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視頻會是長視頻的救星嗎?
電影《世界奇妙物語》中有這么一個片段:一銷售員的業績壓力過大而自殺,生前他特別羨慕站著就有客戶的販賣機的他,死后如愿變成了一臺販賣機。如果當時的他活在現實世界,并接觸到現代人的新型解壓方式后,他興許不會自殺,甚至能得到壓力的完全釋放。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銷售員的壓力有多大?
電影《世界奇妙物語》中有這么一個片段:一銷售員的業績壓力過大而自殺,生前他特別羨慕站著就有客戶的販賣機的他,死后如愿變成了一臺販賣機。
如果當時的他活在現實世界,并接觸到現代人的新型解壓方式后,他興許不會自殺,甚至能得到壓力的完全釋放。
01.奇葩的釋壓方式
第一次刷到減壓視頻是在2018年,在這個長達20多分鐘的視頻中,我見到了車胎軋水果、手握壓榨、果凍氣球、千斤頂壓東西,還有破爛攪拌機,修驢蹄、掏耳朵、擠黑頭...我著了魔似的盯著這些“反社會”行為,手不自覺的點向關注。
譬如B站搜索“修驢蹄子”,出來的視頻最高播放量達到287萬。
搜索“減壓視頻”,助眠視頻排行第一達到1666萬的播放量,甚至不需用眼,只需帶上兩只耳機便能享受“洗頭、按摩、掏耳”的快感。
就連在短視頻沖擊下蕭條的長視頻選手愛奇藝的播放列表中,減壓視頻的數量達到了近40萬個。
從抖音數據播放量來看,切太空沙及刮肥皂的播放量普遍高于其他品類,切沙專業戶“沙語”的一則切沙視頻達到了169萬的播放量,粉絲數幾近破百萬。
到這里的案例似乎還算正常,但疏通下水管道、拔毛、甚至清理“40年沒擠過黑頭的大叔臉”...除了有點反胃,但越看越爽是多數人的心理歷程。
夜里12點是這些視頻點擊率最高的時段,因此也有不少直播間搶占這個時間段進行猛烈輸出,甚至晝夜更替,只做“暗夜生意”。
近兩年來注冊名中含有“減壓”、“壓力釋放”等標簽的視頻創作者打下了短視頻的一方小天地,于是他們將觸手伸去了長視頻區域。
本以為1小時的時長已是極限產出,沒想到15個小時49分鐘的“荒野冥想”贏得了時長冠軍。
要問這些視頻何來這么多的播放量,除了“看著爽”,高中的心理課程就有說過:解壓最好的方式就是轉移注意力,當你完全沉浸在另一件你感興趣的事情上時,你便會忘記自己的壓力,達到釋壓的效果。
有精神分析師分析稱: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不斷蓄集和卸載的過程,而此類視頻便是一個規則的毀滅與秩序的坍塌,造成的視覺效果可以讓人瞬間卸載壓力。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視頻中出現的水晶泥、太空沙、指尖陀螺全部樂于指尖感受,這類行為在西方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stim behavior(自我刺激行為),是兒童發展領域的研究,因為小孩子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在負面情緒(尤其是焦慮)產生時,手邊有一些小玩具就能幫助緩解這種情緒。
像是近年來突然興起的“星空館二代”減壓發泄館,除了可以漫天拋撒大把“鈔票”,還可以大肆摔碗,在尖叫屋中放肆尖叫,甚至可以在砸瓶屋中肆意揮灑球棒打碎酒瓶。
不知何時,壓力成了人人都有,且人人都需要被釋放的東西。
蔚優就曾通過一次壓力營銷將隱形壓力人口解壓站送進了地鐵站,只需1元即可領取一份“慰問禮”:一瓶簡單的純牛奶。
而劉畊宏健身直播的爆紅除了“云健身”的成功建設,還有疫情之下大家封控在家,無聊及沉悶的生活節奏被健身的趣味性沖散,一掃情緒陰霾,轉移了大家關注困境的注意力,更是釋放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可現如今的人們,壓力遠不止這些。
02.給自己打個“預防針”!
無數電影中都出現過這樣一個場面:男主人下了班后開車回家,到家后卻在停車場里坐了很久,不愿上樓。
這是很多現實家庭的真實寫照,都說男人最大的壓力來自于社會及家庭對他的認可,但這些同樣女人也有。
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的勞動力市場數據,中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達61.5%,高于美國(55.74%)、日本(50.5%)和法國(50.56%)等高收入國家,且“辦公室生活”正在極大的影響著她們的健康。
而在職業壓力排行榜中,中國公務員的壓力為最低,礦工和播音員的壓力指數最高。盡管這份排行榜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但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是他們有目共睹的。
譬如很多人都羨慕的職業:教師、醫生護士、編輯記者,在2019年一次權威的報告中被稱為“三大最不和諧職業”。
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行業正被逐漸認可為“服務業”;醫生12小時在崗,醫患關系的緊張、學術的鉆研都成了他們的壓力來源;曾是“無冕之王”的記者行業更是考驗腦力與體力,無處不在的競爭促使自己的神經需要時刻緊繃。
大到生存,小到日常生活。本就無處釋放的壓力被“標題黨”們夸大其詞的字眼一折騰,更是雪上加霜,無處躲藏。
我曾看到一個公眾號每天的推送都是這樣的:你知道得了感冒會死嗎?你知道你敷的面膜會讓你毀容嗎?你知道喝白開水會致癌嗎?你知道......
看到這些標題我只想去翻翻修驢蹄子的視頻,發泄一下自己連生活方式都不被認可的情緒。
據《柳葉刀》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8歲以上人群中,大概有16.6%的人至少會遭遇一種精神疾病。
也就是說,在焦慮無處不在的大環境下,幾乎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其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便與焦慮、情緒有關。
這個數據雖然是《柳葉刀》公布的,但是是康寧醫院放出來的,曾經的“精神病院第一股”現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精神病專科醫院。
根據康寧醫院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2016年-2020年,營業收入持續攀升,分別為4.15億元、6.66億元、7.46億元、8.6億元、10.26億元,這代表著我國精神健康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
在人的一生中,壓力其實是生活的正常組成部分,但若它持續時間過長,強度過大,便會對你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在長跑后人會嘔吐,在考試前后很多人容易拉稀,食欲不好等等。
以解壓館為例,砸碗、砸酒瓶、尖叫...這是否是一種正向的情緒引導?解壓館販賣“情緒”賺到錢了嗎?
其實這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在眾多光鮮亮麗的營銷里,解壓館呼喚年輕人“減壓不如湊個熱鬧”,盡管場景多樣可玩性很高,但多數解壓館的成本被壓縮至只能聘請兼職人員,而缺少了專業人員的帶動,很多場景并沒有發揮出它真正的氣氛價值。
減壓視頻似乎完美避開了“高成本、氛圍、是否正向”的雷區,流量為王的時代,對變現操之過急反而會適得其反,大賺旅客的錢不如小賺平臺流量的錢,經濟共享遠比單打獨斗更能實現共贏。
在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是總人口的第5位死因,而這些人當中,只有9%的人在精神科就診過,他們選擇自己默默承受生活帶給他們的一切重擔。
有需求就有市場,雖不知道減壓視頻對于這類人群是否能起到一絲一毫的作用,但至少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當它是個預防針也不錯。
參考:
“減壓發泄館”走紅!“壓力山大”到底應該怎么緩解?——中國江蘇網
地鐵站出現火爆“隱形壓力人口”販賣機,瞬間成為打卡圣地——數英
你被綁架了,廣告文案中的“販賣恐懼”——廣告匠
不“煲雞湯”不販賣焦慮,職場女性健康如何維護?——川觀新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