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汽車:追求低維誘惑,忘記高維要干的大事?
事涉內幕交易被調查,中泰首席的“瓜”,藤蔓還是在華為汽車這里?
來源/壹號財經? ?作者/朱虛侯
一號說:華為的價值豈止于這點內幕交易
否認“華為造車”說法的是華為官方,但同時對外宣布要挑戰“百萬臺銷量”的也是華為官方。
在“造車”這件事的定義上,華為官方與市場投資者之間存在分歧,華為認為只要不制造整車就不算造。
投資者卻覺得從前期產品研發、設計到后期營銷、銷售整個閉環都由華為操刀,是不是“造車”都已經無所謂了,反正“菊廠出品,必屬精品”。
辯白地急了,投資者也許還要說:
閉嘴!你有!
這當然是段子,A股市場屢見不鮮的概念股炒作大法,但通常都是對不那么正宗的概念股使用,為的就是給股票“臉上貼金”。
可是華為造車這一次倒不像是投資者一廂情愿蹭熱度,而是真的有人朝著這個方向帶節奏。
1月17日晚有一則消息似乎已經將答案呼之欲出,據財聯社報道,原中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龍失聯且被抓,報道援引傳聞稱:“涉嫌內幕交易,已經被關進去了”。并進一步提到涉及涉嫌內幕交易的是華為造車概念股小康股份(601127.SH)。
壹號財經也從市場投資社群中看到一則聊天記錄,內容大致相同。
以網傳消息來看,這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其已“涉及游資、華為、券商首席、公募基金20多人小團體的內幕交易事件”。如若屬實,顯然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
前兩日,壹號財經曾對“華為造車”發表過相關看法(傳送門),認為華為雖然一再否認“造車”,但造車企的意圖明顯,即通過“操盤”車企的形式驗證華為ICT技術,接下來為其在智能汽車市場的產品應用鋪路。
事實上,華為官方并未隱瞞這一意圖。早在2019年的第五屆國際汽車關鍵技術論壇”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發表“迎接汽車產業與ICT產業的融合”演講時,就直言不諱:
“華為致力于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span>
而以此為戰略基點,未來的華為完全可以憑借在智能終端的領先優勢,形成“HUAWEI HiCar 人-車-家 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
因而我們在當時的文章中曾這樣判斷:
這是一盤大棋,而每一個“連接觸點”都是其中的棋子,智能化的汽車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這一切僅僅限于汽車制造與消費市場,那不管爭議如何,炒作如何,都離譜不到哪里去,無非是汽車用戶的消費知情權問題,尚可以在現有的渠道里進行補充與完善,比如賣車前告訴用戶,這車雖然是從華為門店里銷售出去的,但貼的品牌卻不是華為,買之前自個兒掂量。
但是中泰證券首席的“瓜”牽扯到了股票市場上,那就不是這么模棱兩可的說辭能夠化解得了的了。
因為小康股份的股價已經肉眼可見地飛漲,2021年上半年大漲3.8倍,全年漲幅高達249%,股價最高時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大關。
任誰說這與“華為造車”一事無關,恐怕都難以令人信服。更何況,現在還有消息顯示這種概念股的制造、吹捧、炒作是有一個利益鏈條在背后運作,而且而且牽涉到資金、概念企業、上市公司和接盤等各方,這就不由人不深思究竟全年只賣了2萬多臺車的“華為造車”概念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更為蹊蹺的是,小康股份在去年底開啟暴跌之勢,從2021年12月23日的76.28元,跌至2022年1月17日收盤價47.21元,跌幅達38%。
而傳言中泰首席正是去年12月被帶走調查,從時間線上與暴跌開啟時間一致。
如果沒有中泰首席被帶走調查一事,事實上這個時間段反而是小康股份的利好消息發酵階段,因為就在今年1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還表示“今年華為將挑戰30萬臺的銷售目標,這樣合作車企一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span>
對于小康股份來說,這原本是一個重磅利好。只是現如今,東窗事發,一切又復歸于寂。
而對于華為汽車來說,假如真是如此,那么這原本是一件追求高維的大事,結果卻栽倒在低維的小小誘惑上,或許因此事而致使進軍智能汽車大業短暫受阻,真是頗為不值得,也頗為不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