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見聞:手寫春聯在消失,有人放電子鞭炮,有人網絡賭博輸掉幾十萬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高速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拼搏;疫情爆發后“就地過年”的新方式等種種因素,也在多方面影響各地“過年”的習俗方式。
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DorAemon
虎年春節剛剛過去,俗話說,正月里來都是年,在這里也給所有關注三言財經的朋友們拜個晚年,祝各位虎年大吉,虎虎生威。
“過年”是每個中國人刻在骨髓里的情懷,千年以來,中國歷經各種朝代更替、時代變遷,但回家過年是亙古不變的習俗。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高速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拼搏;疫情爆發后“就地過年”的新方式等種種因素,也在多方面影響各地“過年”的習俗方式。
比如以往手寫春聯變成購買春聯;爸爸媽媽張羅做年夜飯演變成購買預制菜或者現成菜;壓歲錢不再是現金紅包而是微信、支付寶紅包……種種新變化其實也是順應時代發展而為,年還是那個年。
今天,三言財經與幾位來自各地的朋友聊了聊,了解他們眼中過年的種種變化。幾位朋友分別是來自河北滄州的小潔、河北邯鄲的小江、河南商丘的小張和四川成都的小月。
拜年:磕頭依舊,有人獨自磕頭拜年
部分地區拜年時要“磕頭”,圖源:網絡
在北方地區,很多人家都有春節給家中長輩“磕頭”拜年的習俗。尤其是河北、山東等地,過年拜年時,會向輩分比自己大的長輩磕頭。
河北滄州小潔:全家給祖宗像、輩分最高的長者磕頭
小潔老家在河北滄州,過年時給祖宗和家中長者磕頭在她印象里已經是過年的“保留節目”。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和家人一起到放置祖宗牌位的房間準備進行“磕頭”儀式。
家里輩分最高的兩位老人便穿著新衣,坐在中間等待小輩們磕頭拜年。而家族中其他成員,則按照輩分依次排開,站在二老兩側。
儀式開始后,按照輩分排序,家族成員依次給老人和祖宗牌位磕頭,同時還會大聲說出祝福的吉祥話;老人也會將準備好的紅包分給孩子們。
不過,這種“磕頭”拜年習俗來源是哪,小潔并不清楚,她只知道自己有記憶以來,家里過年都是這樣。
河北邯鄲小江:只要是輩分高的親戚就要磕頭
而來自河北邯鄲的小江介紹稱,自己老家拜年也要磕頭,而且只要是輩分比自己高的親戚,就得磕頭。磕完,長輩們便掏出準備好的紅包,就算完成拜年。
往常,小江都是和同輩的堂兄弟們一起,挨家挨戶拜年。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年輕人在外地沒有回來,小江只好一個人挨個拜年。
四川成都小月:不磕頭,要給長輩“孝敬錢”
不過,南方人過年,雖然也要給家中長輩拜年,但通常少有這種“磕頭”儀式。
小月老家是四川成都彭州市,她們那過年時,要給長輩發紅包。
家里拜年的日子一般在除夕,這天,小月和父母以及家族里的本家親戚,都會前往家族中輩分最高的成員家中拜年。但是和北方人不一樣,給長輩拜年不用磕頭。
所有來拜年的親戚,都拎著大小禮物,如果不提前準備禮物,也都會向老人塞個紅包,作為“孝敬錢”。
小月在西安工作,年前受疫情影響,回家時已來不及給爺爺奶奶準備禮物,于是今年拜年特地準備了一千元紅包,孝敬爺爺奶奶。“我們這邊給長輩拜年不磕頭,但是禮物、紅包肯定要有的,不能空手去”。
祭祖:不讓燒紙放炮,只帶貢品
祭祖也是過年時很多家的傳統習俗,一般是春節前一天,并且各地也有不同講究。
河北邯鄲小江:男人上墳,女人不去
小江介紹稱,自己家按照傳統是在除夕當天要去上墳祭祖,按照傳統,大家上墳時要燒紙、放炮。不過今年村里禁止了明火祭祀,一是環保問題,二是冬季干燥,容易引發火災。
于是今年祭祖,家里人便不帶冥幣、炮仗這些,只是帶些貢品表達思念。此外,小江老家習俗,春節前這次祭祖,只有家中男人可以去,女人則留在家里打理日常。不過,小江稱并不是女人不能去,只是特定時間里不可以。按照家里習俗,清明節、中元節以及農歷十月初一這三個日子是專門女人去祭祖的日子。
這個傳統也和小潔相符,小潔說自己家過年上墳,也都是爸爸、叔叔等男人前往,女人們通常都呆在家里。
四川成都小月:不分男女,全家祭拜
而南方人小月則表示自己家并沒有對祭祖有性別區分,每年春節期間所有家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去上墳祭祖。而且無論風吹雨打都要去,小月稱今年上墳,恰好趕上大雨,一家人也依然前往,即使弄的一身泥濘,也不能不去。
放炮:禁放煙花爆竹,有人放炮被“通緝”
可能是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傳統習俗
放炮也一度是過年的必做的事情之一,曾經每到初一零時,外面立刻響起震耳欲聾的炮仗聲;到了白天,村里到處可見孩子們玩炮仗;實際上,整個年里炮聲都不斷。
但現如今這個傳統也因環境保護等原因有著逐漸退出傳統舞臺的趨勢,當前,大部分城市以及部分農村都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過年期間變得安靜了很多;而在允許燃放的地方,過年放炮情況也在減少。
河南商丘小張:禁放煙花爆竹,
有人放電子鞭炮和踩氣球
電子仿真鞭炮,圖源:網絡
小張老家在河南商丘,今年過年前,村里就有專門人員開著車用大喇叭普及放炮對環境的污染相關知識,倡導過年期間不要放炮。但仍然有人想方設法弄一些鞭炮放,可是相比往年那種熱鬧場景還是冷清了很多;還有人買了電子鞭炮,用播放設備模擬鞭炮聲音;或者購買大批氣球,然后大家將氣球踩爆模仿炮聲,但這些辦法依然和真放炮感覺不同。
四川成都小月:不禁止放,但不好買
小月老家并沒有禁止放炮,但是她感覺如今放炮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煙花爆竹這類商品現在越來越難買到,只有擁有經營許可的商家才能銷售。而每年只有春節期間才是銷售旺季,隨著大量地區禁止燃放,愿意做這類生意的商家只會越來越少。
筆者就聽說這樣一個事情:小方過年期間回到老家,帶了些甩炮(不用點火,往地上砸了就響)想給家里孩子們玩,但并不知道村里禁止放炮。第二天pcs開始調查了,誰賣的炮、誰放的炮,小方很怕自己被“通緝”。
放炮,可能會成為第一個消失的春節習俗吧。
春聯:網購現成春聯已成潮流
手寫春聯在消失,有的不貼春聯
向長輩拜年、收、發紅包等習俗,是過春節很難改變的傳統;不過,有些傳統則開始順應時代產生了新的變化。就拿簡單的春聯來說,就映襯出了時代變化的痕跡。
手寫春聯一度也是過年的保留節目,通常臨近初一時,家家戶戶都會備好紅紙,再由家中老人親自寫上一副。年三十或初一一大早貼到大門口,十分喜慶。
河北滄州小潔:仍保持手寫春聯習俗
小潔家里目前還保留著手寫春聯的習慣,今年回家時,她發現爺爺已經親自寫好了幾幅對聯,還有好幾個福字。初一早上,小潔便和爸爸媽媽一起將春聯和福字貼在院子以及家里指定的幾個門口。
小江父親手寫的春聯
小江稱自己父親平時愛寫毛筆字,所以春聯自然由父親手寫。不過,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經買現成的,或者直接拿商家贈送的春聯貼在門上。主要是這樣即方便而且還更美觀。
四川成都小月:網購春聯
小月母親網購的春聯
小月家里今年就是在電商平臺上買的春聯,小月媽媽說手寫的字雖然好看,但是底色與房子外觀不搭配。網購的話,不僅方便,而且款式很多,可以選擇與房屋裝修風格相符的春聯。
有很多人舉家遷往城市
老家不貼春聯
此外,小潔和小月都注意到自己所在的村子里,很多人家干脆連春聯都沒貼,甚至過年家里也不見有人回來。
一打聽才知道,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早就安家在一線城市。之后,又把自己父母、爺爺奶奶從老家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生活。老家自然也就沒人管理,過年也就沒人貼春聯。
有的人家,全家老少都已經搬到大城市,卻也念及家鄉過年的感覺。于是臨近過年又回村住幾天,倒也來不及寫春聯,所以也就網購春聯,攢點年味。
這其實也是當下社會結構變化的一個窗口,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多外出工作生活,久而久之也將家安在城市。進一步,又將家里人接走,村里這個“家”也就逐漸空落,少有人在了。
電子紅包也成主流
和網購春聯一樣,壓歲錢紅包也不局限于現金了。
小月和小潔告訴三言財經,現在自己村里很多年輕人以及中年人,其實都很少用現金;只是家中老人由于不怎么懂互聯網這些東西,所以過年前會特地喊子女或者親戚去銀行兌換現金準備紅包。
所以這幾年拜年時,通常只會從爺爺奶奶手上拿到現金紅包,而自己的爸爸媽媽、舅舅、叔叔等長輩會用微信、支付寶這種方式發紅包了。
此外,電子紅包對于孩子們來說,更加開心,因為實現了“云拜年”。
河北滄州小潔:“云拜年”拿電子紅包
小潔的舅舅在天津工作,因為年前疫情,放棄回家過年。雖然不能線下團聚,但是全家也通過視頻、語音電話等方式和舅舅一起“云過年”。大家在家族群中互道祝福,一起看春晚。今年初一時,小潔特地在微信里向舅舅拜年,還收到了舅舅發的200元微信紅包。
相親:網絡提高相親成功率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變相推高了過年回家相親的成功率。
四川成都小月:移動互聯網提高相親成功率
小月提到,每年回家過年,自己的“對象問題”一直是爸媽操心的重點問題。而且村里“消息靈通”,誰家孩子還沒對象各家各戶都門兒清。
所以過年一回家,街里街坊、親戚朋友,立刻一窩蜂的涌上來給介紹對象,自己爸媽也著急忙慌的安排時間與相親對象見面,“過年感覺自己跟老板一樣,客戶繁多”。
小月稱,以往回家過年相親成功率其實不高,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對方。通常“媒人”介紹的對象都是本地人,自己在外工作,與對方也不熟悉。而且過完年又要出門,基本也沒時間進一步了解。
但是現在網絡發達,即使介紹了本地人,等過完年出去工作后,還能夠通過網絡交流,也就相對提高了成功率。雖然這樣并不一定能促成連理,但小月聽說同村有一對就是這樣好上的,男方與女方在過年相親認識,二人本不在一個地方工作,但是因為后續在網上溝通了解感覺合適,男方索性跑到女方工作城市生活。
小潔則也認為網絡的確提高了回家被相親的成功率,但她笑稱“相親”如同磕頭一樣,成不成是一碼事,但這幾乎已經成為過年的習俗之一了。
移動互聯網“下沉”:老人小孩迷上短視頻、直播
移動互聯網普及與年輕人“出走”,兩者結合帶來的一個新變化就是村里老人與留守兒童開始“沉迷”手機。
河南商丘小張:老人與兒童沉迷短視頻
小張注意到,今年回家時發現村里有老人以及小孩沉迷刷短視頻,有家老人甚至熬夜刷視頻,無法自拔。
短視頻讓這些老人能夠獲取外界最新消息,家事國事天下事老人們聊起天來頭頭是道;而且他們也跟著學會了很多如今流行的網絡用語,例如“點贊、W(萬)、PK”等;還刷直播帶貨,有著喜歡的帶貨博主,不過他們更多的是看個熱鬧。
而村里的孩子們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日由爺爺奶奶照顧。以往,孩子們沉迷于手機游戲,尤其是過年期間,更是玩手游的“黃金時段”。但如今因為未成年防沉迷系統,孩子們的注意力又轉向了直播和短視頻。總而言之,大家的生活都越來越離不開手機。
不過,過年這幾天,家里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很開心,因為這也是一年中難得能和子女、父母見面的時刻。
小張稱,今年回家酒也喝得少了,一方面是目前交通基礎建設發達, 去哪都開車,無法喝酒;另一方面則是回家過年的年輕人更愿意把時間放在陪父母、孩子上,酒也就喝得少了。
有人想給家鄉做貢獻
有人賭博欠債數十萬
聊“八卦”也是過年時親朋好友茶余飯后樂于做的事情之一。
年輕人過年回家時,總希望能展現給鄉里鄉親一種“成功”的形象。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還是名利,這些形象也化作老家過年時人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成為“別人家的小孩”。同樣,有的年輕人經不住誘惑,急于求成,總想一步青云,最終欠一屁股債回家。這種事便也成為老家過年時的“八卦”。
小江在參加小學同學聚會時,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混”的還可以的同學對小江說:我一直在想,像我們這樣的應該如何給村里做做貢獻。
小江陷入了沉思:我還沒那么成功,可能以后還面臨還貸款等等問題,應該為家鄉做貢獻,可年輕人都往城里跑,可能當下問題是照顧好村里的老人、如何辦家鄉企業讓年輕人回來…做貢獻是個系統性的問題。
此外,小江稱過年時在飯桌上也聽到很多人在討論村里有人在網上賭博,輸了很多錢,背負了很多網絡小貸貸款。
一個年齡四十出頭的同村人,玩一個叫“xx賽車”的賭博游戲,輸了大概有三十多萬,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借的網絡貸款。最后他父親掏空家底想方設法幫忙還錢,但還沒完全還清;目前已經放棄賭博,找了份工作努力還債。
還有一個中年男人,也是沉迷網絡賭博,輸光后,挪用了三、四十萬公款,最終被判七年,至今還在坐牢;而且事發后,又被發現還借了身邊很多親朋好友的錢,加一起得有七八十萬。
小江還透露自己曾經也玩過網絡賭博,輸了三四千元。但是幸虧自己及時停手,否則恐怕也得墜入萬丈深淵。
小月也講了發生在身邊的一段經歷。兩年前,村里一名男孩沾上了網絡賭博,除了最初贏了一些,大部分都是輸。每次輸光后,就通過當時流行的網絡小貸借錢賭博,最終背負了30多萬債務。
最終,這件事也鬧的全村皆知,這名男孩當年回家后,在除夕夜跳河自殺了。
這些事情無論褒貶,經常是過年時親朋好友、鄉里鄉親反復提及的故事。其實反映出了越來越多人們走出家鄉,面對更大世界時的機遇與挑戰。
這就是年。
在與幾位朋友交流溝通過程中,他們每個人都向三言財經表述了一個統一的理念:“年”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可以不放炮、可以不喝酒……但一定要和家人一起才叫“過年”。
幾位年輕人一致認為,如今互聯網時代,人與人的距離并不遙遠。哪怕自己與老家相隔千里,網絡的發達也讓自己和牽掛的人時刻保持聯系。而過年的意義更多的是享受一家人相聚一堂的快樂,所以只要大家有機會相聚,年怎么過都是年。
今年,你家鄉過年習俗有哪些變化?有哪些值得一提的見聞?歡迎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