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LCD的優勢,TCL還有什么?
除了LCD的優勢,TCL還有什么?
來源/互聯網風云榜
9月份,TCL先后推出“旭日計劃”和“星翼計劃”,前者要在半導體顯示產業鏈上繼續投入上百億資金,后者則是自身在市場上強化半導體顯示領域競爭力的舉措。就目前的面板行業競爭來看,隨著國內LCD產業在全球比重的加強,TCL勢必要在OLED上下更多的功夫增強自身面對三星、京東方等企業競爭的底氣。
而且以近期的市場表現來看,作為“面板雙雄”之一的TCL,無論是在營收還是在凈利潤上都不及京東方,可見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TCL都要與京東方在技術、工藝、產能等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而隨著近兩年面板行業持續的高景氣,接下來周期性的市場衰落又為TCL在半導體顯示產業的更進一步增添了一片陰云。
韓企退出,TCL蓬勃向上
面板模組制造行業掙錢難基本上都有所了解,除了是個重資產行業外,還要在產能和市場之間作平衡,以及要在對新技術的追趕和較為同質化的競爭之間找出平衡點。這也導致面板行業毛利率不高,凈利潤增長有限,這也是面板企業即便是業績出色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沒有想象中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顯然擴大市場份額成為面板企業最關注的重點,畢竟關乎利潤和市場競爭力。但是國內面板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韓國企業,他們長期處于半導體顯示行業的領先地位,無論是技術迭代,還是產能釋放,即便是在面板的上下游產業鏈上都有著極大的話語權。
但是在面對著面板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全球主要的面板廠商陷入了虧損的境地,同時在領先技術上的持續投入,以及市場規模效益的下滑,都使得以往的競爭力大幅下降。
三星不得不計劃將在最遲2021年全部退出韓國本土的共510K產能的3條大尺寸LCD產線,而其在蘇州的產線已經協議出售給華星光電。LG則僅保留一條為蘋果提供IT面板的產線,關停達240K產能的本土3條的TV面板產線。
三星和LG的退出,則宣告了TCL和京東方成為全球TV面板最大的生產商,畢竟2020年兩家的全球市場份額就約有40%,韓企退出后空出來的市場更是極大補強了TCL和京東方的市場影響力。根據CINNO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LCD TV面板出貨面積為8312萬㎡,其中京東方、TCL華星、惠科三家國產頭部廠商占比50.9%,首次占比過半。TCL華星占比17.7%,位列全球第二。
而且2021年上半年的財報也顯示,TCL大尺寸面板的銷售面積占比為95%,在8K和120HZ高端電視面板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一,顯然TCL在TV面板上有著相當不錯的市場影響力。但是韓企的退出并不是意味著退出了顯示面板的模組制造,僅是放棄了LCD TV面板,把重心放在了OLED系列產品上,而且模組制造也僅處于LCD產業鏈上的中游,在玻璃基板、光學膜材、背光模組等上游供應商依舊擁有著非常大的話語權。
況且韓企退出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規模效益大幅度下降,傳統的競爭壁壘被打破,而專注于新一代技術的耕耘更有利于企業整體發展。但是LCD面板畢竟增長有限,TCL的境遇依舊算不上樂觀。
LCD面板的最大需求終端是電視,有近八成的市場份額,疫情雖然拉動了LCD需求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天花板太低,而且面板價格的趨勢性下降和周期性的面板行業規律更是壓低了LCD TV面板的增長性。同時新技術的更迭也為LCD TV面板帶來風險,TCL看似不錯的市場表現背后充滿了不確定性。
TFT LCD難進步,OLED亦難進步
TFT LCD即,液晶顯示器,也就是現在TV面板普遍采用的顯示技術,隨著三星和LG的退出,京東方成為TCL在TV面板上最大的競爭對手。畢竟在2021年上半年,京東方LCD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電視機五大主流顯示屏產品的市占率繼續穩居全球第一。
TCL在LCD的產能和營收上都不占優勢,顯然在三星和LG空出來的市場份額中,TCL的市場競爭力依然是落后于京東方的。TCL雖然獲得三星退出后的蘇州產線,而京東方也收購了中電熊貓的兩條液晶產線,而且TCL在產線投資節奏上也偏保守,很大程度上根據產線的全生命周期的收益率作為決策依據,曾經在6年的時間里只投了兩條8.5代產線。
目前除了成熟的產線外,TCL的液晶產線t4、t6、t7在建,很明顯TCL的產能需要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才能得到完全的釋放,而這段時間無疑是拉長了跟上京東方的時間,相對于京東方的差距也會更大。
今年7月份,LCD面板價格在持續了12個月的上漲后開始了新一輪的暴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Witsview日前發布的面板報價,代表性的55寸電視面板均價為170美元,較9月下旬的185美元減少15美元,下跌了8.1%,而65寸電視面板的價格也跌到了238美元,下滑4%左右。中小尺寸面板方面,32寸、43寸面板的價格也分別只要52、92美元,下滑了8-9%左右。
僅三個月的時間,32寸面板跌幅超過42%,43寸面板跌幅也超過33%,55寸的大屏面板的跌幅也超過了20%。而且日韓LCD廠家退出后的市場,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也到了產能擴張的尾聲。很顯然在未來的時間里,面板價格的下降導致電視面板供給失衡,TCL的業績在可預期的下滑。
而相比著京東方,TCL在OLED的差距也在拉大。隨著OLED相對著LCD的優勢顯現,作為下一代半導體顯示技術的OLED成為各家面板廠商獲取競爭力的關鍵,畢竟2020年OLED市場規模就達到了60億美元,還是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但是在OLED面板生產工藝上,國外廠商依舊在前段陣列等工藝的技術較高的部分占據著優勢地位,國內廠商的差距還很大。
尤其是三星顯示的小尺寸OLED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LG Display在大尺寸OLED則處于壟斷地位。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OLED的面板出貨量,三星顯示占比68%、LG Display占比21%,京東方占比第三為5.7%,三家共計占有95%的市場份額。而TCL想在OLED上彎道超車顯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有著國內企業京東方在虎視眈眈。
而且在OLED方面的上游供應商依舊是國外企業,比如三星和LG相對于TCL自身在光刻膠、彩色濾光片、偏光片等面板材料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優勢。根據CNNIO Research的統計,2021年第二季度,三星AMOLED面板出貨量為1.01億片,市占率為69.5%。而我國面板廠商合計占24.2%。
顯然TCL與三星之間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即便是TCL與小米聯合走高端屏發展,受限于技術和產能,依然需要很長的時間要走,更何況京東方已經是世界第三大OLED面板出貨商。
MLED為TCL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隨著OLED的發展,逐漸成為了顯示面板的主流,尤其是在智能手機上得到了很大的應用。而作為LCD廠商的TCL在OLED上的差距并不是短暫時間內就可以超越的,不僅是半導體顯示產業又很受上游面板材料的影響,周期性的高景氣還需要廠商們在產能和市場之間作出抉擇,又需要在保持基本的市場競爭力的同時還要持續在技術高投入以維持未來的競爭力之間做好平衡,而MLED(即Mini-LED和Micro-LED的統稱)則在OLED之外闖出了另一片天。
Mini-LED背光技術是指將晶粒尺寸在100微米左右的LED芯片陣列化后作為LCD顯示屏背光的一種技術,并且采用局部調光設計,使其具有區域亮度可調、高顯色性和對比度更高的優點,并可達到8K的顯示效果。也就是說,Mini-LED背光技術在能達到和OLED相同的視覺享受的同時,在產品能耗,壽命表現上也有明顯優勢。
數據顯示,2020年Mini-LED的市場規模為310億美元,而OLED的市場規模不及其五分之一。Mini-LED的市場表現值得廠商們信任,TCL也借此走在了前面,畢竟Mini-LED背光商業量產的只有三星和TCL,而京東方剛剛商業量產。
雖然說TCL的Mini-LED背光技術在降低產品工藝成本和在實現HDR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畫面質量上有著特殊的優勢,但是在Mini-LED的競爭也不弱,除了傳統的面板廠商,還有著諸如雷曼光電、三安光電等新玩家加入,Mini-LED依然處于一個軍閥混戰的狀態。
而隨著Mini-LED的市場需求量巨幅增長,產能缺陷更為嚴重。比如以IT背光市場來看,今年的需求端出貨規模僅有600-700萬臺,而整個筆記本電腦與平板電腦市場全球市場規模約為2億臺,按30%轉向mini-LED背光,就會產生7000萬臺的mini-LED背光需求量。僅IT終端,mini-LED就有望迎來10倍的成長空間,可以想象整個Mini-LED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蘋果已然在為此做好準備,不僅將繼續加大Mini-LED的導入力度,還將推出mini-LED版MacBook Pro,甚至Mini-LED會成為未來兩年高端iPad的賣點之一。但是就TCL自身而言,除了搶奪一部分韓企留下來的市場,還需要在OLED方面做好準備,而Mini-LED的需求量很難讓TCL在短暫時間有更好的反應。
不僅如此,Mini-LED背光電視的前景也為TCL的未來增添幾分信心。根據市調機構預測,未來幾年Mini-LED背光電視滲透率會逐步提高,可能達到5-10%,差不多有1000-2000萬左右的規模。而Micro-LED更是Mini-LED的技術升級,只不過限于成本問題,商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無論是產能,還是技術問題,MLED為TCL在OLED的困境上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但不管哪種問題,TCL要面對的還有很多。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