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調低目標,5億老鐵難撐起快手“電商雄心”?
快手電商調低目標背后,公司日活出現下滑,這讓市場對公司“投入換增長”的故事產生懷疑。
文/李亦輝 編/深海? 來源/雷達財經
頭頂“短視頻第一股”上市的快手,一度市值過萬億。外界看好快手,一個重要原因是快手在電商領域的想象空間。
但坐擁5億月活的快手,電商業務發展卻不及公司預期。據晚點LatePost報道,快手電商將今年的總成交額(GMV)目標定在6500億元。6500 億元是按 “寬口徑” 統計的,即包括在快手小店和跳轉到外部平臺上完成的交易;包括實際成交的訂單,也包括未付款、未發貨和退款的訂單。
而據此前此前公開報道,快手電商的目標是7500億-8000億元。
快手電商調低目標背后,公司日活出現下滑,這讓市場對公司“投入換增長”的故事產生懷疑。
目前,快手市值已跌落至3500億港元,年內跌幅超75%,堪稱年內港股市場跌得最慘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遭遇用戶流失之殤
快手股價為何下跌幅度如此之大?市場上的一些聲音認為,被投資者拋棄,剔除資本市場本身的原因,與快手自身“泡沫”破裂不無關系。
年初上市時,招股書上數據顯示,快手在春節期間日活(DAU)峰值接近5億,無限拉近與抖音的差距。
但這一數據是春節期間豪擲21億營銷費用獲得的,外界對能否持續持懷疑態度。
果然,到了一季報時,快手DAU僅剩2.95億;二季報時用戶繼續流失,平均日活用戶為2.93億。
國盛證券研究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短視頻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達到90%,快手和抖音用戶重合度也已攀升至60%。
市場逐漸飽和的背景下,3億DAU似乎成了快手的天花板。更何況,微信視頻號被傳DAU已達4.5億,用戶數據此消彼長,快手短視頻“老二”的地位也不保。
此前的6月23日,快手創始人兼CEO宿華在一場發布會上透露,快手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0億。
很快,這一數據的可信度遭到了質疑。一季報財報中快手公布的月活為5.198億,財報同時提到,“我們在海外市場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平均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億,到2021年4月繼續增長至超過1.5億”。
不少人疑惑,難道兩個月時間里,快手新增了3億多用戶?有接近快手人士解釋稱,宿華說的10億月活是5.1億App用戶,加上3.4億小程序用戶,再加上海外用戶1.5億,共計10億人。
為此快手還新起了個名詞,“寬口徑”統計。事實上,根據財報,二季度快手公布的6月份海外月活用戶為1.8億,國內月活為5.13億。
另外出海方面,快手雖然一直有所行動,但始終沒能掀起太大水花。僅在南美洲、東南亞等國家保有自留地,歐美等主流市場上則完敗給抖音。其主打美國市場的出海產品,被外媒稱為“Tiktok的克隆版”的Zynn,8月份剛剛宣布關閉了服務。
宣布Zynn結束運營前不久,宿華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提到,快手要在海外追上字節,計劃今年在國際市場上贏得2.5億月活躍用戶。
但正如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所寫,“快手追趕抖音的故事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上演。”兩個月增長3000萬用戶,快手不可謂不快,但對面的TikTok月活已超10億,宿華追趕難度不小。
伴隨著用戶流失,2021Q2經調整凈虧損為47.7億元,虧損再度大幅擴大146.2%。虎嗅在相關文章中分析認為,快手長期處于增收不增利、甚至虧損擴大的狀態,用戶增長卻越來越慢,燒錢換增長、戰略虧損換成長空間的劇本已經不適合快手了。
變現囿于私域流量
用戶是商業變現的基礎,當用戶數據被競爭對手拉開差距時,快手的商業化故事就不好講了。
按財報中的分類,快手業務條線由N+2的商業化模塊,具體包括線上營銷服務(廣告)、直播及其他(包含電商等)。
今年上半年,廣告業務成為快手最大收入來源,直播打賞收入占比逐漸下降,電商等其他收入位列第三。
由于快手的用戶粘度較高,電商業務被視為其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殺手锏,承擔著公司創新業務的角色。早在2018年,快手便與辛巴、蛋蛋等主播的合作,進入到直播電商領域。
然而,擁有先發優勢的快手電商的先發優勢卻未形成較大優勢。根據平安證券研報,當前直播電商呈現出“淘抖快”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研報數據顯示,從2020年全年GMV看,淘寶直播GMV達4000億,抖音直播GMV在5000億左右,快手直播GMV為3812億。
而抖音入局電商晚于快手。2019年6月,抖音與淘寶簽訂70億協議小試牛刀后,2020年簽約羅永浩正式入局直播電商。
有行業資深運營人士指出,流量勢能是抖音電商實現反超的關鍵。抖音的DAU比快手高出30%左右,巨大的流量誘惑下,俘獲頭部品牌方和供應鏈也更加容易。根據多家媒體披露,抖音電商今年的GMV目標是沖擊1萬億。
而快手財報顯示,公司半年電商交易總額2639.57億元。這一數據相比年初定下的8000億目標上限,完成率約33%、因此對于公司近期下調年度目標,外界并不意外。
對比三個平臺,抖音的人設是“興趣電商”,快手主打“信任電商”,淘寶則向“發現電商”演進。但直播場景下的電商交易,同樣離不開“人貨場”經營方法論,其中在“人貨”方面,抖音以新一線和低線年輕女性用戶為主,快手以低線城市(3-5線用戶占比73%)女性用戶為主;商品都以非標品為主,差別并不大。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場”,也就是對流量的運營。
長期以來,抖音的標簽是公域(推薦)流量,快手的長處在于私域(主頁、私信等)流量。公域流量便于使用算法推薦,強調內容推薦和平臺分發,價值體現在信息流廣告上;私域流量重視互動性,通過內容與互動沉淀信任,價值體現在直播打賞和直播帶貨中。
快手一度十分標榜其私域概念,高呼未來10年得私域者得天下。但在上市之后,這一引以為傲的邏輯卻被頻頻質疑。
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就有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提問宿華,私域流量中很難做信息流廣告的投放,但如果公司私域流量的占比繼續提升,將會如何影響每名月活躍用戶貢獻廣告收入的變化趨勢?
宿華當時回應稱,快手的流量不是平臺分發的結果,是用戶行為決定的結果,商業化也是在這種用戶選擇之下去進行的商業化。
而且在直播帶貨方面,私域流量也并非沒有弊端。有觀點認為,在快手的去中心化分配機制下,把有限的流量分配給了無限的博主,最后不僅內容難以形成爆款,還留不住用戶,更別提廣告主了。
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快手,在2021年第二季度推出“磁力金牛”平臺,意在打通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快手高管表示將在開辟出的公域市場,提高內容分發的效率和商業變現的效率;在私域市場,主要是做優化。
只是外界的疑惑并未打消,擅長私域運營的快手,能否做成流量擴容這件事?接入公域流量意味著平臺收回流量話語權,重新制定分發規則,由此對平臺主播們和快手商業化帶來某種不確定性。
況且,隨著自身平臺日活增長見頂,互聯網行業公域流量也接近天花板,快手能否分到一杯羹,需要畫一個問號。
電商和內容上的兩難
電商業務上力不從心,快手唯有求變。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21快手電商引力大會中,快手電商負責人笑古提出“大搞戰略”,即大搞信任電商、大搞品牌、大搞服務商,品牌+服務商被提升到了重要位置。
之前,快手主播賣的多是“白牌”,即一些小廠商生產的沒有牌子的商品。如今平臺用戶規模增長后對商品多元化的需求增加,平臺不得不走向擁抱品牌。
戰略調整后快手電商加快了“招商”步伐。數據線顯示,相比半年前,快手電商平臺的品牌數量增長150%。
大品牌入場無疑豐富了快手電商的生態,但對短視頻生態來說,權重偏向電商,則意味著對原有的內容部分有所忽視。當好的主播從內容創作者變向賣貨主播,屆時是否會流失粉絲,這些是快手需要考慮的問題。
除此之外,快手電商還面臨貨幣化率太低的問題。根據二季度財報,其電商貨幣化率為 1.4 %,遠低于行業平均5%的水平。
行業人士認為,日活見頂,賠本賺吆喝,快手要想吃到電商這塊蛋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