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鶴年被查!民生證券多事之秋
去泛海化
出品|大摩財經
6月10日,中紀委網站披露,山東證監局原黨委書記、局長馮鶴年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這一通報證實了幾天前曾引爆市場的傳聞。此前有市場消息稱,證監系統“老人”馮鶴年已于6月7日被有關部門帶走。
馮鶴年現年60歲,早年在證監會任職,歷任證監會法律部副主任、非上市公眾公司部主任、創業板發行監管部主任、山東證監局局長兼黨委書記。2015年7月,馮鶴年從證監會離職。在滿足當時證監會官員“下海”的一年靜默期要求后,2016年底出任民生證券董事長。被帶走前,馮鶴年身兼多職,同時兼任民生證券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
2017年至2021年期間,馮鶴年還曾在泛海控股擔任董事職務,直到2021年1月因工作變動原因辭任。在泛海控股任職的四年間,馮鶴年累計從泛海控股獲得2090萬元稅前收入。
2020年,馮鶴年在年薪之外,還領取了民生證券發放的2019年董事會獎勵基金595.82萬元;并且通過股權激勵計劃,獲得民生證券約735萬股,對應金額在1000萬元左右。以此計算,馮鶴年僅2020年一年獲得報酬總額至少在2000萬元以上。
最近幾年,金融反腐持續加碼,曾任職證監會的官員已有多人“落馬”。2021年4月,負責發行監管16年的“老將”,先后負責創業板、主板 IPO 發行審核的正廳級發審干部曾長虹被逮捕;2022年6月2日,曾長期負責主板IPO發行審核工作的前監管部副主任童道馳一審被判死緩;同日,曾長期負責創業板IPO發行審核工作的原證監會會計部主任王宗成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前后,馮鶴年與王宗成、曾長虹曾同在創業板發行部任職。2012年4月,王宗成進入創業板發行監管部,任巡視員兼副主任,彼時曾長虹同樣也是創業板發行監管部副主任;2012年7月,馮鶴年進入創業板發行監管部擔任主任。
據公開媒體報道,馮鶴年執掌民生證券后,曾吸納一批原本任職監管層的工作人員。包括原深交所發審委員陳朝暉,證監會發行部徐蓉、朱立良等,而且已離職的原民生證券總裁周小全也曾有多年證監會任職經歷。
去泛海化
民生證券是一家成立于1986年的老牌券商,主要發起人包括泛海控股和泛海能源控股,一度是“泛海系”的核心金融資產。2019年之前,泛海控股控制民生證券近88%股權,為其控股股東,盧志強為實控人。
“泛海系”債務危機爆發后,曾通過主動出售民生證券股權紓困,加之民生證券在2019年到2021年期間完成了增資,泛海控股逐漸讓出控股股東位置。截至2021年末,泛海控股持有民生證券的股權已下降至31.03%,仍為第一大股東,但民生證券已處于無控股股東狀態。
2021年7月,泛海控股還計劃向武漢金控出售不低于20%的股份,該交易一旦落錘,泛海控股將不再是民生證券第一大股東。不過,這筆交易在兩個月后夭折。2021年8月,泛海控股曾發布公告稱,因在民生證券持股比例下降,且在其董事會中的席位低于半數,不能繼續控制董事會相關決策,因此不再并表民生證券。
值得注意的是,股權質押風險已經成為民生證券當前的重要隱患,“泛海系”危機可能導致民生證券第一大股東換人。由于身陷多起訴訟,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股權已經全部被質押。截至2021年年底,泛海控股有5個未履行完畢的訴訟及仲裁事件牽涉民生證券股權變動。其中,泛海控股和珠海隆門股份關于民生證券股權轉讓糾紛,已經處于強制執行中,其余均在審理或仲裁中。
“去泛海化”后,2021年民生證券47.26億元,歸母凈利12.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和34%。
2021年,民生證券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量為14700億元左右。同年,民生證券完成IPO項目31個,再融資項目18個。截至2021年底,IPO在審核項目37個。
不過,民生證券的經營現金流在2021年明顯下滑,由上年的55.5億元下滑至43億元左右,降幅接近22%。
重提上市
在2021年年報中,民生證券把IPO重新提上日程:“上市已經成為公司新發展階段重要的戰略目標”。
“泛海系”控制民生證券時期,后者就一直尋求資本化。早在2014年底,民生證券曾有三年資本補充計劃,謀求2016年或2017年上市,但受一系列負面事件影響至今未果。
過去兩年,民生證券通過“反向混改”引入了10家上海國資背景企業作為股東,并將總部從北京搬至上海,被視為再度沖擊IPO的信號。
今年2月在上海舉辦的民生證券策略會上,馮鶴年曾表示,民生證券已經開始籌備上市工作,力爭在三年內登陸資本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民生證券因信披違規,保薦代表人被北交所下發口頭警示。如今,力主上市的馮鶴年又被帶走調查,民生證券的IPO之路或再起波瀾。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