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兒子”俞敏洪:中國企業家的良心也要帶貨了?
俞敏洪這幾天連續成為熱議焦點。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新東方主營的中小學教培業務直接告吹,股價暴跌90%,1500多個教學點即將退租,超4萬名教師面臨辭退,這相當于被直接“腰斬”。但俞敏洪這次告別卻很體面,他將新東方新購置的八萬套課桌椅,全數捐獻給了鄉村學校,堅定轉身,卻也帶著不舍與辛酸。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俞敏洪這幾天連續成為熱議焦點。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新東方主營的中小學教培業務直接告吹,股價暴跌90%,1500多個教學點即將退租,超4萬名教師面臨辭退,這相當于被直接“腰斬”。
但俞敏洪這次告別卻很體面,他將新東方新購置的八萬套課桌椅,全數捐獻給了鄉村學校,堅定轉身,卻也帶著不舍與辛酸。
這些課桌椅堪稱全國一流,每套價值六七百元,再加上捐贈的運費等成本,開銷可想而知。而這僅僅是新東方此次損失的零頭:
校區裝修費砸進去六、七十億,還有租金、退課費、教師工資,加起來至少超百億。
俞敏洪或許早就做好了迎接這一天的準備,他甚至淡然一笑地說過:(新東方)遲早有一天會不在的。
作為“教育行業最富有的人”,俞敏洪常以“農民的兒子”自稱。這不由讓人想起前幾年某“資本家二代”千金嘲諷普通女孩是“農民”的聊天記錄:
令人反感的不是嘲諷本身,而是在她們口中“農民”已然是一個侮辱人的詞匯,而這些“資二代”卻也只是躺在父輩身上吸血的寄生蟲而已。
俞敏洪自稱農民,他身上也具備著中國農民的共性:質樸、堅韌。所以這次他才會瞄準農產品帶貨,并建立一個助農平臺,帶領新東方老師一起轉型。
一、北大畢業的“自卑者”
自卑,是俞敏洪青年時期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他出身其實并不差,母親在改革開放之初大膽承包了養豬廠,成為中國最早一批萬元戶。1978年,恢復高考第二年俞敏洪就去參加了高考。
那個時候農村英語教育資源有限,俞敏洪高考英語只考了33分,他母親不甘心,硬是托關系讓俞敏洪當上了附近一所學校的英語代課老師,這樣既能掙錢又能復習英語。
第二年俞敏洪再次落榜,這次他英語考了55分,俞敏洪想要放棄。但不服輸的母親再次找門子讓俞敏洪上了縣政府剛辦的高考補習班。
俞敏洪本來想考的是江蘇當地師范學院的專科,但在高考補習期間,他的成績直線上升,最終報考了北京大學。
第三次高考,俞敏洪一擊即中,被北大錄取,英語93分。母親傾囊而出,在村里大擺宴席三天。一時間,他成了全村人的驕傲,母親的愛,也從此刻入他的骨髓。
然而,當他邁進北京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才意識到自己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里的學生個個衣著光鮮,不是高知子弟就是政商后代;他們談吐優雅,在“出國潮”中努力學習英語,備考托福和GRE。
俞敏洪發現,自己是最土的那一個。他普通話不好,不敢跟女同學說話,為了融入集體,在宿舍拿出最卑微的姿態,主動打掃宿舍衛生,給舍友打熱水。
而他的交際圈也僅限于宿舍,他不參與校園活動,在北大的存在感約等于零。
俞敏洪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圖書館,他瘋狂讀書,4年讀了800本,似乎只有在知識的海洋中,他才覺得安全。
他永遠記得開學第一天,舍友躺在床上讀《第三帝國的興亡》,他好奇地問:“上大學還要讀這種書嗎?”舍友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
他說自己對那個眼神印象深刻,“它幾乎改變了我的大學生活”。
所以后來即便因肺結核休學一年,住院養病期間的俞敏洪依然堅持讀了二三百本書,背了接近1萬個英文單詞,讀了幾十本英文原著。
畢業后,俞敏洪留校任教,教英語,但沒多久還是有了出國念頭。1988年,他參加托福考試,考了663分,次年卻遇上了美國縮緊對華留學政策。
他投了幾十所美國學校,連夏威夷小島上的都沒放過,但無一例外全部拒簽,這令他感到絕望。
但俞敏洪沒有放棄努力,他要攢錢,攢夠去美國的學費。在北大當老師期間他就在校外辦了課外培訓班,后來還因此受到學校處罰。
1991年,俞敏洪下決心投身教培行業,從北大辭職。在培訓機構干了一段時間,發現實在理念不合,開始有了單干的想法。
一段創業傳奇,即將開始書寫。
二、有了“鐵三角”,才能上市紐交所
1993年11月,俞敏洪棄教從商,正式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他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托福和GRE。
當時出國熱不斷升溫,學英語的人越來越多,目的就是出國,所以托福和GRE是必由之路。
顯而易見,這個決策是正確的。俞敏洪眼光毒辣,他選擇了一個在風口上的大生意。也是痛點最大、最為精準的生意。
任何事業最難的就是獲客,誰掌握了客源,誰就有主動權。當時俞敏洪租了個北大旁邊的破房子作教室,只有20平米,下雨還會漏水,沒人愿意來。
俞敏洪一狠心,干脆辦免費講座!沒想到這招立馬見效,他講一些勵志小故事、背單詞技巧、還有出國事項,那些想出國的學生都愿意來聽。
別看是賠本賺吆喝,但其實獲客成本很低。幾十場講座辦下來,迅速就完成了招生,而且學生越來越多。
俞敏洪眼看學校規模急劇擴張,本來只是想賺錢出國留學的他,發現事業竟然做大了。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俞敏洪開始考慮找人一起干。
徐小平和王強,開始登上新東方的歷史舞臺。
大家都看過《中國合伙人》,會天然把他們三人代入三個主角,而現實也確如影片所展現的那樣,精彩紛呈。
1995年深冬,俞敏洪出國了,這次目的不是為了留學,而是希望游說他的同學們加入新東方。
徐小平在美國混得很慘,王強則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拿著6萬美金年薪。徐小平想要回國翻身,王強想像俞敏洪那樣桃李滿天下。
海歸加盟,諸侯分封。俞敏洪讓徐小平入主移民公司,負責中國人的移民;將基礎英語培訓的地盤劃給王強;俞敏洪自己則保留了出國考試培訓的老陣地。
打江山易坐江山難,隨著新東方發展越來越大,一場爭奪第一副校長的大戰在徐、王之間發生。
最后他們發現,雙方都中了俞敏洪的“借刀殺人”之計。俞敏洪酷愛《三國》,他們認為他想在其間坐收漁翁之利。
2001年,王強、徐小平提出辭職,俞敏洪極力挽留,甚至說,只要你們不走,我可以不當這個一把手。兩人同意了,只要俞敏洪不再大權獨攬。
所以,從2002年到2004年,新東方的總裁和董事長都是別人在當,輪流坐莊。一個人坐上去做了幾個月就說,這位子不是人坐的。換一個,做了幾個月之后又說不是人坐的。
后來實在沒人再當這個老大了,他們才對俞敏洪說:老俞啊,這個董事長和總裁,沒什么意思,還是你來做吧。
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上市,一度成為市值超過2000億的巨無霸。新東方上市后,首先是王強離開了董事會,其后徐小平也離開了新東方。
徐小平離開時,據稱套現40億,在2011年,他聯合王強與紅杉資本中國共同成立了真格天使投資基金,開啟了他投資人的全新生涯。
三、現在的新東方,需要“賺快錢”
除了捐出課桌椅,近幾天把俞敏洪推向輿論熱議中心的,還有他“農產品帶貨”的轉型計劃。
副部級央媒《經濟日報》刊文《新東方不應照搬李佳琦》,指出:作為校外教育培訓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新東方轉型具有風向標意義。
如果只是從一個掙快錢的行業跳到另一個掙快錢的行業,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很快,俞敏洪本人也對此作出了回應,表示新東方如果直播帶貨,會向李佳琦、薇婭等行業前輩取經。
而對于新東方跨界到原本并不熟悉的直播領域,感謝記者給了一個非常善意的提示。
在他的回應全文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點點我不太同意,文章說‘從一個掙快錢的行業跳到另一個掙快錢的行業’。其實商業模式不存在快錢和不快錢,教育領域做起來也挺艱難的,很多教育公司原來都是賠錢的。
直播也是不容易的。我知道薇婭、李佳琦一直播就是十幾個小時甚至20個小時,沒日沒夜地選品,沒日沒夜地努力,所以其實沒有一項行業是好做的。”
其實,外人的操心,終歸是徒勞,對一件事的風險最上心的人一定是那個花自己錢的人。只有花別人的錢去冒險的人才會胡干亂上。
新東方要將“助農直播”作為其轉型的方向之一,對旁觀者來說,不妨給予多一點寬容,畢竟也是一個嘗試;對于新東方自己來說,則需要考慮得更透徹。
相信俞敏洪,相信一個企業家的判斷,成功了慶賀、失敗了鼓勵,我想才是一個旁觀者應有的態度。
無疑,新東方和俞敏洪都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但對俞敏洪來說,只不過是又一次的重新出發。
借用他的一本書名:《我曾行走在崩潰的邊緣》。那么,現在的處境還有什么可絕望的呢?祝福俞敏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