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二季度利潤持續承壓,布局新業務但難頂短期壓力
盡管在短期內這些業務能夠給小米帶來的利潤有限,但從未來的布局和市場估值角度而言,小米的“餅”都足夠讓人對其繼續保有看好的態度。
來源/滿投財經
2022年反復無常疫情,對于消費行業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拳,疫情對消費需求的抑制在2022年的多份中報中都可見一斑。8月19日,小米集團發布了公司2022年上半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在宏觀環境的壓制下,公司營收、凈利、調整后利潤均出現下滑,業務持續承壓。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米集團依舊在“整活”。8月11日,小米發布全尺寸人形機器人 CyberOne,走向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大眾化的賽道中。無論成功與否,可以預想到小米集團未來的現金壓力將顯著增加。小米集團的業績能否支撐它繼續沖刺?雷軍還能繼續“OK”嗎?
手機業務承壓拖累利潤
先看公司的營收情況。2022年上半年,小米集團實現營收1435億元,同比下降13%。其中二季度實現營收701.7億元,同比下降20%,環比一季度也出現了小幅的下跌。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小米集團的業績受到疫情和智能手機換機需求觸底兩個方向的壓制,除了四季度稍有起色以外,單季度營收呈現出持續下行的趨勢。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拆分業務來看,小米的收入主要由手機業務、Alot、互聯網收入三部分組成。2022年二季度,公司上述三項業務的收入分別為423億元、198億元、70億元,分別同比變動-28.5%、-4.5%、-0.9%。
作為主業的手機業務下滑是小米集團業績持續承壓的主要原因,二季度手機出貨量為3910萬臺,同比下降26%。出貨量的絕對值下降導致公司收入降低。但從市場占比來看,公司的市占率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了回升。根據Canalys 數據顯示,小米集團在2022年前兩個季度的智能機市占率分別為12.6%、13.8%,連續兩個季度環比提升,位居世界第三。
數據來源:canalys
由于國內智能手機市占率已經觸及天花板,小米目前將手機市場的拓展方向放在拉美、東南亞、中東等具有較大成長空間的新興市場中。從財報來看,公司在55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三,多個區域實現環比份額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一系列經濟刺激活動的折扣以及618電商促銷的活動,2季度小米手機ASP為1081.7元,同比下降3%,手機業務毛利率也降至8.7%。隨著3-4季度集團高端機型的發布,公司手機業績下半年或能有所回暖。
環境因素壓制增長勢頭
在手機業務之外,公司Alot業務和互聯網業務的降幅則相對較小。lot業務受海外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而出現波動,但得益于國內智能家電、空調冰箱等業務出貨量增長,從上半年整體來看實際上還實現了1%的增長(H1收入393億)。而電視面板價格波動帶來的售價下調,也有望公司后續業務提供支撐。
互聯網業務同樣在上半年全年的角度下實現增長,同比2021年中期增長4%(收入141億)。根據財報顯示,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廣告業務增長以及用戶數量增長,但因金融科技業務波動而導致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
從費用端來看,上半年小米集團的銷售、管理、研發費用分別為53億、13億、37億,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考慮到公司整體業務的布局,費用率的增長屬于正常情況。三費占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4%、1.8%、5.1%,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小米集團新業務的展開,預計研發投入在后續的季度會進一步提升。
環境壓制利潤上行空間
從整體利潤角度來看,小米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為8.3億,同比下降95%,實現經調整凈利潤49.4億,同比下降60%;按二季度來看,公司實現凈利潤13.7億元,同比下降84%,實現經調整凈利潤20.8億,同比下降67%。
從財務分析來看,筆者認為小米集團的利潤下滑主要還是集中在手機需求疲軟的現狀上,且此非戰之罪,而是整體環境的下滑所導致的結果。從蘋果手機發布的2007年算起,智能手機目前已經經歷了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截至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的行業滲透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
在手機性能開發接近天花板,市場處于存量競爭的環境下,手機的性質和鞋服并無區別,性能上的差距只由價格決定,品牌的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上的“買方市場”。在下一次技術變革升級到來之前,手機市場很難出現常勝將軍。
雷軍在這一領域看得透徹,互聯網營銷+lot業務聯動的策略早早就定下,從低端到高端機型的擴展也相當順利,但環境帶來的壓力難以避免,決定手機行業格局的根本動力依舊是技術,因此為了維持集團的增長,新業務的存在就非常必要。
布局新業務落子長期前景
人形機器人領域是小米選擇的方向,這個在眾多電影中出現過的“產品”,目前也具有了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根據小米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人形機器人 CyberOne重52公斤,音頻算法可實現 85 種環境語義識別和45 種人類語義情緒識別,具有敏銳的視覺模組和靈活的反應,實現了對人形的動作模仿。
(圖片來源:小米集團)
盡管CyberOne有著令人驚艷的完成度,但作為“商品”而言卻是為時過早的。單價60-70萬的成本使其量產困難,定價困難,而人形機器人能夠實現的工作從目前看來,遠不如專攻單項的工業機器人來得更有價值。盡管集成了頂尖的認知、人工智能、大數據、視覺導航等技術,但作為人形機器人賽道而言不過是一個起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形機器人和無人駕駛的賽道類型很像,市場都有“行業前途無量”的共識,但想達到這一目標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卻也無比巨大。百度在無人駕駛領域8年長跑,如今蘿卜快跑距離商用的距離已然很短,但雷軍的人形機器人想要在短期實現商業化,怕是非常困難的。
相較于機器人領域,小米在智能駕駛方面的布局則更為“務實”。根據公司此前披露,小米目前汽車研發團隊的規模已經超過了1000人,并宣布預計將在2024年一季度推出首款量產車型。公司全年預計研發投入為 170 億元,Q2 針對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投入費用為 6.1 億元,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規劃研發相關投入為 33 億元。
寫在最后
無論是智能機器人還是智能駕駛,其消費電子的屬性對于小米的舊有業務而言都有形成協同效應的好處。盡管在短期內這些業務能夠給小米帶來的利潤有限,但從未來的布局和市場估值角度而言,小米的“餅”都足夠讓人對其繼續保有看好的態度。
而從短期來說,小米集團的業績恐將持續承壓,全年利潤或許也會面臨進一步的下調,在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公司的股價恐怕同樣會受到壓制。考慮到手機端市場預期已極度悲觀,公司高端化持續推進、互聯網業務持續發展或許能夠成為業績的支撐,但需要等待進一步的數據。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