版權超范圍使用。當直播到 20:43,我們收到版權方要求立即停止超范圍使用,下線直播流。”
至此,網友們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騰訊。
騰訊的奧運轉播權并非直播權,而是有延時的點播。有內部消息稱,其實開幕式上快手也跟騰訊同樣跟進了直播,也被央視叫停、斷流。此外,B站、抖音上也出現了一些短視頻、盜流直播,一經發現均被立即斷流、下線。
要知道,IOC(國際奧委會)作為全世界對版權要求最嚴的機構,是極其重視和奧利匹克有關的一切版權標的物的。奧運會版權容不得任何擦邊球,也可以從央視史無前例的維權力度窺見一斑。
新一輪黃金窗口期:
更嚴的維權力度,與更強的版權玩家
無論是長短視頻之爭,還是奧運直播斷流事故,其核心都在于版權。事實上,互聯網巨頭們對于版權內容的熱情與爭奪,尤其是體育版權方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在樂視體育退出歷史舞臺后,體育賽事版權之爭經歷過一段冷靜期,只有PP體育在瘋狂收割版權。2018年世界杯,體育賽事版權重新活躍起來。一大重要標志就是咪咕的入局。除了咪咕,阿里也重新回到了版權內容這一賽道。
但是,阿里的努力淺嘗輒止,PP體育也漸趨走向沉寂。到了2021年,局面又發生了變化,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開始入局體育版權。相比抖音,快手表現得更激進,先后拿下了CBA、美洲杯、NFL、斯諾克等一系列賽事的版權。
再回到空前熱門的奧運會版權來看,快手與騰訊的激進,也就不難解釋了。
這背后,正是巨頭們都已敏銳嗅到了新一輪版權內容黃金期的來臨——從2021年夏天到2023年夏天,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超級體育周期”。2021年6月,歐洲杯率先上場,東京奧運會也接踵而至,2022年,北京冬奧會已經蓄勢待發,加上2022年還有杭州亞運會、卡塔爾世界杯和2023年亞洲杯,一系列世界級的頂級賽事接踵而至。
這將帶來一個億萬級的新藍海市場。根據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劃,到2025年,中國的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也就是說,對GDP的貢獻大約在8千億美元的規模。而這個數字將是美國的2倍。
在版權內容迎來新的窗口期之外,國內對版權的保護、侵權的打擊,也進入了史上最為嚴厲的周期。
首先,懸在短視頻頭上的這把“刀”,已經舉起來了。近年來,短視頻行業中未經授權即對原創作品進行剪輯、搬運、傳播等侵權行為層出不窮。不僅掏空了原創者的權益,打擊原創作者積極性,也破壞了內容市場的健康生態。
特別是當下“侵權”的短視頻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對于正版的長視頻所能形成的影響也愈發強烈。對用戶和流量的爭奪無疑是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對于本身就面臨盈利難題的長視頻平臺,來自短視頻的分食更是雪上加霜。
事實上,在網絡視聽大會上的長短之爭之后,對短視頻侵權的聲討與整治已屢見不鮮。6月6日,“人人視頻下架APP”的消息就沖上熱搜。從內地逐步對盜版影視短視頻作品的打擊力度來看,維護版權方利益的意識也在進一步的加強,針對未經授權的短視頻內容規范管理肯定會被提及上來。
其次,自去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重拳打擊侵權。
此前,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2020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家版權局將按照中央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部署,積極回應廣大權利人的呼聲,繼續加大對短視頻領域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據新華社報道,就在本屆奧運開幕之前,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副局長湯兆志出席“2020東京奧運會權利預警和版權保護工作協調會”時再次強調,根據國際奧委會及重點賽事組織方相關訴求,將體育賽事節目版權保護作為重點任務之一,重點打擊短視頻、直播平臺賬號未經授權集中批量在網絡平臺上傳、傳播東京奧運會賽事節目的行為。
而騰訊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出師不利”,也可以視為國家相關部門“嚴打”侵權、央視 “鐵腕”出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即便作為央視的轉播合作伙伴,也不能抱“擦邊球”的心理,一旦出現侵權、越權等行為,都將受到“一視同仁”的嚴格處理。
此次奧運會轉播期間打擊侵權的高壓態勢,對于進一步凈化網絡版權環境、展示版權保護工作成效、彰顯政府打擊網絡侵權盜版行為的信心和決心,都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再簡單談一下近期關注到的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運營商在版權賽道上的崛起。前面提到過,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也從央視手上拿到了夏季、冬季奧運會的版權,而咪咕與央視的體育版權合作,源于2018年世界杯。
運營商殺到體育賽事版權這個領域,并不是一個新鮮事。2015年,美國的第二大運營商AT&T通過收購DirecTV,介入了流媒體業務,并逐漸進軍體育領域;美國最大的運營商Verizon也在NFL等版權領域有所布局。
運營商對于體育賽事版權有著強烈的需求是時代的必然。眾所周知,隨著運營商體系走向成熟,必然會追逐更為優質的內容。體育賽事內容因其獨家性、不可替代性,以及擁有極高的觀賞性,對用戶吸引力非同一般。
更為重要的是,運營商的技術優勢,隨著5G的到來能夠在體育賽事轉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體育賽事轉播也需要借助5G、4K/8K、VR/AR等新技術實現升級,這讓兩者一拍即合。
在國內的運營商體系中,中國移動在體育領域進行了重點布局,旗下的咪咕拿下了超長體育賽事周期里幾乎所有的重點版權。中國聯通也是北京冬奧會的TOP贊助商,中國電信也開始涉獵足球賽事的轉播。
空場的奧運,火熱的版權。在傳統電視媒體之外,互聯網長、短視頻巨頭爭相涌入,運營商也來分一杯羹,足以見得優質版權內容的價值所在。隨著眾多競爭者的入局,勢必將為觀眾帶來更多的選擇,也將推動版權內容的向好發展,也是好事一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