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身負重擔
7月20日,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2在新加坡召開。會上,華為云再度得到重點推介,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文 / 七公??出品 /?節點財經
7月20日,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2在新加坡召開。會上,華為云再度得到重點推介,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華為云Marketing部部長董理斌表示,“當前,全球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正在深化展開,……華為云將攜手合作伙伴,實現‘一切皆服務’,推動金融行業實現全面云化、數智融合和全場景智聯,共建全場景智慧金融。”
與之匹配的,華為云推出分布式新核心方案,面向大機下移、傳統銀行新建核心系統,為持牌數字銀行提供穩定的云原生運行平臺,具備業務高可用、大規模高并發性能、應用敏捷迭代三大特點。
如今,在全球,僅金融行業,華為云已服務超過300家客戶,包含銀行、保險、證券及Fintech公司,幫助他們進行數字化轉型。
戰略上重視,技術上硬核,成績上亮眼,華為云會開掛嗎?
華為云,蟄伏17載
和大家熟知的“華為云2017年成立”有所不同,在這之前,云業務已在華為體系扎根10多年。
早在2005年起,華為內部就在做政務云和私有云。只是,礙于當時通信設備制造正風頭正勁,華為無暇顧及其他,華為云只能被晾在一旁,充當“邊角料”。
2008年,云計算行業迎來了“星星之火”,除了率先探秘的亞馬遜、谷歌,國內的阿里巴巴也參照谷歌的論文,搞了一套分布式處理系統,叫做“飛天”,即阿里云的“雛形”。
同年,華為為“云計算”正式立項,并在兩年后通過“云帆計劃”宣布走入公有云市場。彼時,任正非在北京“華為云計算發布會”上提出期望:“讓用戶像用電一樣享受云計算”。
然而,此后的華為云還是“路人甲”般的存在,委身于商業與產品部門下面,對外也沒有任何關于云的消息。這被媒體稱為“失去的7年”。
直到2017年,云計算市場風起云涌,微軟、甲骨文、IBM、騰訊、百度等巨頭已悄然行動多年,更有國內外不少創業公司“騰云”搶蛋糕。
友商的大動作讓華為如夢初醒。就在2017年春節后,華為交出了戰略層的答案:將強力投入公有云業務。
之后的2017年-2020年,包括組織結構、具體業務劃歸、人力配置,華為持續為云計算出重拳。
2017年,華為整合了IT產品線、2012實驗室、軟件產品線、全球公有云業務部、流程IT等具備公有云能力的團隊,正式組建了華為云BU,由鄭葉擔任總裁。
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還曾定下目標:“未來三年,我們要成為中國第三,世界第五。”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華為云的收入估計5億美元,在IaaS市場的份額不到1%。
2018年,華為打包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等與IT強相關的業務重組為“計算與云”產業群,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Cloud&AI產品與服務”,由侯金龍擔任總裁。
2019年4月,華為撤銷Cloud&AI BG,將IoT、私有云團隊并入Cloud BU,任命張平安為Cloud BU總裁。
2020年,華為再次升級Cloud&AI為集團第四大事業群,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平起平坐”。
2021年4月,華為輪值董事長之一的徐直軍親自掛帥華為云業務董事長,華為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兼任華為云CEO;5月,免去余承東華為云CEO職位,張平安接替。
經過上面一系列操作,華為云步入快速發展通道,先后發布服務器芯片鯤鵬920、AI計算處理器昇騰910,并基于此推出彈性云服務器、裸金屬服務器、云手機、云游戲管理平臺和智能云操作系統。
圖源:華為云官網
截至目前,華為云已上線220多個云服務、210多個解決方案,聚合全球超過3萬家合作伙伴,發展260萬開發者,云市場上架應用超過6100個。
盈利仍是個難題
5年時間,華為云的地位從一個“其他”單元被拔高為一級部門,更在三年內四次換帥。無一不說明,華為云是華為必須要做,且必須做好的業務。
按照華為內部的定位,“華為云是華為公司的黑土地,且是唯一的黑土地"。言下之意,華為云寄托了華為未來生存與壯大的希望。
而在2021年財報中,華為繼續為華為云注解:“堅持對云,人工智能,智能汽車部件及軟件根技術等面向未來研究創新的投入,及保障業務連續性等方面的投入。”
孟晚舟也在年報的發布會現場提到,2022年華為將圍繞云戰略,加速全球數據中心和網絡的部署。
事實上,站在云計算全面爆發的“風口”,又趕上“新基建”浪潮,擁有ICT基礎設施領域長達近30年的技術積累和toB基因,華為云雖遲到,可近幾年追趕的速度令人側目。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華為云收入約85億元,位列全球第六。到2021年,這一數字已竄至20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34%。其中,價值客戶增長59%,每用戶平均收入增長33%,云市場交易額增長105%。
圖源:Canalys報告
根據國際獨立分析機構Gartner發布的報告,華為云在2021年拿下18%的市場份額,年增長率為67%,在主流云廠商中增速最快,穩居中國市場第二位,僅次于阿里云,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五位。
不過,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仍然盤桓在消費者的腦海中:華為云盈利了嗎?或者說,華為云何時能盈利?
縱觀全球云計算玩家,能有收支結余的鳳毛麟角。
行業“頭牌”AWS(亞馬遜云科技),用了十年時間才扭虧為盈;阿里云連虧12年,2022財年(對應自然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首度盈利;中信證券測算,騰訊云2020年至2022年毛利率仍為負,分別為-14%、-7%和-7%。
可見,要想在云服務市場中賺錢門檻極高,華為云現在的進程大概率還在投入期。
華為云CEO張平安也認為,華為云目前還沒有太多關注盈利,在他看來,“當我們的客戶都上了云,我相信盈利就不是問題。”
但根植于眼前的壓力,華為云還是要盡快實現“造血”——不光要有營收,還要有凈利潤。
2021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消費者業務大幅萎縮,導致公司營收6368億元,同比下滑28.6%;凈利潤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主要系出售榮耀和超聚變(生產X86服務器的)兩家公司貢獻的資產處置收益。
2022年第一季度,華為的情況依然不太樂觀,營收1310億元,同比下降13.9%;凈利潤率為4.3%,同比下降6.8個百分點。
各種跡象均表明,盡快找到第二條成長曲線,華為已經是時不我待,而華為云明確是那個被命中的錨點和準備著重培養的“苗子”。
云上纏斗
BATH誰的氣場最強?
數字經濟時代,大到IT制造工廠,小到家政服務公司,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視云計算為轉型升級的必然,也加速云服務市場發展。
Canalys預計,到2026年中國大陸的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將達到850億美元,五年復合年增長率為25%。2022年一季度,中國云市場總體規模73億美元,同比增長21%。
其中,由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組成的“四朵云”,占據了市場份額的78.8%,牢牢把控著賽道的主導權。
圖源:Canaly報告
不過,相較于2021年的同期格局,阿里云和華為云市場份額小幅下降,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則不斷擴大,后者收入同比增長43%,以兩倍速跑贏市場平均增速21%。
而具體到各個方面,“四朵云”千秋各異。
從規模上看,阿里云最是“肥碩”。2022財年,阿里云營收首破千億,達到1001.8億元,華為云雖然頂著老二的名頭,但200億出頭的樣子,實屬差距遙遠。
騰訊自2020年起不再單獨披露騰訊云的收入,而是將其納入到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的業務范疇內。過往財報中,騰訊云2019年的收入已超過170億元。百度云2021年收入151億元。
總的來看,“四朵云”中,阿里云是一馬當先的那一個,后面三家不相上下,尤其在榜眼”和“探花”的位置,華為云和騰訊云展開了膠著的“拉鋸戰”。
比如騰訊云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就從IaaS+PaaS+SaaS的口徑,強調其自身Top 2的市場地位。
圖源:騰訊云官微
消費者畫像方面,傳統上,阿里云的主要客戶是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2020年,62%的A股上市公司使用阿里云;2021年,阿里云拿下了世界500強企業中近一半企業的合作。
華為云則更偏重于需求復雜、痛點多的大型政企類的業務關鍵型客戶。根據 IDC 發布的《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 2020》報告,華為云在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的占有率高達32.2%,已經連續4年蟬聯第一。
騰訊云在面向C端的游戲和音視頻領域體現出較大優勢,覆蓋國內90%音視頻客戶。這和騰訊的立身之本一脈相承,也充分協同其在社交和文娛領域生態資源。
IDC《中國視頻云市場跟蹤(2021下半年)》報告中,騰訊云音視頻解決方案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也是自2018年IDC對外發布數據以來的“四年連冠”。
百度云的差異化標簽是"AI",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度智能云”。在PaaS層和SaaS層(平臺即業務+軟件服務化),百度云的營收占比超過50%,而另外三朵云的比例是30%左右。
2021年,百度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物”,以“AI+工業互聯網”為特色,百度智能云為制造、能源、水務等工業企業、產業鏈和區域產業集群提供云智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降低企業落地應用人工智能的難度。
目前,百度智能云在工業互聯網、基礎云、智能交通等領域展現出一定的實力。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四朵云”在國內處尊居顯,但與海外巨頭相比,2021年(財年),亞馬遜AWS收入622億美元(3952億人民幣)、微軟Azure收入600億美元(3812億人民幣)、谷歌云收入176億美元(1118億人民幣),本土云計算廠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在這中間,相較三家互聯網企業孵化的云: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華為云背負的壓力顯然更大:不僅僅是一場排位賽,還攸關“活下去”的話題。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