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就一個晚上賺一億,如今誰還記得他?
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作 者丨華商韜略 來源 |??華商韜略
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人均存款上百萬,這個村子的農民,曾經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1928年11月,吳仁寶在江蘇江陰吳家基(今華西村)一戶農家出生。他的兒時記憶中,只有一個“窮”字。
他11歲給財主放牛;14歲家里斷糧,只好去摸魚捉蝦換大米;16歲想著販布賺一筆,沒想到一年賠光老本,只好回鄉當長工。解放后,吳仁寶窮人翻身入了黨,一門心思要摘掉窮帽子,讓村民富起來。
當年,華西是遠近聞名的窮村。草房破爛,垛墻歪倒,泥路曲拐,下雨就一片汪洋。全村就800畝土地,還被分割成1300多塊,高低錯落不成片。由于實在太窮,外村沒姑娘愿意嫁過來,所以有“有女不嫁華西去,寧愿扔在河浜里”的民謠。
吳仁寶卻憋著一股改天換地的勁。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剛過,吳仁寶當上村支書,上任就搞耕作革新,產糧大增,成了饑荒年月的大能人。
1965年他又發動村民搞了個15年“大規劃”,靠肩挑手扛,將河流改道、削峰填谷,平整了全村地貌。結果提前8年完成規劃,還成了全國農業先進典型。
華西村人為之振奮,精明的吳仁寶卻早早算清了一筆賬:全村就600多個勞力,把田“種出花”來也就混個溫飽。人口比糧食漲得快,土地就那么點。靠著種地刨食,肯定沒出路。
思來想去,吳仁寶認準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這個理。1969年,他偷偷辦起了小五金廠。
當時,全國上下都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吳仁寶干這事可有“掉頭”之險。為保密,吳仁寶在工廠周圍筑墻圍布,搞得像“地下工廠”。
工廠白天關門熄聲,有領導和外人來參觀檢查也不知情;人走后,村民又返回來加班加點……偷偷摸摸10年干下來,小五金廠大賺200多萬,悄無聲息成了“暴發戶”。
鄰村忙著背語錄、跳忠字舞,窮得揭不開鍋,華西村卻拼命搞生產、悶聲大發財,吳仁寶也偷著樂,難道跳忠字舞就能多打糧食?
1972年,全體村民搬進了新蓋大瓦房,家家有存款,外村姑娘排著隊要嫁進村,連小伙子都“倒插門”……所有人才恍然大悟——華西村發啦!
“文革”年代,出名暴富可是大麻煩。有人拿“用生產壓革命”的“帽子”來壓吳仁寶,他卻用毛主席“抓革命,促生產”的話給懟回去;有人死咬不放,說華西村是“假典型”,把吳仁寶告上中央。結果中央派人一看,反倒很欣賞吳仁寶,又把華西樹成一面紅旗。
這不是吳仁寶第一次遭排擠打擊。60年代,華西就被諷為“吹牛大隊”;文革時,吳仁寶被“造反派”掛黑板批斗,幸虧被群眾保護下來;70年代又成了“假典型”……人生沉浮中,吳仁寶想透了一件事:一定要實事求是。
1958年,全國猛刮“浮夸風”,吳仁寶在公社村干部“報產量、放衛星”的大會上,咬牙報出畝產3700斤,還被人說成“保守”。
多年后,吳仁寶反思這段往事,想清楚了畝產萬斤和3700斤都是假話,而對付“假大空”,不能“明頂”要“暗頂”:不管領導說什么,全部先答應,可不符合華西實際的,堅決不執行??恐恪靶问街髁x”,吳仁寶一次次抵御了“官僚主義”,保住了“實事求是”的底線。
搞來搞去,吳仁寶終于靠“地下工廠”起了家。一個小村官,老百姓全擁護,撤又撤不掉,抓住他小辮子的人也無可奈何。1973年,吳仁寶竟官運亨通當上了江陰縣委書記,最高官至省委委員,卻始終沒放棄華西大隊書記的職務。
吳仁寶當縣官也不一般,他把三分之二的干部轟下鄉,去基層同甘共苦。短短5年間,江陰工農業生產總值就翻一番。可干出業績得罪了人,1980年,身為縣委書記、省委委員的吳仁寶竟落選縣黨代會代表。他干脆又回到華西村,繼續當他的村官。
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吳仁寶的人生低谷,他卻毫無失落感。官越做越小的他又興奮起來,從此可以專心致志建設華西村了。
1978年,華西村盤點家底,固定資產100萬,銀行存款100萬,另有3年口糧。這在一包煙2毛錢的年代簡直富得流油。吳仁寶一回來,打算繼續蓋廠興業,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下來,全國農村要搞“包產到戶”,給吳仁寶又出了個大難題。
中央精神一下,全國農村土地承包如火如荼。吳仁寶卻不忙,帶人先在河北、河南考察一圈,最后決定不分地,還交代一句:“領會中央政策,悶聲發大財?!?/span>
這簡直是和中央精神“對著干”,吳仁寶卻有一番精打細算:華西人均半畝地,分了種地就得窮死;咱集體經濟最發達,正是集中用地辦工業的好機會。結果華西村沒分地,吳仁寶出門考察還有了意外收獲,他要建個做農藥噴霧器的藥械廠。
想法一出,馬上有人反對。當時有句話:“包產到人,農機關門。”農具、農機行業都不景氣,還上藥械廠?吳仁寶的看法則不同,以前農民種地,打藥治蟲都大隊承擔,有十幾個噴霧器夠用了。如今包產到戶,家家戶戶要買農具噴藥,市場無比巨大啊!
可大家仍然不理解,那為什么農具農機遇冷呢?吳仁寶在考察中發現,農民土地剛分到手,手頭錢還不多,大都靠暫借農具維持著。等過兩年農民富起來,加上原有農機具損耗更新,整個行業就要爆發啦!一席話說得眾人心服口服。
1983年1月,華西藥械廠誕生。由于市場時機抓得準,僅1984年就大賺200多萬。
賺來的錢積累起來擴大再生產,華西的塑紡廠、板網廠、織布廠接連拔地而起。1985年,吳仁寶帶著100多村民跑南京雨花臺宣誓,決心苦戰三年干成“億元村”,否則全部家產充公!
很快,吳仁寶碰到了一塊硬骨頭。
1985年夏天,吳仁寶密切觀察市場,感覺新一輪建設高潮在即,銅鋁材必火,想趕緊建成一家銅鋁材廠。但這種廠技術工藝復雜,吳仁寶本想去蘇南一家銅鋁材廠參觀考察談合作,沒想到吃了閉門羹,人家連車間門都不讓進。
吳仁寶氣憤不已,你不讓搞,我偏要搞得大獲成功不可。
很快,吳仁寶打聽到上海銅廠黨委副書記張金龍是江陰同鄉。這家廠技術先進、設備富余,吳仁寶便下定決心要攀“高親”。
當時,拉著上海銅廠搞聯營的好幾家,甚至包括張金龍的本村老家。吳仁寶趕緊定廠址、修廠房,真心誠意求合作。結果張金龍考察一圈發現,其他地方啥也沒有,華西村只等進設備開工了,最終將這筆大投資敲定。
廠子一建成,華西出產的銅鋁材板質量上乘,卻因為沒知名度,加上人們對鄉鎮企業產品不放心,市場意外地不買賬。吳仁寶看準難點,挨個攻克。
他先是拿到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的質量認證,給客戶吃下“定心丸”;接著,又帶銷售人員四處推銷,與客戶“約法三章”:保證交貨時間,質量不滿意包退,價格比同類產品低2%~3%。
好東西禁得起比,大客戶們發現華西銅鋁材板價格便宜量又足,數百噸的供貨合同接踵而至,很快闖出了名堂。
辦了這么多廠,吳仁寶深知市場競爭的殘酷性。但他堅信,市場不相信眼淚,但相信質量和誠意。
以前華西村民笨嘴拙舌搞推銷,人家一聽就覺得,要么是偽劣產品,要么是江湖騙子。在吳仁寶看來,農民要想贏市場,只有用質量開道、用誠信叩門,才能殺出條血路。
80年代初,跑推銷的村民意外說起東北只用麻袋、不用編織袋的習慣,引起了吳仁寶的興趣。東北是中國的大糧倉,袋裝需求極大,但東北老百姓卻認定編織袋沒麻袋結實。
找到原因后,吳仁寶要求工廠做出比麻袋更便宜、結實的編織袋,100斤的沙子裝進去,3樓扔下都不破。就這么個質量上的單點突破,一舉打開東北市場,把個小小的編織袋都做得供不應求。
整個80年代,吳仁寶創造了波瀾壯闊的“造廠時代”,華西由此成為產值超億的富裕村。華西經濟常年以20%的速度穩步遞增,這里面,吳仁寶又有訣竅。
多年來,吳仁寶始終堅持“少分配多積累”。村辦企業工人每月只能領一半工資,其他作為企業流動資金,年底才兌付;獎金則是工資三倍,作為股份投入企業,第二年按股分紅。
外人看來,這簡直是沒有財產支配權的表現,但華西村民都支持這種“股份制”。吳仁寶則認定,企業要發展,不能靠貸款,只能自我造血、自我積累,才能走上良性軌道。
然而“人無橫財不富”,吳仁寶精準研判趨勢的“神跡”,很快令華西村邁進“暴富時代”。
吳仁寶有個習慣,每天必看《新聞聯播》,看完后雷打不動地開村黨委會。1992年2月,當鄧小平南巡講話被連續報道后,吳仁寶預感到將有大事發生。
他反復揣摩,突然在3月1日凌晨2點恍然大悟,趕緊在凌晨3點召開緊急會議。村干部們還睡眼惺忪,吳仁寶卻喊出石破天驚的四個字:“借-錢-吃-足!”
原來吳仁寶分析,小平南巡講話后,市場經濟很快會掀起一輪發展大潮。經濟一起,原材料價格必漲。以前華西搞實業求“穩”,要求內外無債??蛇@波經濟大潮將起,吳仁寶決定拼命借錢,猛吃原材料,狠狠“賭”一把。
村干部們都被嚇醒了,這還是那個謹慎的“老書記”嗎?“瘋子”才干這事??!
當天開始,華西村狂借2400多萬,瘋買上萬噸鋼坯、上千噸鋁錠,把倉庫全堆滿。大多數人還不明所以,全國迅速掀起建設熱潮,一切不出吳仁寶所料,原材料很快狂漲數倍。
有人說,吳仁寶開個會,賺了一個億。華西經濟從此躍上新臺階,奔著十億村、百億村的目標一往無前。
對于投資,吳仁寶既果敢,又有一份警醒。
80年代中期,蘇南有過一輪“毛紡熱”。當地政府鼓勵華西建毛紡廠,甚至協調銀行解決了2500萬貸款。吳仁寶最初感覺靠譜,漸漸發覺不對,最終決定項目下馬。沒多久,遍地開花的毛紡廠紛紛虧損倒閉,華西躲過一劫。
多年后談及這些,吳仁寶的心得是:既要研究中央精神,又要研究自我實際,“又怕又要不怕,這樣才能成功”。
2003年,吳仁寶再次“小宇宙”爆發,提前告訴村黨委:宏觀調控快來了。他的依據是:中國已加入WTO,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經濟出現過熱苗頭,原材料價格高到離譜。吳仁寶列出“三車妙計”:現有企業開穩車,新投項目開快車,未上項目急剎車。
數月后,國家宏觀調控果真啟動,人們對吳仁寶在大趨勢上的預見力佩服得五體投地。大批企業前期盲目擴張,結果遭遇全面衰退。華西企業卻未雨綢繆,該撤的項目撤掉,該加足馬力的火力全開,結果華西村逆流而上,當年全村總產值突破百億。
吳仁寶知天下、明大勢。企業管理上,照樣是一把好手。
華西村產業多,鋼鐵、紡織、旅游是三大支柱。
90年代,吳仁寶瞅準機會,把建楊浦大橋拆遷后的上鋼五廠線材車間拉進了華西,揭開了華西鋼鐵時代的序幕。2002年,他又將華西鋼鐵、華西北鋼(與唐鋼合資)、華西高速線材廠建成投產,趕上了鋼鐵行業的“黃金年代”。
吳仁寶搞產業,首重質量。鋼鐵板塊中,“華西法蘭”是亞洲最大法蘭基地,出口日本的不銹鋼法蘭占到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華西扁鋼”,則是中國唯一通過CE認證(歐洲統一標準認證)進入歐洲的產品,出口量占到全英國總量的五分之一。鋼鐵業正是華西村百億級的“印鈔機”。
華西紡織業也風生水起,毛紡廠、棉紡廠、織布廠、服裝廠等全產業鏈貫通。其中,“華西村”西服曾被評為“十佳品牌”,“華西村”商標被認定為“國家馳名商標”。
1999年8月,“華西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農村第一股”。后來更發展到上百家企業、數百億產值,這么一大攤子怎么管?
吳仁寶給歸納了“八統一”(資金、人員、項目、原料、費用、設備、大修、食宿全統一)、“四要訣”(薄利多銷現鈔,厚利欠款不要,勤進多跑快銷,庫存積壓減少)。其中,“四要訣”尤其值得稱道。
搞企業沒有不產生“應收賬款”的,但吳仁寶定了死規矩:誰產生應收款就撤誰的職。
這個賬吳仁寶這么算,比如這批貨有30%的毛利率,但資金一年多才能收回,這樣毛利率大打折扣,銷售人員還要整天催款,厚利實際上是薄利或無利。因此,只要有欠款,利潤再高的生意,華西也不做。
吳仁寶做生意,講求“寧可人騙我,不可我騙人”和“三守三真”(守法、守約、守信,說真話、售真貨、定真價)。因為產品質量好,又講誠信,老客戶都是給華西企業先打款、再收貨,從不誤事。這成為華西敢于不賒欠的底氣。
不過,依然有人來挑戰“底線”。有家內蒙古客商曾要求華西派車送一批銅嵌條,答應貨到付款。結果貨到后,對方又說沒現金。一般生意人也就認了,大不了派人來催款。
但耿直的華西人堅持把貨拉回來,損失運費也在所不惜。這家客商最終認準了華西的脾氣,從此進貨帶現款,甚至還幫著介紹新客戶。
華西搞旅游則更神奇。早年由于是農業典型,來華西參觀考察的人就絡繹不絕,于是幾十年前開始收10塊錢門票(如今150元),還被炮轟“華西村人掉進了錢眼里”。
此后,華西村又推出“工業觀光游”、“三農基地游”,數百萬游客蜂擁而至,“躺著”年賺過億,人們不由得佩服吳仁寶的眼光精明又深邃。
到華西,人們看的自然是令人驚嘆的“天下第一村”:家家住別墅(最小450平,最大600平),戶戶有汽車,人均存款上百萬,根本就是“中國首富村”。
另外,村民吃飯不花錢,服裝有自產名牌,教育全免費,老人“被包養”。吳仁寶還規定,老人過100歲,子孫統統獎1萬,弄得村中敬老成風……這樣富足的好日子,惹得有人不惜10萬買戶口,只為成為華西村民。所有人羨慕嫉妒恨:華西村農民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華西村的建筑建得“土洋結合”。98米高的金塔,耗費3.5公斤黃金鍍成,是華西村的標志性建筑,頂上供著菩薩、壽星、天官、老子;仿頤和園長廊的“萬米長廊”,號稱世界之最,但修它的原因,卻是吳仁寶想讓村民出門下雨可以不打傘,長廊就連到了每一家。
而華西公園更像“世界之窗”,到處是“洋”景:美國“白宮”、英國“古堡”、巴黎“凱旋門”、德國“天文臺”……以前農民出國不敢想,吳仁寶卻要讓村民天天能“出國”。
但華西村最值得看的是“華西398號”,吳仁寶的家。
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村民都住上了豪華別墅,吳仁寶卻住在70年代舊樓里不走。屋里三樣東西:一是滿墻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外國友人的合影,二是14英寸老電視,三是一張舊木床。與村民生活相比,這里隔著好幾個時代。
吳仁寶這么做,源自他上世紀70年代給自己定下的“三不”規矩:一不拿最高工資,二不住最好房子,三不拿最高獎金。后來,華西鎮政府獎他5000萬,他也分文不要,全部捐給了集體。
總有人覺得吳仁寶是作秀,但他就這樣“作”了一輩子。40多年來,吳仁寶全家26口堅守在華西最貧困的時代,無一離開,他連讓子女農轉非進城的機會都沒給,這在城鄉差別極大的70年代難能可貴。
退一萬步講,吳仁寶真想發財,單干才是最佳選擇,成為億萬富豪毋庸置疑,但他顯然不想這么做。
吳仁寶曾發自肺腑地說:“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他確實用一生踐行了這點。
2003年7月,76歲的吳仁寶決定交班,并直接推薦四兒子吳協恩。吳仁寶極崇拜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四個兒子則分別叫協東、協德、協平、協恩。其中協東知識面廣,協德處理復雜事務能力強,但吳仁寶考慮到協恩最年輕,還是推薦吳協恩。
“老書記”一言九鼎,最后接班人投票,吳協恩以175票全票當選。但“接班事件”在社會上引發了對華西村治理模式的質疑,有人認為吳仁寶在搞“家天下”,已走上了大邱莊禹作敏的老路。
多年前,天津大邱莊的禹作敏紅極一時,號稱“華夏第一村”。吳仁寶見他帶保鏢、養狼狗,一副“莊主”做派,就預言禹作敏“出事就可能是大事”,后來果不其然。
反觀吳仁寶,從來一個人在村里跑,華西村人甚至排戲頌揚他“高尚立寰宇,人間此人少”,對他的愛戴不可同日而語。
吳仁寶能長盛不衰,自有一套辦法,那就是夸不倒、難不倒、嚇不倒:夸華西的越多,自己越要知道差距,要夸不倒;遇到困難,一靠艱苦奮斗,二靠聯系群眾,這樣什么問題也難不倒;而有人為了自己的名利,挑毛病、找麻煩、恐嚇你,面對這樣的人要挺得住,哪怕被冤枉也算社會監督。
華西31個正副書記,5個是吳仁寶子女;華西90.7%的可支配資金,掌握在吳仁寶4個兒子手上。即便如此,吳仁寶依然認為這不是家族制:華西村6任會計,吳家沒人當過;華西從1961年至今的賬,全部可以翻查;村黨委委員56人,吳家僅有8人。根本上,依然是集體領導。
在吳仁寶看來,吳家都是為了老百姓,從不牟私利,“如果都像我吳仁寶一家,這樣的家庭還是多點好”。而華西村百姓對這樣的安排并無不滿,他們甚至希望吳仁寶能活1000歲。
2013年3月18日,吳仁寶的傳奇人生落幕,享年85歲。敬獻花圈悼念的,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人,下至普通村民,皆給予吳仁寶極高評價?;ㄈΧ褲M長廊、萬人含淚送別的景象,更令人唏噓。
遺憾的是,華西村體檢中心擁有國內最先進CT,有村民曾查出早期癌癥并成功康復,而患肺癌辭世的吳仁寶忙于工作,一次都沒去過。
近年來,隨著華西村從傳統的鋼鐵、紡織、商貿產業,向金融、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它同樣迎來了轉型的陣痛……時不時就有華西集團高負債的新聞傳出,曾經傲立全國的“華西村時代”已經過去。
不過,盡管吳仁寶已經離去,但他的精神卻依然照耀著“天下第一村”,那就是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永不服輸、決不放棄。
吳仁寶曾說,“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比起資產上的數字,這才是真正寶貴的財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