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金,吃不到中藥股紅利
桂林三金,吃不到中藥股紅利
如果說,國貨品牌崛起的大潮本質上是國家的崛起,而非貨的崛起。那么,中藥的一時火熱,靠的也不是療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改變不了中藥的療效,但可以提升消費者對中藥的信心。片仔癀靠著獨家秘方,市值一度直逼3000億。
雖然醫學價值尚不確定,但經濟價值確實見者有份。
去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披露:中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90%以上使用了中醫藥,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
官方數據背書更是讓受眾沸騰,周邊產品不斷延伸,片仔癀牙膏,王老吉牙膏,兩面針牙膏,西瓜霜牙膏,加上點中藥療效好。
然而,不是中藥在漲,而是消費性中藥漲。是單價高,目標用戶為所謂“高端人士”的片仔癀們在漲,而平價西瓜霜就沒這么好命。
原地踏步的西瓜霜
從2014年到2021年,桂林三金的營收一直原地踏步,7年間僅有1億增幅,近3年凈利潤也持續下降。
在今年年中藥股大漲的勢頭下,中藥行業前三季度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1.28%和20.77%。相比之下,2021年前三季度,桂林三金實現營收為12.56億元,同比增長14.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3億元,同比下降3.98%。
根據官方介紹,桂林三金主營中成藥、天然藥物的研發和生產,是國內較早生產現代中藥制劑的廠家之一。業務過于單一,且主營業務增長乏力。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中成藥和其他合計占比近97%,營收同比降幅分別為3.39%和25.19%。
集團寄予厚望的“一體兩翼”尚未見效。“以中藥制藥為核心,以生物制藥為重點的生物技術產業與大健康產業為兩翼,相關產業為輔”。
2013年,桂林三金收購了專注研發和生產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寶船生物,并在2016年成立了全資孫公司白帆生物,由此形成寶船側重于項目立項和早期研究,白帆專注于工藝開發和生產運營的戰略布局。
官方回應稱股民時稱:白帆生物現階段主要以調試生產、認證為主,在保證寶船生物臨床樣品生產的前提下,承接委托加工,力爭盈虧平衡。
白帆生物受益于寶船平臺豐富的技術和經驗積累,立足于于生物藥產業化,可同時為生物藥行業提供專業的單抗CDMO/CMO服務。基地總投資6.9億元,總規模可達6*2000L,是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單抗生產工廠之一。
生物制藥業務尚處于燒錢階段,尚未盈利,在營收占比中可忽略不計。
此外,大健康板塊的轉型也長路漫漫。在大健康產業領域,桂林三金則通過兩家全資子公司桂林三金日化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下稱三金日化)、桂林三金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下稱三金大健康)布局。
公司目前在日化健康各領域都有產品,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為口罩、牙膏、面膜、漱口水等等。目前產品覆蓋醫用面膜和保健品。2020年,桂林三金的子公司三金日化和三金大健康的凈利潤分別為-298.88萬元和140.78萬元。
一般而言,企業長期回報會向凈資產收益率(ROE)靠攏。數據顯示,桂林三金ROE(攤薄)已從2014年度的19.17%一路下滑至2020年度的9.6%,這也側面反映了回報率逐年趨弱。
從醫藥到消費?
2020年中國城市實體藥店終端咽喉中成藥銷售額超過49億元,預計2021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1%,徘徊在50億元關口。其中,根據2021年中國咽喉中成藥發展現狀及市場競爭格局分析:桂林三金位列第二。
咽喉中成藥市場增長緩慢,上升空間有限。僅靠賣咽喉中成藥,桂林三金難以實現快速增長。這也是桂林三金不斷拓邊,涉足日化和大健康領域的重要原因。
在市場中飛升的中藥,表面是醫藥,其實是消費。
醫藥股一直是A股的長青板塊。過去幾年,創新藥、醫療器械、CXO、醫療服務,都被輪番炒作,至疫情時,醫藥股更是估值大漲。
但醫藥股高估值下,市場高處不勝寒,開始尋找低估值的洼地。這個時候,相對低估值的中藥股就受到了青睞。
藥能不能治病是客觀的,但保健品能不能保健是主觀的。
各路分析把中藥的未來寄托在國運帶來的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上,文化自信改變不了中藥的療效,但可以提升消費者對中藥的信心。
云南白藥和片仔癀是國家中藥絕密級配方,然后第二級是保密級配方,只有五個,分別是北京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廣州奇星藥業的華佗再造丸、杭州雷允上的六神丸、上海和黃藥業的麝香保心丸、山西廣譽遠國藥的龜齡集。
絕密配方意味著稀缺和壁壘,這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長期的護城河。然而,沒人炒桂林三金,平價產品,不是國家秘方,也不能包治百病。
稀缺還會影響競爭格局和提價能力。片仔癀線上售價一度由590元/粒漲至1500元/粒,同仁堂安宮牛黃丸漲價10%,從780元提到860元,華潤三九安宮牛黃丸出廠價也順勢上漲。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出廠價上調12%……
被炒上天的“神藥”們,在作為保健消費品的同時,兼具金融產品性質。一邊是市場炒作接盤,一邊是受供需關系影響,廠家掌控供給側,每個人都想低價抄底。
然而,西瓜霜不行。
非“網紅”不吃香
中藥元素,一邊炒得火熱,但事實上市場規模沒有想象的那么大。有存量,無增量。網紅吃香,但非網紅,必然不會太景氣。
真正走通消費轉型的是廣藥。廣藥白云山旗下擁有陳李濟、王老吉、中一藥業、敬修堂、采芝林、星群藥業、奇星藥業、潘高壽、明興制藥,等12家中華老字號企業。
僅王老吉10年來營業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18.97%,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7.89%。王老吉年銷量達到200多億,占據涼茶市場70%份額。
一個爆款的打造,有產品自身的原因,更有機遇的成分。西瓜霜涉足漱口水、牙膏等領域,但卻遲遲難以打造出自己的暢銷款。
不瘟不火,正是桂林三金產品的現狀。
這也是大多數所謂的老字號產品的現狀。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只有10%在蓬勃發展,40%能維持盈虧平衡,其余50%都處于慘淡經營或持續虧損狀態。
老字號,炒的不過是個秘制,不過是一種營銷策略,這也是一種難以改變的消費者認知。
根源固然在于所謂的老字號產品沒有與時俱進,但價格上卻緊跟通貨膨脹,這必然給消費者帶來被割韭菜的不爽感受。是品牌,想溢價,但消費者卻不一定買賬。
尤其是年輕人掌握話語權的消費市場,老字號不成網紅很難生存。沒有老字號,只有流量運營和套現工具。南有片仔癀、北有同仁堂,片仔癀炒的火熱,同仁堂卻落得貼牌。
老字號品牌值錢,但沒有想象中那么值錢。南周一篇《醫藥界的“南極人” :疑難雜癥,南京同仁堂幾乎都能治》揭開了老字號中藥的牟利之道。
即便一時成為網紅,也要面臨潮退后的不良反應。咽喉腫痛,請用三金牌桂林西瓜霜含片。西瓜霜廣告無人不知,西瓜霜自身面臨的品牌老化問題難以解決。
12月22日午間,桂林三金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鄒節明于1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0歲。
桂林三金,活下去很容易。即便原地踏步,依靠存量市場,桂林三金也能保持一定的營收。
但之后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