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龍頭到世界500強,中國科技企業要跨過哪些坎?
拉長時間視野后,任何過去失敗或成功經歷都應為現在和將來創造價值
文|螳螂財經
作者|李永華
前不久,2021《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出爐,中國上榜企業數量143家,較上一年增加10家,而美國上榜企業數量122家,比上一年增加1家。中國企業沖擊500強的勢頭不減,除了老面孔,每年都有數量可觀的新企業邁過門檻。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諸多在全球范圍內有重要地位或有很強的品牌知名度的龍頭企業,并未進入世界500強名單。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科技企業又該如何更進一步。
答案,從那些即將從“非500強”邁入500強的“種子企業”身上,或許能夠找到些思路。
典型如TCL,剛剛發布的2021H1財報中,TCL(集團)整體實現營業收入1152億元,同比增長89%,完成凈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460%;其中,TCL科技實現營業收入743億,同比增長153%,凈利潤92.5億,同比增長7.65倍,TCL實業期間實現營業收入508億元,同比增長36%,凈利潤33.5億元,同比增長294%。
按這趨勢,TCL 2021全年超過預算的2200億并不意外,遠超500強門檻(本次榜單中第500位的人民幣換算營收為1658.42億)。
以TCL發展為脈絡,對探討科技領域的行業龍頭如何邁入世界500,或有重要參考價值。
拉長時間視野后,任何過去失敗或成功經歷都應為現在和將來創造價值
任何企業在發展中,都有某些被認為是不成功的經歷,這并不奇怪,也很普遍。
重要的是,這些所謂不成功,不應只是一段歷史,更應是對當下和未來發展的價值驅動力,成為企業稟賦的積淀。
2004年,TCL有過一次大型跨國并購,決策過程可謂驚險,之后面臨很大的挑戰與虧損,也曾被商學院當作失敗案例。
“把它定義為失敗,我認為是不對的”,在此次業績交流會上,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回顧此次跨國并購時說。
從當時的視角單維度來看,評價“失敗”看似有道理,而將時間視野進一步拉長,結論就截然不同。
現在,TCL的業務、收入中有近50%來自海外,歐美市場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沒有當年的跨國并購起頭,TCL要在歐美建立這樣的競爭力是比較困難的,也就無法成為少數幾個能在歐美市場上存有諸多品牌的中國企業。
“盡管歷經磨難,我們這個項目也算是成功”,并購發生17年后,李東生如此總結。
當時間視野更長,看待一個龍頭企業,或者龍頭企業看待自己才更為清晰。過去在某個時間段的不太成功,被長期的堅守轉化為當下的價值,而不是,成為沉默成本永遠丟失。
這種價值沉淀,在如今波云詭譎的國際環境下更明顯地表達出來。
受疫情影響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雙重影響,很多行業龍頭企業的全球化業務面臨巨大挑戰:直接的,一些目標市場的進口港口貨物積壓、物流與市場銷售不暢;長期的,關稅和各種政策障礙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TCL的海外業務依然保持近50%的強勁增長。
究其原因,李東生認為,“這得益于我們全球化的經營體系、比較高的效率和競爭力”。
在產業基地已落子幾個核心區域的情況下,全球化的產業供應鏈布局助力TCL抵沖以上因素影響,而這,與當年跨國并購時埋下的種子有關。
TCL實業的業績也證明了這一點,上半年海外電視銷量1127萬臺,同比增長11.8%,其中北美、歐洲、新興市場電視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8%、83.2%、27.0%。據Omdia數據,一季度TCL電視整體市場的銷量市占率提升至10.7%,排名穩居全球前三。
對龍頭企業而言,不只是將過去不成功的經歷消化積淀,曾經的成功,更是企業邁向500強的構筑力。
回顧2009年上馬TCL華星項目時,李東生談到,當時的決策依據是彩電業務發展,必須掌控上游的核心器件—顯示屏,規避可能的供應鏈風險。
時至今日,TCL華星早已不單是為彩電業務的未雨綢繆,而成為TCL科技聚焦高科技、資本密集、長周期的科技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
持續“高位再進化”
行業龍頭企業,往往已發展至相對成熟時期,都有豐富的內外部管理經驗。
當他們要更進一步,甚至要邁入500強,就必須不斷“高位再進化”—期間或面臨以下四大挑戰。
1、全球化管理
TCL的全球化,一直為外界“津津樂道”,無論品牌亦或商業價值,都讓TCL風光無兩。
全球化做得足夠好,也是助力企業邁向500強的必要基礎。
截至目前,TCL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地區,在墨西哥、巴西、埃及、越南、印度等地開設八大制造基地,解決了從生產到配送的系列問題,此外,全球設立28個研發中心,擁有12000余名研發技術人員。
全球化協同效應持續強化。
從技術提升到產品輸出,再到制造輸出,最終實現本地化經營管理和品牌輸出,以在更多國家和地區再造的方式布局全球,強化全球化運營能力。
這與很多只賣產品、設立辦事處的國際化運作,截然不同。
2、多板塊協同管控
2019年4月,TCL完成TCL科技和TCL實業兩大集團的重組,確立兩大核心業務,TCL科技以半導體顯示為核心,TCL實業聚焦智能顯示終端,二者構成我們通常認識的TCL。
2020年7月,TCL科技成功摘牌中環集團,核心業務再增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
“通過機制體制的改革、觀念的更新,實現了效益倍增。”在談到中環股份的發展時,李東生如此評價。
投入大量的管理資源,使這項新加入的核心業務,從過去年10-20%的增長率,到2021年上半年實現規模與效益的雙重倍增。李東生透露,中環股份投資127億的寧夏50GW單晶硅工廠已經開建,未來還將投資近100億在國內建設多個基地,同時加大組件端投資。
混改并入TCL體系后,中環股份正在快速“上道”。
企業收購前,就應思考如何協同創造增量價值。
3、產業周期
不同行業的周期性存在差異,但均對身處其中的企業有所影響,如何與周期共存的同時完善穿越周期的能力,是挑戰,也是機會。
“從全球面板格局調整、大的產業格局變化,結合中國產業政策來講,未來面板業的周期波動將會明顯減弱。”李東生如此評價半導體顯示的行業周期。
這不意味著,市場供需波動帶來的挑戰不存在。
7、8月份面板市場出現價格回調,TCL華星內部應對周期波動的一貫策略在保證效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效益的增長主要是來自公司內部競爭力的提高”,李東生表示。
產能有序增長,對產線布局、產品結構、客戶組合的不斷優化,這些策略讓TCL華星的競爭力大幅度提升,上半年財報所體現的經營效率和效益指標的大幅度改善,與此不無關系。
產品結構上,中高端產品的比例不斷增加,TCL華星已成為高端電競屏的最大供應商,打開了新的市場需求空間。同時成功構建以全球彩電或者顯示產品頭部企業為主的客戶組合。
過去12個月,大尺寸非TV屏的營收占比也一直在增加,“到6月底,這個比例已達到22%”,李東生透露。
一方面是宏觀層面周期性的減弱,另一方面是強化自身競爭力不斷抵消弱化周期影響。
科技企業的深化發展,多是內外部共同作用的結果。
4、外部環境
面對突發的疫情,不少龍頭企業選擇主動放慢、減少損失。
TCL不同,“在夯實管理基礎的前提下,我們敢于在困難的環境中發力,去追趕超越,也把握了這一次整個行業挑戰、困難的機會。誰能克服困難,跑得快一點,你追趕、超過別人的機會就更大。”李東生在業績交流會上說。
2020年,TCL在疫情席卷全球時積極行動,提出“上坡加油、追趕超越”經營策略,當疫情趨緩,逆境而動的價值得以凸顯——2020年,TCL(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凈利潤增長32.1%。
李東生在致辭中表示,“危中尋機,逆勢擴張,積極進取,企業競爭力上了一個新臺階。”
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提升內部能力是彈簧蓄積力量的過程。
疫情只是非典型環境變化,更多的突發挑戰,都是對企業膽識和應對力的考驗。
求穩與高增長的平衡共處
“短期內,大的并購我們不會做,但我們持續關注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這個領域。”對于未來新賽道戰略布局,李東生如此說。
摘牌中環集團后,TCL在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方面也有動作,廣州成立TCL微芯科技,聚焦半導體領域投資,已確定兩個項目——摩星集成電路公司,以及對原中環股份功率芯片項目—環鑫科技注資5.67億。
確立三大核心業務后,TCL未來堅持的,應是聚焦、穩健發展,頗有些“求穩”的味道。實際上,這種求穩,又與TCL的高速發展并不沖突。
對于未來,李東生提了兩個目標,一是要在三大核心業務上做到全球領先,即“規模和競爭力及經營業績要在行業處于前三名”;二是爭取培育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TCL科技、TCL實業。
國海證券分析師吳吉森在研究報告指出,TCL科技“研發、產能、效率優勢盡顯,半導體顯示巨頭茁壯成長”;TCL實業AI x IoT核心戰略正在快速落地,“家電廠商”印記快速消退,新的發展空間在快速打開。
電視產品外,TCL從冰箱空調洗衣機到各類智能家居產品,底層硬件和上層軟件技術齊頭并進,AI x IoT已成新的突破口。
被廣泛關注的TCL靈悉C12全套系AI家電,集智屏、空調、冰箱、集成灶、智能鎖、Mini智屏開關等為一體,滿足多場景需求。
TCL實業下屬上市公司TCL電子財報顯示,AI x IoT價值開始釋放,上半年國內互聯網收入6.0億港元,月活用戶相較2020年底提升7.7%至1929萬人——用戶基數越來越大,可挖掘的數字價值日趨增長,AI x IoT全場景生態圈加速落地開花。
2020年5月,TCL拿下奧馬電器控股權,進一步補強在冰箱領域的實力,強化海外品牌和ODM業務協同效應。
AI、新型顯示、智能制造、5G等方面的技術積淀和前瞻布局,技術與產品創新結合,拓展智能終端產品的內涵與外延。只有如此,李東生口中的兩個世界500強才能真正落地。
結語
回看過去十年,李東生將TCL的發展與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進行了結合,“TCL把握了機會,跟上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這一波。”
事實上,無論是最早的家電行業走向海外拓展全球市場,還是后來進入液晶顯示領域,亦或是當前開辟新賽道—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TCL的發展一直與中國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也是國家層面產業政策落地的執行者之一。
中信證券分析師徐濤如此點評TCL科技中期業績,“公司布局新興技術,我們看好其長期發展前景”。
擁有“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及“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兩個國家創新中心的TCL,在順應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自身的快速成長。
未來,中國從技術大國走向技術強國,TCL也將成為更具規模和全球化綜合競爭力的企業之一。
這,或成為是中國科技型龍頭企業都會走的路。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j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