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野性消費,無法成為傳統品牌的強心劑
越是經濟下行周期,逆風翻盤的故事就越能打動人。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越是經濟下行周期,逆風翻盤的故事就越能打動人。
娛樂圈有張韶涵、王心凌,憑借勵志的人生故事,在娛樂行業這個更新換代頻率按月計算的時代,成功觸底反彈,再次翻紅。
而在商業領域,這樣的故事也經常上演。
遭遇毀滅性打擊新東方,另起爐灶自救直播賣菜,不認命硬挺下去的故事獲得全網狂贊。讓人忍不住配上《從頭再來》的BGM,雄壯又殘忍。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對于很多像新東方一樣的品牌來說,吃過時代的紅利,但又在時代的巨浪重新卷回大海深處,竭盡全力的想挺過去。
而傳統品牌一旦“掙扎”起來,真的會玩出花來。
先有消費者紛紛對鴻星爾克、白象、蜂花等傳統品牌野性消費,后有北京稻香村牽手元氣森林、六神花露水推出花露水樂樂奶茶、同仁堂已經開起線下咖啡店及茶飲店、瀘州老窖也開始聯名氣味圖書館這樣的年輕品牌推出定制香水......
而大部分已經歸于“平靜”的品牌,甚至直接在因拍超模系列而爆火的“墊底辣孩”評論區,通過抽產品、紅包、玩梗、求拍等各種方式抱流量網紅的大腿。
甚至連茅臺都直接聯名冰淇淋,官宣全國首家茅臺冰淇淋旗艦店正式營業,并推出冰淇淋產品,但與其他老字號聯名不同的是,茅臺的初衷更像是通過聯名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不過,聯名似乎是眾多老字號當下的“翻紅手段”,但品牌與品牌之間形成聯名實際上早已不是新鮮事。
就比如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五芳齋都曾與漫威聯名,推出“英雄粽子”。2020年,五芳齋與拉面所聯名的“粽有面子”禮盒,首推“椒麻肉粒粽”和“茄汁牛腩粽”兩種面湯底料口味的粽子。
那么,在各大老字號不同的發展方式上,真的能夠再度翻紅嗎?
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老字號企業從最初的16000余家到現在只剩1600余家,而即使是在這些為數不多的老字號幸存企業中,僅20%能維持生計,70%舉步維艱,能夠盈利的只有10%左右。
從數據面來看,那些僅僅只能維持生計,甚至實現盈利都十分困難的老品牌,發展已經成為了難題,想要翻紅,靠情懷很顯然已經無法走得通。
他們都在TVC時代揮灑真金白銀做投放,在早些年用打地道戰的勇氣鋪渠道,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創業易守業難”,面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社會,船越大反而越難掉頭。
一、傳統品牌的二次翻紅
最初的傳統品牌發展到底有多瘋狂呢?
早期,打造IP是各大品牌最初的出發點,六神、大白兔、旺旺、999等品牌,都通過無盡腦洞周邊(服裝、化妝品、奶茶)的形式,喚醒了大眾對IP的記憶,成功在互聯網再次翻紅。
而其中在周邊的元素上,品牌更是直接扎堆“國潮”,對于他們來說“國貨”無疑是傳統品牌二次“出道”最好的標簽。
必須承認,以95后、00后為主的消費群體對“中國制造”更加偏愛,購買國貨、使用國貨、曬國貨更是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據蘇寧大數據《蘇寧易購國貨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在蘇寧易購上購買國貨品牌的95后,對國貨品牌更加青睞,回力、太平鳥、百雀羚、茵曼等品牌的消費增速超過了180%。
就在國潮徹底出圈之后在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消費者開始追求性價比產品,想要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
更確切的說,國潮失去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出現在品牌在營造IP的國產中過于集中,缺少了品牌個性。
當用戶消費心態再次發生變化,是出現在封控的大背景下。
那些營收長期低下的傳統品牌,從某個因素上讓消費者感知到品牌的困境,“野性消費”扶持品牌瞬間成為了消費者消費的目的,例如在2021年7月24日搜索數量達到頂峰1214600的鴻星爾克。
而眾多傳統品牌見狀,也紛紛打起了“情懷”。
可眾所周知的是,情懷并不是長久之計。百度指數監測數據顯示,鴻星爾克的搜索指數在2021年7月22日開始攀升,在7月24日達到頂峰的1214600,此后不斷下降,至9月份穩定保持在4000-5000之間。
現在更多的用戶開始追求情價比,即用戶開始從品牌的審美設計到價值取向,到其經營理念、故事性等各個方面去評估產品的情價比。
從整體的消費變化看,消費者的興趣、喜好、思想是具有流動性的。如果品牌只想通過對用戶消費習慣進行捕捉來迎合用戶,那么很大的概率并不能夠實現品牌銷售的穩定性,同時也很難獲取高粘性用戶。
換個角度來看,對于企業來說,企業容易受限于原本的業務,而錯過新的市場方向。
當品牌增長速度開始降低的時候,就應該采取措施,利用此時的穩定現金流開拓新方向,等到業績真正出現負增長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那么,在翻紅的道路上,傳統品牌難道真就不存在可能了嗎?
二、聯名更像logo而非救贖
對于線上銷售渠道,老品牌轉型相對于新品牌包袱會更重。
就拿中式糕點的百年老字號“麥隴香”來說,麥隴香2021年通過抖音直播帶貨,并入駐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
但線上銷售主要發揮引流作用,2021年線上銷售額約為200萬元,占全年銷售額的3%左右。
始于1904年的清真品牌“柏兆記”入駐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但是銷售情況一般,2021年銷售額約1000萬元,占公司銷售的12.5%,公司計劃進軍直播帶貨,但缺乏專業人才。
誠然,當消費者對傳統品牌原有產品的認知沒有得到突破之時,在抖、快等視頻平臺直播豐富度層出不窮的基礎上,即便是與消費者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線上實時互動,也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簡單來說,傳統品牌自帶的標簽已經缺乏新鮮度。
另一方面,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食品類,品牌們似乎不可避免的跳進了“口味創新=爆款”的大坑。
事實上,口味創新是否成功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一個頭銜,就好比如元氣森林的出圈并不完全是出于口味,更多的是“氣泡”這一頭銜,擁有絕對創新的頭銜之后,在營銷的推動下自然就成為了當季爆款。
此外,如今的聯名實際上更像是“貼牌”生產,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旺旺食品。
5月11日,旺旺在官方微博上發文慶祝自己的生日,并推出了一款“旺旺潮玩公仔”,這很顯然與網紅潮玩流體暴力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旺旺順應潮玩的打法并不受用戶待見。
“旺,你賣的好不是因為這些,就是單純的因為好吃,別搞這些有的沒的了好嗎?”、“一言難盡啊,咱就是說既然這個形象沒什么發展的空間就別硬...”、“寶你覺不覺得7像是穿了個馬卡龍顏色的尿不濕?”......
不過,如果將時間維度拉長來看,旺旺也曾在不斷布局“產品、廣告、渠道”這“三把斧頭”上迎來高速發展期。
在產品方面,旺旺先后推出了旺仔牛奶、旺旺小饅頭、旺旺碎冰冰、旺仔QQ糖等產品,最關鍵在于,在營銷方面精確瞄準兒童群體徹底獲得了大量的市場。
根據財報顯示,2004年-2013年旺旺總營收復合增速達21%,這也是旺旺的“黃金十年”。高光時刻在2013年,總營收達到236億元的巔峰,總市值超1600億港元。
然而,達到營收頂峰的旺旺,在倡導少添加低糖、核心業務遭到競爭等影響下開始出現營收下滑。
不難想象的是,被市場打壓的旺旺做出了改革。
在消費者群體上從母嬰、白領女性、年輕消費者到中老年,邦德咖啡、特濃牛奶、堅果牛奶到愛至尊、Mr.HOT,即便群體廣、形態足夠多也仍然沒能引起市場的注意。
但緊接著,2020年旺旺也開始推出了聯名款Q米面螺螄粉,包括聯名TYAKASHA推出衛衣、毛衣、眼鏡和襪子等,其研發人員是10年前的3倍多,雙十一當晚產品一經推出立即售空。
然而很明顯的是,這種聯名款的推出并沒有將旺旺從傳統品牌,晉升到年輕人喜愛的潮款品牌,不僅如此,目前市面上也并沒有能夠通過推出聯名款,而重新回到年輕人視野的傳統品牌。
聯名合作更像是“貼牌”,而非傳統品牌實現救贖的方向。
三、“想象力”支撐不起老字號
事實上,老字號需要擁有的,更多是推出好產品的底氣。但需要注意的是,好產品的前提一定不是強跨界、與潮流品牌或產品強綁定。
就好比如茅臺與蒙牛合作推出售價39塊的的冰淇淋。
將自身的高價值與夏日甜品進行綁定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或許是茅臺推出冰淇淋的初衷,但讓茅臺無法預料的是,產品一經推出就遭受到了消費者無情的調侃和吐槽。
“茅臺不應該參與這些俗不可耐之事,掉份兒”、“有點不懂它的受眾群體,喜歡喝茅臺的應該不太喜歡吃冰淇淋吧?反之亦然”、“超過五塊的冰淇淋堅決不買,吃個冰淇淋還吃出身份來了,39一根怎么不去搶”......
很顯然從微博評論區看,一部分網友認為這次茅臺冰激凌是與蒙牛合作推出的產品,它的產品無法支撐這么高額的售價,也有一部分網友覺得白酒與冰激淋是兩個毫無關系的產業,強行結合會有“割韭菜”的嫌疑,也會拉低茅臺本身的品牌調性。
在茅臺冰淇淋前,2017年,義利還嘗試過開咖啡廳,背靠著自家的糕點直營店做起了“咖啡+簡餐”的生意,但反響平平;2018年,經過2年多的內部討論和選址,稻香村就推出過一家類似如今零號店的網紅店“稻田日記”,然而沒過多久也銷聲匿跡了。
實際上,目前眾多傳統品牌正在嘗試的轉型道路,早已有品牌做出過行動,制造IP、搞聯名、搞創新等等等,無論怎么做,似乎都很難將自身“傳統”的標簽消除。
回過頭來看那些揚言不做廣告營銷的品牌,當往互聯網方向發展成為了老字號繼續在這個市場上發展的基調,品牌就需要注意,互聯網領域和營銷之間具有強耦合性。
老字號縱然有著屬于自身品牌的情懷,但在當下的市場上,營銷已然成為品牌運營中的一部分。
于是,在這個萬物快速迭代,新消費層出不窮的市場環境中,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才是使得品牌繼續走下去的關鍵。
無論怎么看,推出全新具有真創意的產品,結合營銷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發展模式,可以說,品牌的發展不應該是“盲目跟風”,創新團隊的打造才是轉型的核心動力。
新東方也好,鴻星爾克、旺旺也罷,這些傳統想要重新獲得年輕人的歡心,光是營造話題是不夠的。
話題營銷如同感冒吃藥,保質期都很短,耐藥性也會慢慢增長,提高自己的素質更加重要。
陡然飆升的新東方股價和涌進蜂花、鴻星爾克直播間的粉絲一樣,只支撐起一小段的繁榮,并沒有忠誠度。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