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后,啟迪、三夫、探路者等冰雪企業迎來最好的時代?
隨著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冰雪運動項目,尤其是與滑雪相關的產業,正在快速獲得資本市場的重視。
來源/摩根頻道
隨著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冰雪運動項目,尤其是與滑雪相關的產業,正在快速獲得資本市場的重視。
僅是為冬奧會預熱的2021年,滑雪行業相關領域的總融資金額就超過了3億元人民幣。同時,有超過7家企業得到了大型投資方的青睞。
就比如紅杉中國在2021年11月份跟隨險峰長青,完成對主營滑雪裝備的雪鸮科技的天使輪投資后,又在今年1月份,聯合小紅書和紳灣資本,領投了天使+輪。而高瓴資本,則是在去年8月份,完成對主營滑雪移動應用平臺的“滑唄”A輪投資。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和智研咨詢的相關數據統計,剛剛過去的2021年,全國冰雪產業的市場規模達到了5788億元,較2020年增長了50.56%。而且截至2021年10月份,全國范圍內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已然超過了3.46億人,超額完成了2015年冬奧會申奧成功后“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大目標。
無論是從資本市場的動態還是各類數據來分析,都顯示著冰雪運動正在朝萬億市場的體量前進,一個全新的風口也開始初具雛形。盡管在冬奧會結束后,熱度和流量都不可避免會有所消退,但也足夠完成對消費市場的早期培育,整條賽道的潛力依舊值得期待。
如此一來,像啟迪冰雪、三夫戶外、探路者等冰雪產業各個領域的企業,是否能夠迎來最好的時代?
借勢互聯網,滑雪迎來最好的時代?
在數量繁多的冰雪運動項目中,最受消費群體喜愛的,大概還是滑雪。
關于這一點,從女網紅對拍照圣地的選擇上就能夠看出一二。至少最近幾年間,在雪地里秀馬甲線、跳熱舞的漂亮姑娘們,很少出現在滑冰場、冰壺館之類的地方,大部分還是涌入了室外滑雪場。
而作為冰雪運動中的明星項目,滑雪和互聯網,仿佛有著天然的契合度。
畢竟,互聯網人的朋友圈,似乎總是洋溢著對滑雪的熱愛。
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互聯網從業人員,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分成了三類人——正在滑雪場放飛自我的;身在辦公室加班,卻對滑雪場心生向往的;以及公司團建時,在滑雪場集體營業的。
也不知道是誰先起的頭,以騰訊、阿里為首的互聯網企業,都在不自覺地將員工團建活動和滑雪進行深度捆綁。甚至滑雪之類的冰雪運動在國內尚且屬于“小眾娛樂”的階段,互聯網人的身影,就已經站在了雪橇和冰刀上。
無論最初的互聯網人是出于怎樣的目的選擇了滑雪,這項起源于挪威,曾被用于狩獵和軍事訓練,自唐代傳入中國的雪上運動,終究還是不可避免地被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簽。換句話說,滑雪產業的核心層面,天然帶著互聯網的基因。
這也意味著,啟迪冰雪、圣祥滑雪、芬瀾雪動、艾斯特、龐巴迪、三夫戶外、探路者、迪卡儂等等,與冰雪產業相關的上、中、下游頭部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借助互聯網優勢,加速完成對整個賽道的補充和完善。
其中,除了早期消費群體的行為賦予了前瞻性定義,摩根商研所認為,具體優勢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自帶流量的宣傳優勢。
冬奧會的舉辦,為冰雪運動帶來了大量的社交流量。自申奧成功后,小紅書、抖音、微信視頻號等互聯網社交平臺中,充斥著大量相關內容,尤其是“滑雪”二字,幾乎成了各路博主的財富密碼。
而且相較于傳統媒體,流媒體傳播對大部分潛在消費群體而言,是接觸滑雪運動最直觀也最簡單的渠道。冬奧會結束后,維持消費群體的熱度將會越發重要,對各大企業而言,互聯網將會是至關重要的戰場。
第二,產業互聯網轉型期所帶來的供應鏈優勢。
現如今的互聯網經濟,正在從“消費”走向“產業”,除了C端、B端市場的平衡,整體供應鏈也在應對新環境進行自我迭代。對于依賴于基礎設施和專業設備的冰雪運動,這也是一次優化中上游產業結構的機會。
就比如安踏、李寧、匹克等等,一批主動擁抱互聯網的國產運動品牌早已開始對冰雪產業進行布局。此外,京東、淘寶、抖音、快手等電商渠道,也加強了對滑雪裝備、培訓推廣等產品銷售環節的重視。
盡管冰雪運動的推廣還有著許多制約因素,但至少,對于滑雪而言,最好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了。這一點,從天眼查數據庫中11951家與滑雪相關的企業數量,就能明顯看出來。
只是相比于傳統的互聯網賽道,以滑雪為代表的冰雪運動,帶有較為明顯的偏向性。而這種偏向性,在具體的產業落地階段,則有著更明顯的細分差異。
細分差異明顯,女性市場成突破口
在摩根商研所看來,主要的細分差異,還是體現在消費者性別、年齡、參與目標的不同。
一、冰雪運動的目標群體,或許會更加偏向于女性。
這一點,從本次北京冬奧會就能看出來。
不僅女性運動員參賽配額達到了45.44%,成為歷屆冬奧會中女性參賽選手人數最多的一屆。女性所能參與的運動項目也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全部109個小項目中,女子項目就多達46個。
除了對于性別平等的考量外,隨著滑雪運動的不斷發展,女性市場規模的不斷提升,也是促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其一,根據相關統計,在2021年,滑雪、潛水等運動項目中女性消費者占比超過了60%。綜合部分滑雪俱樂部的數據,來自女性用戶的訂單,幾乎是男性用戶的2倍。
近5年以來,女性群體在大眾旅游市場,對運動和旅游項目的消費能力逐年提升,其中95后女性消費群體年平均增長超過了50%。隨著社會各界在推動性別平等的努力,女性收入和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擁有更高消費動力的女性,正在成為滑雪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
其二,國內女性運動員奪冠次數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在意見領袖效應影響下,女性對滑雪的接受程度會持續增高。
比如獲得冬奧會第三金,也是女子滑雪項目國內首金的谷愛凌。與其合作代言的品牌數量已經超過23家,其中不僅有京東、美的等一線國內企業,也有蒂芙尼、路易威登等國際奢侈品品牌。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在冬奧會收獲金牌的女選手。單以個人商業價值而言,女性運動員的市場正在追趕反超男性,也會帶來更多的女性形象曝光度。
二、參與冰雪運動的消費者,呈現出了全年齡段特征。
據統計,從2015年申奧成功到2021年,全國參與冰雪運動的消費者,18歲及以上群體占據3億人,未成年人則是有0.46億人。
由于大部分冰雪運動項目都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定,理論上4歲左右的幼兒,以及70左右的老年人都能夠在科學指導下參與進來。這也意味著在男女性別之外,從業者還需要考慮老中青少四代人的消費需求。
三、以娛樂休閑為主的消費目標,正在成為冰雪市場的主要驅動因素。
截至2021年10月份,冰雪運動消費者的主要參與目的中,娛樂休閑占比70.35%、健身需求占比15.78%、興趣愛好占比11.49%,至于追求時尚和以參加競技比賽為目的,則只占比0.19%和0.15%。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冰雪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較為頻繁的短期消費。這也代表了,運動裝備、技能培訓和相關延伸內容在內的輕資產項目,或許會成為市場主流。而專業的滑雪技能培訓學校之類的細分賽道,很可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值得投入。
此外,短期內冬奧會所帶來的流量效應,也能夠為旅游業、酒店住宿等多種產業帶來增益。
但是從長遠來看,冰雪運動很可能并不是個容易進入的賽道。
季節性缺陷,冰雪市場仍需耐心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以滑雪為首的大多數冰雪運動,在國內仍然處于小眾地位。
即便經過多年來的普及,以及冬奧會帶來的短期刺激,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接納并產生興趣,但受限于國內經濟發展、區域文化環境的限制,冰雪產業在基礎設施環節上仍有許多欠缺。
現如今的冰雪市場,可能還不足以及時將流量和熱度轉化為實際消費力,變現能力或許并不樂觀。摩根商研所認為,這種不樂觀大致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1.冰雪場地不足。
以滑雪運動為例,1962年,新中國第一家滑雪場在吉林市松花湖建成,至今幾十年過去,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共有770多座滑雪場。
對于有著將近4億人的消費需求而言,這個數字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在已建成的滑雪場中,真正稱得上高質量場地、能夠達到比賽標準的,也不超過十家。
盡管有著政策推廣的支持,全國各地都在不斷增加冰雪運動的室內場地,但整體數量依舊不容樂觀。以上海為例,截至2021年年底,固定冰場共有14塊、室內滑雪場43處,而且廣泛分布于13個區、4個高校以及各大商圈,能夠輻射的消費群體還是少數。
再加上,室內場地所能容納的人數畢竟有限,而室外場地場多建于偏遠區域,也剔除了一部分交通能力不足的消費群體。長時間內,基礎設施的限制都將困擾著冰雪產業。
2.盈利能力堪憂。
作為季節性特征明顯的運動項目,冰雪運動需要參與者購置大量用于防寒、運動的專業設備,準入門檻較高,而且由于消費頻率偏低,很難產生重復購買力。
畢竟有著不亞于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再加上購置設備等因素,注定了這是一項低頻的運動。對大部分以娛樂休閑為主要目標的消費者而言,一月一次、甚至一年一次的消費頻率都屬于正常。
低頻且昂貴的消費,很難平衡長期空置的場地,以及背后更加高昂的維護費用。尤其是在南方、平原等沒有地域優勢的地區,場地成本將會嚴重拉低盈利水準。
3.國內品牌缺少足夠影響力。
作為外來運動,在裝備、制冷、維護等環節,國內品牌普遍起步較晚,長久以來都很難和國外品牌形成競爭。盡管在互聯網經濟環境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帶動下,國產品牌的影響力正在持續增長,但隨著冬奧會熱度消退,這一輪增長可能并不會持久。
現階段的熱潮,除了受到集體思潮影響,各個年齡段的群體將會進入較長時間的消費狂熱,冰雪運動市場將會迎來一波肉眼可見的高增長,進而帶動資本市場活躍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于政策層面的支持,但季節性等諸多限制,決定了并不能像新能源汽車一樣獲得長期支持,在冬奧會紅利消耗盡之后,冰雪市場甚至可能會迎來一輪停滯或衰退。
想要真正完善冰雪產業賽道,需要的不僅僅只是短期熱度,更需要把冰雪運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生活行為的一部分。而這,就需要更長久的耐心,以及更充足的資金支持。
最好的時代,或許還沒有真正到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