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睿雷達,資本和權力“媾和”?
資本與權力“媾和”?毛利率堪比茅臺的納睿雷達,疑似過界
來源/摩根頻道
氣象雷達領域,或許將誕生一起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丑聞。
在今年2月份,一家名為納睿雷達的企業成功通過了上交所的IPO審核。盡管由于行業和自身的種種問題,在成功“過會”后不見得就能萬事無憂,但至少正常的上市融資應該是不成問題了。
然而到了4月12日,新華社旗下媒體《上海證券報》,以公開點名批評的方式將這家企業放到眾目睽睽之下。并且在多篇相關文章中隱約指出,在納睿雷達詭異的商業邏輯背后,很可能涉嫌了國有資產流失,以及資本和權力的“媾和”。
究竟是怎樣的企業,才會引來如此嚴厲的指控?
一、空殼公司“陪跑”,股東10個月后原價減資跑路
納睿雷達創立于2014年5月,創始人包曉軍是一位從成都氣象學校,也即是后來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本科畢業后,留學、移民國外的加拿大籍華人。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維基百科信息,包曉軍在2006年左右,曾經在美國著名軍火企業雷神公司中擔任工程師。后來又在2013年跳槽AMD,擔任設計總監一職位。
回國創業后,納睿雷達也連續獲得政府的幫助,榮譽和資源可謂是拿到手軟。但是在2019年之前,納睿雷達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低營收和高虧損之中。
根據此前IPO審核階段納睿雷達提交的招股書,2018年的營收數據只有96萬元,扣非凈利潤則虧損了1744萬元左右。但是從2019年開始,納睿雷達忽然就“咸魚翻身”,不僅營收數據突破了1億元大關,當地的國有資產以及各大資本機構也都紛紛對其另眼相待。
更詭異的是,從此以后,納睿雷達作為一家并沒有顯著優勢的新興企業,在投標價長期高于同行的情況下,卻能屢屢中標。而且合作方大都是地方氣象局等事業單位,短短三年不到就幾乎獨占了整個廣東的氣象雷達市場。
所有人都看不懂其背后的商業邏輯,自然也就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綜合各方面對納睿雷達的質疑,最值得關注的還要屬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投標過程中長期“陪跑”的兩家公司,疑似存在問題。
根據上海證券報的統計,廣州市雙一氣象器材有限公司和廣州潤羽科技有限公司,曾多次與納睿雷達共同參加氣象站項目的投標活動。而且無一例外的是,投標過程中這兩家公司都沒有獲勝的記錄。
而且經過記者調查,雙一氣象的主營業務是氣象氣球,氣象站業務是后來拓展的新業務,并且并不怎么受到較多的重視。至于潤羽科技,不僅公司注冊地址是一家房地產中介,通過注冊電話也始終未能聯系到企業負責人,幾乎可以認定是一家空殼公司。
其二,在估值快速上升期內,天文公司只當了10個月股東。
在納睿雷達忽然“翻身”的2019年12月,廣東省氣象局下屬事業單位,廣東省氣象公共安全技術支持中心控股的天文公司,也緊隨著珠海金控、國資辦旗下港灣科宏的腳步,出資1250萬元持有了納睿雷達1%的股權。
彼時,正是納睿雷達廣受投資機構追捧,企業估值高速上漲的階段,天文公司1250萬元的投資,僅僅過了10個月就升值到3600萬元。但是就在這個要么繼續增持要么長期持有的階段,天文公司忽然因為無法按期履行出資義務造成違約,放棄巨額收益,以“原價”減資的方式退出了。
除了這一番完全不符合正常商業邏輯的離奇操作外,天文公司在10個月時間內完成定向增、減資之前,并沒有開展必要的評估程序。也因此,納睿雷達在審核問詢階段,曾多次被監管部門要求說明天文公司此番行為的合理性。
如此兩個明顯存在疑問的環節,很難不讓人質疑其中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而更蹊蹺的是,不僅僅只是經營活動上的種種異常,納睿雷達本身,也存在著許多無法理解的地方。
二、毛利率堪比茅臺,靠9家氣象局撐起數十億估值?
氣象雷達是一個相對“精致”的小眾賽道。
畢竟主要用于監測風、雨等氣象數據的特殊功能,市場需求量相對較小。而且整套設備的價格昂貴,產品泛用性也較為狹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往往需要大型附屬設施充當性能填補,很難進行大規模銷售。
參考國家氣象局的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范圍內的氣象觀測站數量約為1400個。氣象雷達相關企業的市場,幾乎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小池子”。
因此,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資本機構很難對氣象雷達企業產生太多興趣。至少在足以引發技術革新的現象級產品面世之前,氣象雷達都欠缺足夠的吸引力。
如此一來,也就凸顯了納睿雷達的“與眾不同”——
1.幾乎“沒有理由”的高速增長。
賽道規模有限的情況下,任何的高速增長都是值得質疑的。從2018年至2021年,納睿雷達在短短4年間,營收數據增長了190倍,凈利潤增長了34倍。
而且根據福建省某氣象局局長的評價,納睿雷達的產品不僅探測范圍小、容易被遮擋,同時與國家氣象局的系統并不兼容。此外,綜合媒體采訪信息,納睿雷達的產品性能和傳統機械式雷達沒有明顯差別,性價比相對較低,在同類產品中也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如果沒有一些常規手段之外的方法,很難想象這樣的產品質量,該如何催生出如此高速的增長幅度。
根據天眼查的信息,與氣象雷達相關的同類型企業足有74家,其中不乏中國航天科工、國睿科技這樣的老牌企業,以及中國氣象局支持的同類型雷達產品生產企業航天新氣象、成都遠望等企業。在眾多實力強勁的對手面前,納睿雷達的強勢突圍,多少有些“沒理由”。
2.幾乎趕上茅臺的毛利率。
綜合相關數據,氣象雷達企業的行業平均毛利率大多徘徊在30%左右,對于價格高銷量小的高成本科技產品類型而言,毛利率較低才更屬于正常現象。
但是在納睿雷達的招股書中,報告期內毛利率分別為88%、82%、79.68%、76.66%。這樣的毛利率,即便是在素來以輕資產模式見長的互聯網企業中,都是一個極高的數字,甚至引發了“雷茅”的調侃,畢竟茅臺的毛利率也就90%左右。
盡管納睿雷達將其中原因解釋為“低成本產業化優勢”,但作為低消費頻率、低市場規模,又有著高成本、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毛利率幾乎趕上“理財產品”茅臺,實在是難以令人信服。
3.單一產品和少量客戶撐起數十億估值。
根據第一輪IPO問詢的回復,截至2021年,納睿雷達售出的雷達數量僅為43臺,大部分的業務都來自于服務期限以年為單位的數據服務。
從2019年到2021年上半年,納睿雷達的精細化探測系統,占據了該公司90%以上的營收總額。其中硬件的營收占比接近60%,軟件營收約有30%,而本應呈現出長期增長曲線的增值服務,最低的時候甚至不超過3%。
明顯的產品結構單一,如果遭受技術迭代和市場轉型的影響,很難保持足夠的風險承擔能力。而且,納睿雷達的主要客戶多為地方氣象部門,在民用領域涉足較少,整體欠缺市場活力。
截至2021年上半年,華南地區的客戶數量占比高達95.94%,購買雷達整機業務的客戶也只有9個,其中大部分都是廣東各地區的氣象局。盡管如此,納睿雷達的估值在2020年就已經超過了20億元。
綜合來看,即便已經成功過會,但以納睿雷達種種難以解釋清楚的問題,能否正常上市仍存在許多疑問。
甚至于,一旦上海證券報所曝光的內容和猜測落于實地,納睿雷達所要面對的,或許就不只是上市失敗這么簡單了。
希望真相能夠早日水落石出吧。
參考資料:
《再探納睿雷達:敏感股東撤資涉嫌國資流失,賽道空間存隱憂》——上海證券報
《實探納睿雷達兩家投標“陪跑”公司:一家主營非雷達 一家疑似殼公司》——上海證券報
《利潤率堪比茅臺!財報美顏、盟軍陪標的納睿雷達,硬闖科創板》——上海證券報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