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再度沖擊“線上健身第一股” 2022上半年月均會員留存率跌破70%
2022年第一季度,Keep錄得收入4.1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一年同期的3.03億元增長37.6%,經營虧損1.82億元。
來源/柒財經? 作者/南木
近日,運動科技公司Keep向港交所遞交了更新后的招股書。今年2月,Keep首次遞表計劃赴港IPO,并在8月底申請狀態轉為“失效”。
此外,最新招股書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Keep錄得收入4.1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一年同期的3.03億元增長37.6%,經營虧損1.82億元。
自有品牌貢獻超五成收入
2021年,按照月活躍用戶及用戶完成的鍛煉次數計算,Keep是國內最大的線上健身平臺。
其中,Keep超五成收入來自于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如2022年第一季度,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產生收入2.13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51%。
進一步來講,前述51%的占比中,有33.1%為配套運動產品,剩余的是智能健身設備。另2.13億元收入中,通過非批發渠道產生的收入占比為77.8%,而2019年一度達到90.3%。
且歷年來,非批發渠道中,Keep自營商城在第三方平臺上產生的銷售收入要高于直接通過keep平臺上銷售,像于2022年第一季度分別為1.23億元、0.43億元。
而相比之下,Keep其他兩個收入來源——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在今年第一季度錄得收入分別為1.61億元、0.4億元,對應占總收入的38.6%、10.4%。
整體來看,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也稱“報告期”),Keep實現收入6.63億元、11.1億元、16.2億元、4.2億元。
上半年平均月活躍用戶超3760萬
于Keep而言,在盈利能力上,其在報告期內錄得經營虧損3.73億元、1.28億元、9.68億元及1.82億元,除所得稅前虧損7.35億元、22.4億元、29.1億元、2.52億元。
從成本上來看,以2022年第一季度為例,Keep營業成本達2.42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58%。這其中,有36.2%是keep在自有品牌產品上的支出。
此外,Keep在銷售及營銷上的開支1.47億元,同比下降40.7%,不過也占據同期總收入的35.2%。加之,在研發及行政方面,Keep共計投入了1.84億元,分食掉了43.9%的收入。
如此支出結構,Keep自然難以獲利。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一季度中,作為支柱業務,Keep十大主要運動產品中毛利率排在第一位的為“超寬超厚健身墊”,達到49.5%。
不過,由于產品的屬性,這種健身墊可替代性極強,其在收入上排在第九位。而產生最多收入的產品——Keep手環B3同期毛利率僅有11%,同樣智能手環市場競爭也極為激勵。
柒財經還注意到,2021年,Keep整體毛利率達41.8%,較上一年下降3.3個百分點。
對于此,Keep表示,一是因提供更多折扣以激勵用戶購買(包括于線上商城向訂購會員提供更多運動產品折扣),導致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罰分部的毛利率下降。
二是會員及線上付費內容分部的毛利率下降,原因在于其擴大內容供應。進一步來講,用戶是Keep生態系統的核心,需要靠內容來吸引。
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為止6個月,Keep平均月活躍用戶3767.8萬,平均月度訂閱會員366.5萬,平均月度運動產品客戶51.7萬,會員滲透率9.7%。
另從數據上來看,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Keep月均會員留存率分別為70.8%、73.3%、71.7%及69.4%。
此外,同期,Keep每名月活躍用戶的月均鍛煉次數分別為4.3次、5.0次、4.1次及5.0次,每名訂閱會員的月均鍛煉次數為13.5次、10.9次、7.2次及8.2次。
換言之,Keep無論以折扣促銷,還是加強內容供應,整體上對于用戶的影響效果并不明顯。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