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又慢又貴”遭整頓,被限制漲價的共享充電寶今后怎么走?
共享充電寶租金越來越貴、充電越來越慢,明顯不是技術原因。
來源/花朵財經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稱,在市場監管總局的行政指導下,哈啰、青桔、美團、怪獸、小電、來電、街電、搜電等8個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企業已經積極整改,取得成效,共享消費領域價格漲勢得到有效遏制,標價逐步透明化、規范化。花朵財經注意到,有媒體報道稱上海地區的部分共享充電寶已經降價。盡管降價幅度不大,但是在一直漲漲漲的共享充電寶行業,這已經算是活久見了。共享充電寶,可能是用戶最廣泛,但也最被用戶討厭的事物之一。
用本辦公室一位美女的話來說:“自從有了這個東西,出門就不帶充電器,背夾電池也放棄了,哪知道后來從1塊錢一小時漲價到3塊錢,但習慣已經養成了,手機沒電的時候不管一小時幾塊錢,該用還是用,用完又忍不住罵。更討厭的是有時候沒來得及還,一天20~30塊就扣掉了。”
不過相較于稱不上好的用戶口碑,共享充電寶在投融資圈的口碑那可是好極了。
數年前,投資圈看不上共享充電寶的大有人在,2017年王思聰還和陳歐打了那個著名的賭,“如果共享充電寶能成功,我吃翔!”這也代表了當時相當多投資人的觀點。
但隨著共享充電寶的普遍漲價以及盈利,這一行瞬間又成了投資的香餑餑,成了“共享領域碩果僅存的不靠價格戰,依靠健康模式生存下來”的獨苗。
但凡事過猶不及,通過漲價實現盈利的模式很明顯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對于行業內的企業來說,嘗到漲價甜頭后,卻患上了漲價依賴癥,尤其是已經上市的怪獸充電,上市公司的業績需求擺在那,漲價已經不太現實了,但除了充電寶收入和廣告收入,又難以開辟新的業務線。怪獸充電上市時發行價是8.5美元,今天是3.18美元,跌了近三分之二。
更尷尬的是,漲價后遺癥也很明顯。
怪獸充電日前出爐了2021年Q2報告,實現營收9.7億元,同比增長53%;凈利潤821萬元,同比下滑73%;經調整凈利潤為1716萬元,同比大跌56%。公司預計第三季度營收將環比下滑,位于9億元至9.3億元區間。而怪獸充電首席執行官蔡光淵援引第三方研究機構報告數據,2021年上半年,怪獸充電在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的市場份額提升到了35.2%,2020年市占率為34.4%。
看市占率和營收增長,還是不錯的。但是一看盈利,同比下滑73%的數字實在是卻慘不忍睹。還創了5個季度以來的新低。
怪獸充電只是一個縮影,行業內其它企業也好不到哪里去。
“之前的漲價幅度很猛,各家都漲了100~300%不等,但畢竟只是個充電服務,上限是很低的,即使沒有監管,也不存在持續漲價的可能。”有行業觀察家稱。
那么為什么在相似甚至更高的定價條件下,去年盈利還不錯,今年就大幅度下滑呢?
因為再怎么漲價,這仍然是一個微利的生意,盡管消費者受損,但大頭仍不歸企業。
根據怪獸充電的財報,2021年第二季度銷售與營銷費用為7.710億元,占營收比例約為79.1%,同比增長64.6%。
近8成的營銷占營收比,這無論跟哪個行業相比都稱得上觸目驚心。而之所以費用高企,是因為這個行業鋪網是重中之重,現階段共享充電寶企業通常采用的是與渠道商或代理合作來進行網點鋪設,經常是一個小店鋪各家業務員輪番光顧,比著用更好的條件求商家答應合作,乃至爭取一個更好的擺放位置。
內卷從未離開,所謂的“健康增長”模式,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短暫的漲價繁榮掩蓋了高度激烈競爭帶來的損傷。
而之所以盈利下滑,正是由于充電寶使用費漲不動了,但進場費和傭金還在漲。
怪獸充電至少還有一點點盈利,也有一些企業處于巨額虧損狀態,所以,“燒錢換市場”依然是行業現狀。
行業內部的進場費處于“競拍”狀態,各家企業的業務員為了進場只能比著喊高價,而在一些KTV,酒吧之類的特殊場合,不僅進場費高企,傭金更是要給到8~9成之多,實屬夸張。
而根據本次主管部門整改的結果,此次參加整改的6個共享充電寶品牌共有機柜426萬臺,占市場份額約80%。從整改結果看,街電有8萬臺機柜降價,小電、搜電、怪獸、美團分別有數千臺機柜降價。目前各品牌平均價格為2.2~3.3元/小時,每小時3元及以下的機柜占比69%~96%。
這無疑使各家共享充電寶企業日子更加難過。
但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當初別漲那么高的價,進場費和傭金也就不會水漲船高,如今也就不會被迫降價——但進場費和傭金比例那可沒那么容易降。
此外,共享充電寶充電很慢也是被消費者吐槽的一個點,即使一些號稱快速充電的品牌也不例外,充電效率普遍低于現在的手機充電器和市面上常見的充電寶。
這很明顯不是技術缺陷導致,而是各家企業又一件心照不宣的事。畢竟充電越慢收費越多。
然而通過薅消費者羊毛賺錢的事總是不會長久的,誰也難說行業里什么時候會出現又快又便宜,或至少二居其一的共享充電寶企業。
話說到這里,其實這也是各家共享充電寶企業面臨的一個隱藏危機。
舊企業的舊設備投入已經擺在那里了,很難全面換新,那么一旦出現攪局者,提供更廉價或更快速的設備,現在的這些企業就會騎虎難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