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搬大牌包裝還能月銷10萬+,誰在助長國牌彩妝的抄襲之風?
被網友質疑抄襲遭“圍攻”的novo:我哭了,我裝的
文|螳螂財經(TanglangFin)
作者|圖霖
因完美日記、花西子走紅而迅速崛起的國牌彩妝,陷入了新的“輿論風波”。
近日,一個名為novo的國貨彩妝品牌,因產品外觀屢屢抄襲國外大牌和部分國內品牌,正在被不少美妝博主“掛名聲討”。
譬如下面網友貼出來的這張圖里,左邊是其他品牌,右邊是novo。右邊novo的遮瑕,外觀和左邊Lamer的一款面霜十分雷同。下面的散粉就更不用說了,novo這款簡直就是將紀梵希的四宮格“等比例復刻”出來了。
當然,還不止這兩樣。在美妝博主“美妝雞”的一條視頻里,就提到了,novo的口紅、眼影、眼影棒等產品身上,均有其他品牌的“影子”。如果遮住商標,很難分清哪個是novo,哪個是“正主”。
目前,抖音上“novo”相關話題的視頻播放量已經達到了2.0億次。只要點進話題就會發現,超半數的視頻都在吐槽novo的抄襲問題。
原本,如果novo能公開道歉并就此停止抄襲,事情并不會鬧得如此之大。問題的關鍵在于,被網友們怒指抄襲“成癮”的novo,竟然擁有相當一部分“死忠粉”。他們會在吐槽novo的視頻底下,一邊對博主進行“靈魂拷問”,一邊對novo進行“真愛維護”。
更令人意外的是,處在“風口浪尖”的novo,不僅沒有覺得抄襲可恥,反倒有些理直氣壯。novo經常會直接在吐槽它的視頻底下,評論一句“本王在此”。大有一種“我就是抄了你能拿我怎么辦”的氣勢。
這不得不讓人疑惑,國內消費者對品牌抄襲的容忍度已經這么低了嗎?究竟是誰給了這個抄襲品牌如此大的底氣?到底還有多少國貨品牌躲在國潮熱度下“恰爛錢”?
一、“賣這么便宜,我管它抄沒抄?”
因為價格便宜,所以抄襲了也無所謂。這幾乎是所有支持novo粉絲們持有的共同態度。
在他們看來,novo價格低,品類也全,自己只需花小錢就能體驗到“大牌同款”,何樂而不為?
了解彩妝的消費者都知道,“性價比高”是最近幾年國牌彩妝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而novo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將價格壓得低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
以novo的天貓旗艦店為例,店內在售的52款商品中,沒有一款商品的價格超過50元,其中,30元以下的多達43款,30元以上的僅有9款。
而且,在novo這里,彩妝品類之間的“價格壁壘”徹底被打破。不論是粉底、遮瑕,還是口紅、眼影,均價統統在30元左右,誰也別想比誰“高貴”。
“螳螂財經”大致估算了一下,在不疊加其他優惠的情況下,將店內所有商品全部買下,總價不會超過1350元。好笑的是,這甚至都買不起novo抄過的lamer旗下的一瓶精華。
即便是和同為國貨彩妝的完美日記、花西子等品牌對標,novo的價格也遠低于它們。譬如眼影盤,完美日記旗下的錦鯉盤售價為179.9元,而novo旗下最貴的一款眼影盤,也不過43.9元,不到前者的四分之一。
正是靠著“價格低廉”這張“王牌”,novo在頂著“抄襲慣犯”罵名的情況下,仍舊“俘獲”了不少消費者,尤其是下沉市場消費者。
這一點,從novo在天貓和拼多多兩個平臺的數據對比,就可見一斑。
目前,novo在天貓平臺的粉絲數僅5萬多,銷量最好的一款產品,近期付款人數也未超過一萬人。而在拼多多平臺,novo的粉絲數高達221.7萬,銷量靠前的幾款產品均達到了10萬+。
在價格因素之外,下沉市場用戶對產品質量、產品設計等層面的需求并不像一二線城市用戶那樣敏感。而這,恰好給了novo這類“雖抄襲但低價”的產品生存空間。
二、被噴被告也要接著抄,novo們究竟圖什么?
實際上,novo并非第一個因抄襲被罵的國產品牌。
在novo之前,Bling、Holdlive、戈戈舞等品牌的部分產品,都曾因外觀設計“神似”其他品牌,被美妝博主和消費者們吐槽過。
但即便如此,它們也沒有像novo此次一樣,掀起類似“全網嘲”的熱度。“螳螂財經”認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novo被網友指出有過抄襲的品牌數量遠超大眾的想象。
前述提及的幾個有過抄襲“黑歷史”的國產品牌,只是少數產品“借鑒”過其他品牌。譬如Bling抄的是becca的高光(下圖上)、Holdlive抄的是3ce的眼影盤(下圖下)等等。
但novo不一樣。美妝博主“楊子江River”就曾列舉過,它的遮瑕抄襲Lamer、口紅抄襲ysl、唇釉抄襲露華濃、粉底液抄襲歐萊雅和紅地球、眼影抄襲伊蒂之屋……可以說,從國內品牌到國外品牌,從一線大牌到歐美開價,novo全抄了個遍。
如果只是1-2款產品抄了同行的設計,品牌還能拿“巧合”做擋箭牌。但是,當一個品牌的所有產品都開始“復印”其他品牌設計的時候,不論是美妝博主,還是消費者,都很難對其產生好感了。
其二,吐槽novo帶來的高關注度引發了美妝博主們的“集體跟風”。
起初,只有小部分美妝博主吐槽novo。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美妝博主加入到了“聲討novo”的行列。這之中,既有粉絲不到十萬的小體量博主,也有數百萬級別的大體量博主。
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本質上還是因為流量。
無論在哪一個內容平臺,只要有矛盾就容易有話題和熱度。因低價維護novo的粉絲和因抄襲吐槽novo的博主,從一開始就站在了矛盾的兩端。他們之間的對立,極其容易挑起路人的“吃瓜欲望”,進而提升對novo抄襲話題的關注。
因此,我們能看到,不論是小博主還是大博主,只要吐槽novo,就能獲得流量。下圖中,左邊是粉絲數在7萬左右的博主,右邊則是粉絲數在700萬左右的博主,但她倆關于novo的吐槽視頻都獲得了數十萬點贊。
于是乎,越來越多博主為了流量,“跟風”加入到了“吐槽novo”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抄襲上癮的novo得到的“懲罰”遠不止于“眾人吐槽”,還有來自法律的制裁。
“螳螂財經”查詢到,早在2019年,novo所在的廣州愛莉化妝品有限公司,就被廣州市瑪可安迪化妝品有限公司告過。
另外,據美妝博主“Benny董子初”透露,novo所在公司的另一品牌hojo,在此前就因為商標侵權、產品侵權、設計侵權等原因,被包括LV在內的不少品牌告過。
既然已經被罵到“人人喊打”,還時刻承擔著被告的風險,novo們為何依然堅持抄襲呢?
一方面,抄襲可以在節省時間和金錢成本的前提下,幫助品牌實現“利益最大化”。
國牌彩妝發展至今,在有文化自信做支撐的當下,也不過跑出了完美日記和花西子兩個頭部品牌。剩下的諸多小品牌們,既沒有大錢往營銷上燒,走“流量出圈”的路子,也不想耗錢耗時請好的設計師,往小眾路子上靠攏。
于是,復刻現有知名品牌的設計,就成了最“投機取巧”的一條路。這樣既節省了設計成本,也“蹭”到了其他品牌已有的市場認知,節省了廣告成本,還跳過了品牌沉淀期,節省了時間成本。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另一方面,國內彩妝行業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通過抄襲“茍活”也好過直接“出局”。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10年,全國化妝品相關企業注冊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2020年注冊量達278.89萬家,同比增長11%。2021年上半年共新增201.8萬家相關企業。
這一方面說明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仍在持續擴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新品牌們要從中“突圍”只會越來越難。
盡管趕上了國潮熱,但每年倒在圓夢路上的彩妝企業依然不在少數。據青眼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廣東、北京、江蘇等全國多地已有29家化妝品生產企業主動注銷或被吊銷了許可證。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對novo們而言,相較直接被清算出局,還不如通過抄襲先“活”下來再說。
三、當“國貨之光”變“抄襲之光”,國牌彩妝何時才能“破圈”?
一個可怕的事實是,當novo這類“以抄襲為榮”的國產品牌越來越多,國牌彩妝在全球彩妝界“破圈”的幾率 只會來越渺茫。
如前所述,國牌彩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沒有自己的市場聲量的,以歐萊雅、3ce、canmake等為代表的日韓和歐美品牌壟斷了國內市場。
如今,經過長時間的市場沉淀,又趕上了新消費和國潮的東風,國內終于跑出了諸如完美日記、花西子這類代表品牌,讓我們有勇氣喊出“國貨之光”。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國牌彩妝沖向更高端的市場,“國貨之光”就即將因novo們的存在淪為“抄襲之光”。
在吐槽novo的美妝博主里,不排除部分人確實為了博取流量紅利,但他們中大多數人至少有一個觀點是高度重合的:novo們將會敗壞國牌彩妝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市場口碑。
實際上,盡管貪低價的消費者能接受novo,但大部分消費者其實是不能的。基于其在設計和質量兩頭都不占優勢,未來也很難大面積出圈。
最新消息顯示,novo已經在請自己的設計師并且開始征集粉絲投稿,要做自己的原創產品了,甚至還保證不漲價。截至目前,該話題在抖音的播放量也已接近千萬次。
但只要那些抄襲的產品不下架,只要還有“無良”博主為了廣告費給這些抄襲品牌做營銷,那么國牌彩妝就難以真正從“價格低廉”、“設計土low”等固有印象標簽里掙脫出來。
總而言之,國牌彩妝的“破圈”之路已經如此艱難了,還是少些novo這樣的品牌再來火上澆油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j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