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掌舵,拼多多加碼農業科技
陳磊在接棒拼多多后,帶來的反思和謀變已然開始。
文/濟止??編輯/大風?來源/鋅財經
營收230億、凈利潤24億、單季新增2610萬用戶……這是陳磊掌舵拼多多半年后交出的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正當業界將目光聚焦在“扭虧為盈”等亮點時,陳磊卻做了一個罕見的表述,他在回應有關電商行業出現的新對手時,先是再次淡化競爭思維,并首次對拼多多自己創造的“拼”的電商模式表達了反思,甚至流露出一些謀變的姿態。
“六年前,我們決定做基于移動端的電商,創造了‘拼’這個不同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現在還是不是最適合用戶需求的,我們內部也在不斷討論。從用戶目前增長放緩也能看出一些趨勢。”陳磊說道,“我們的團隊處在新老交接期,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戰略,我們的模式能不能適合5年,7年,甚至10年后未來的趨勢。我們會努力,但未來有更多不可預知的挑戰。”
陳磊
既然要謀變,那拼多多下一步的重心將放在哪?答案是:農業科技。
在發布財報的同時,拼多多宣布將專門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由陳磊擔任一號位,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就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陳磊表示,這是一項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拼多多本季度的全部利潤及以后幾個季度可能有的利潤,將首先進入這個專項,直至100億的總額得到滿足。
用利潤去填滿百億,或許意味著,從今年下半年乃至到明年,拼多多都將為國家的農業科技“打工”。
雖然起步不易,代價不小,但卻體現了拼多多在新任掌門帶領下,專注農業以及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決心。
不忘初心,設立“百億農研專項”
農業是拼多多出發的地方,因此無論經過什么樣的發展歷程,農業產業始終是拼多多的戰略根據地。
據了解,此次拼多多設立的“百億農研專項”,雖然將顯著影響股東的短期每股盈利,但已通過董事會的支持和批準。陳磊表示,公司接下來將進一步提請股東大會,以爭取大多數股東的支持。
農研基地 攝影/穆功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拼多多財務副總裁馬靖透露,這筆錢將重點投資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農業生產的相關科技三個領域。
對于拼多多此舉,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虎東認為,拼多多補貼如真正地投入到涉農板塊,那么涉及到后端的倉儲、物流、供應鏈等諸多板塊的投入,其中的科技賦能整條產業,確實是需要錢和下真功夫的。像拼多多這樣的電商都在關注自身的轉變,對于農業來說是有好處的。
實際上,這并不是拼多多首次百億級投入。早在2019年6月,拼多多曾推出“百億補貼”,這一打法效果立竿見影。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以7.884億年活躍買家數,超越競爭對手成為中國用戶規模最大的電商平臺。
作為后浪的拼多多,完成這一壯舉僅用了5年。目前來看,“百億補貼”戰略還在發揮功效。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農貨節”中,拼多多“百億補貼”頻道先后覆蓋400多個優質農產區,首批上線的精選農(副)產品即突破1000款。據悉,自“百億補貼”上線以來,優質涉農商家已突破1萬家,并累計上線超2萬款農產品。
第三屆“農貨節” 攝影/劉玉才
此外,今年的“農貨節”還在“零傭金”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優質農產品的補貼力度,“百億補貼”“限時秒殺”等頻道累計補貼超過5000萬,助力各大農產區增產增收,塑造優質的產地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升級。
據拼多多“農貨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5年,拼多多還將繼續通過與地方政府和農業機構合作,推動新農人返鄉創業,并加大對農戶的技術培訓,用技術賦能農業生產,助力鄉村振興。
正是得益于在農業領域的持續投入,涉農產品已成為拼多多增長最快的品類。今年上半年,拼多多農(副)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431%,單品銷量超過10萬單的農(副)產品超過4000款,同比增長超過490%;單品銷量超過100萬單的農(副)產品達到30余款。
從根植于農業,到成長于農業,從“百億補貼”到“百億農研專項”,通過不斷加碼,已讓拼多多在這一賽道競爭中站穩腳跟并成為領跑者。
“拼多多的今天離不開所有用戶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和信任,因此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回饋社會的方式。”陳磊表示,“農業和農產品觸及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是一個相對數字化率較低的領域,我們團隊中的很多成員都是技術出身,希望通過設立‘百億農研專項基金’,用技術的方式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振興貢獻力量。”
技術為本,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
技術出身的陳磊,此前擔任拼多多CTO時,就一直倡導用技術給電商和產業帶來新變革。在上任一把手后,這一重心仍未改變。
財報顯示,二季度,拼多多研發費用為人民幣23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人民幣17億元,同比增長40%。費用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研發人員的增多,招募更多資深研發人員,以及與研發云服務費用的增加。
在陳磊看來,拼多多快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也希望通過不斷的加大投入助力農業數字化轉型。
前不久,拼多多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啟動了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本屆大賽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邀約全球青年農業科研團隊,利用前沿的營養科學、精準農業等技術,在6個月內挑戰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番茄,并將邀請專家團隊,在關鍵營養元素指標上進行考核。
拼多多表示,中國和全球農業進一步提升的主要動力來自前沿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拼多多作為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致力于搭建一個更開放、更前沿、更實用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激發全球農業科研工作者創造出更多突破性成果。
據悉,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2020年7月啟動,為了激發大家對農業科技的興趣,拼多多還發起了第一屆草莓“人機大戰”。4支AI隊伍和4支頂尖農人隊伍在120天圍繞草莓種植效率、品質、產量展開全方位的比拼。最終,在產量方面,AI大獲全勝,甜度方面,還是人工領先。
首屆農研大賽 攝影/龍遇春
比賽的勝負先放到一邊,最重要的是看到了利用AI技術助推農業數字化轉型。陳磊表示,農業技術對于年輕一代更具吸引力,拼多多旨在建立一個長期的、規模化的競技平臺,讓全國頂尖農人和世界人工智能的切磋與較量,來充分激發青年學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最終探索出一批適用于小農生產模式的、低成本、可復制的AI農業應用。
據鋅財經了解,將AI技術應用在農業,是拼多多很早就創造出的農業電商模式。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技術,打造出“農地云拼”模式,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了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全國市場。在該模式推動下,2020年,拼多多平臺實現農產品上行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番。
中國是農業大國,隨著“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未來關于鄉村振興、數字化農業的推進將會提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指出,不能認為農業是個傳統行業,農業是可以應用高科技的行業。
種種跡象表明,拼多多已用行動助推農業數字化轉型。陳磊指出,隨著人工智能以及5G的普及,農產品的自動化種植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零售專家鮑躍忠指出,從目前所有行業的數字化改革來看,從工業企業推動的較多,在農業數字化方面,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拼多多從自身的角度去做數字化農業的投入,或將為農業的數字化帶來一定的推動作用,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之路,樹立行業標桿。
差異化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用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的同時,拼多多也用這條差異化路線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認為,農業方面的推進是拼多多的“護城河”,也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國電商20多年的發展史上,京東和天貓更多的還是側重于品牌、商家的部分,在工廠生產和農業生產這兩個方面的推動和投入不足,這讓拼多多有了差異化發展契機并建立起一定的門檻。
但拼多多并不是沒有壓力,隨著競爭對手開始發力下沉市場,拼多多的“護城河”也將受到考驗。
莊帥指出,一方面,阿里和京東意識到農產品的快速增長和標準化,以及改進空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鮮電商還上市了兩家公司——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它們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再者就是美團也開始持續加大在農業方面的投入,所以拼多多的競爭壓力會不斷的上升。但從拼多多自身的經營模式、用戶群來看,其在農業方面的優勢還是優于其他公司,所以拼多多的增長前景也要領先競爭對手。
實際上,在對手大舉進攻“自家后院”的時候,拼多多并沒有閑著,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配送等供應鏈體系的建設。財報顯示,本季度的營業成本達到79億元,同比增長197%,其中部分投入主要來自配送和倉儲費用的增加。
目前,基于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長期投入,拼多多通過路線規劃技術與網絡解決方案,已經初裝打造出一套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直連超過1000個農產區,并帶動超1600萬農戶參與到數字經濟之中。
陳磊在電話會議中強調,拼多多是一個定位于“以農業為核心+雜貨”的平臺,目前已成為在線農業領域的最大平臺,而且將在現有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世界最大農產品零售平臺。
農產品上行
不管怎樣,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加大投入力度,我國農業科技勢必會進入高速發展期。而在撬動萬億市場規模的同時,拼多多并沒有因為盲目擴張,失去一家企業本身該盡的社會責任。
前不久,為了馳援河南賑災,拼多多首期捐贈了1億元人民幣,并緊急聯合近2萬個多多買菜門店、網點向受災群眾提供了救災物資。同時,為保證供貨充足,多多買菜緊急開辟綠色通道,將河南、山東和安徽等省份的庫存全部打通,短時間內向受災地區輸送了超4倍倉儲量的救援物資。
如此看來,無論是減營銷,加大技術投入,還是社會責任,陳磊在接棒拼多多后,帶來的反思和謀變已然開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