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股價跌至6年來最低水平
高度依賴消費者支出以及企業用于在線廣告上的可自由支配支出
出品| 北京海證
一、《中泰證券》4月25日文章: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相比GDP的速度提升,當下GDP“溫度”的提升更為重要。不少人關注如何實現全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但我認為,縱然可以通過超預期的投資來實現穩增長的目標,但投資更體現為速度,消費更體現為溫度。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占比最高。唯有政府部門加杠桿率,才能抵御可能出現的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把杠桿加在哪里是需要慎思的。我的建議是把杠桿加在有溫度、能產生更大熱量的地方。
二、《香港經濟日報》4月25日文章:人民幣可提升未來取代英鎊的實力,進身全球三大支付貨幣,與美元及歐元鼎立。美元倚靠的支持因素出現了質變,國際間對美元的信心漸走下坡。首先,美元泛濫導致貶值;而美元核心支柱也呈現變量,OPEC龍頭沙特據報正推動將部分出口以人民幣計價及交收,屆時,對其他油組成員將產生示范作用,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三、《海通證券》4月25日文章:首席經濟學家荀玉根指出:從長周期維度看,2010年以來人民幣有2次較大的貶值周期,區間累計表現均為上漲。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邏輯上,股市與匯率不是直接因果關系,但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股市和匯率都是對基本面的反映。歷史上人民幣貶值階段,A股有漲有跌,拉長時間表現為上漲。
四、《香港東方日報》4月25日文章:A股利淡因素集中釋放,中線曙光初現。市場再次探底,主要原因來自中美利率倒掛擴大制約了國內貨幣政策寬松力度,以及國內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但國家對于經濟穩增長的決心沒有動搖,展望后市,A股整體估值已經進入相對低位區間,機會大于風險,可中線逐步建倉。可重點結合國家「穩增長」政策面的發力點,選擇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板塊。
五、《香港經濟日報》4月25日文章:鑒于增長及通脹前景未明,多元化配置對亞洲投資仍至關重要。盡管居家辦公主題基本上已反映到資本市場之上,5G、移動出行、電動汽車、云端技術等一些科技供應鏈領域仍有不俗的可見盈利。目前電動汽車及技術產品等新經濟應用勢將惠及銅業的發展,因此一些中國采礦企業的表現應有望造好。
六、《華爾街見聞》4月25日文章:貝萊德試水中國股票的效果如何?芯片與光伏類股票成為一季度加碼的重點。據最新披露的2022年一季報,最新權益倉位為76.10%。貝萊德還在年報中提到了短期關注的方向:(1)穩增長過程中受益于系統性風險被消除的行業和公司;(2)國外疫情常態化后,海運價格和原材料成本正常化后,中下游行業的盈利情況;(3)上游瓶頸行業的擴產情況,以及對新能源行業增長的壓制何時結束。
七、《香港東方日報》4月25日文章:目前,中國科技股的整體估值便宜,善用ETF投資內地科網股。近日最受投資者關注的新聞,非芒格減倉阿里巴巴莫屬。個人投資者不用過于關注芒格減持,他們普遍以組合及資產配置的方式管理投資,而非盲目討論哪一間公司是最優秀。不善于挑選個別股票也許并不妨礙長線獲利,以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投資一籃子股票即可。
八、《美國巴倫周刊》4月25日文章:阿里巴巴股價跌至6年來最低水平,下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股價下跌主要由于高通脹和利率上升帶來的宏觀經濟壓力,這種情況在2022年可能會加劇,因為這家電子商務集團高度依賴消費者支出以及企業用于在線廣告上的可自由支配支出。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投資官 Mark Haefele表示:預計中國今年的GDP增長放緩,這種情況可能會給各種中國公司帶來壓力。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