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拄著拐杖拼成香港最有權勢的人
這位奇跡先生走了,也帶走了一個時代。
作 者丨華商韜略 作者 |? 畢亞軍
香港主權回歸之前,媒體和坊間一直有個說法:賽馬會主席、匯豐大班和港督,是香港最有權勢的3個人。因為他們分別掌控著香港的就業稅收、民間財富,以及政府公權。
鄭海泉雖然是在香港回歸之后才成為匯豐大班,但他能夠成為百年匯豐的首位華人主席,依然是創造了奇跡。8月28日,這位奇跡先生走了,也帶走了一個時代。
相比百年匯豐首位華人大班,鄭海泉更傳奇的是,他也是匯豐歷史上唯一一位拐杖大班,出生最窮苦的大班,直到去世之前,他都需要拐杖才能正常出行。
鄭海泉的出生有多苦呢?在他年少時,一家人住在不到10平,只夠放一張床的房子,父母睡上鋪,他們兄弟四人睡在下鋪,夏天悶得受不了,就常常睡在大街。
更苦的是,他在出生后6個月左右就得了小兒麻痹癥,擺水果攤謀生的父母蕩盡家產,也沒能治好他的病。
鄭海泉在2007年接受我的拜訪時回憶說,這樣的逆境也曾讓少時的他自卑,但最終成了他要比任何人都努力讀書的動力。
“父母不但要承擔我那條腿的壓力,還擔心我將來找不到工作,所以拼命送我讀書,而我也漸漸明白,家境不好,身體也不好,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努力念書。”
鄭海泉后來經常講一句話勉勵他人,“當神把門關起來,他一定有一個窗打開給你。”這也應證在他自己身上,他的頭腦一直好使,中學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
更難得的是,即便行動不便,鄭海泉也在學習之余,參與了不少社會活動,并且熱衷公益,而且,他學的也是社會科學。這給了他戲劇般的命運轉折。
首先是挫折,本科畢業后,本來是要希望繼續讀碩士的,但看了不少內地書本的他,卻因為面試時講了“為人民服務”,而被認為是“左派”,所以落選了。
然后是因禍得福。
落選之后,鄭海泉到香港福利機構盲人輔導會做義工,碰到一位從新西蘭到香港的同齡人,他不懂中文還失明,鄭母知道后,讓鄭海泉將他接回了自己家生活。
雖然鄭家的居住條件稍微好了一點,但也只有30來平的面積,而他們竟讓這個新西蘭朋友免費吃喝居住了半年時間。當這位朋友離開時,他給了鄭海泉一個巨大福報。
“他問我,你將來打算怎么樣?”
鄭海泉說自己是念社會科學的,除了繼續做點義工,找點機會,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然后,這位朋友給了鄭海泉一個改變命運的建議:“他說為什么你不來新西蘭呢?你可以住到我家里,那邊念大學差不多是免費的,你安頓下來后,還可以找工作,邊工邊讀。“
鄭海泉介紹說,考慮到當時新西蘭也是英聯邦國家,英聯邦國家獲得的學位香港也是承認的,再加上這位朋友給他解決了后顧之憂,也給了他勇氣,所以他打定主意,去了新西蘭。
雖然有朋友關照,鄭海泉在新西蘭還是吃夠了苦頭。
從香港到新西蘭時,他口袋里只有60美元,交完學費后,已幾乎口袋空空。于是,到新西蘭的第三天,他開始找工作,找了一圈,最后只有一個去餐館洗碗的機會。
“每天要做6個小時,每小時一塊五毛錢,6個小時里還得一直站著。”
腿有殘疾的鄭海泉,干了這份工作將近半年。但他自己一直不覺得這有多苦,相反還從中感受到很多溫暖,比如,當他晚上下班后,公車司機常常會把他送到家門口后再回去。
1978年,鄭海泉順利地從新西蘭的奧克蘭大學經濟系畢業,并拿到了碩士學位。
之后,他回到香港,加入了匯豐。
意外地遇見了新西蘭朋友,然后又意外地到新西蘭留學,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做義工才發生的。這讓鄭海泉在后來始終有一個信念:善待每一個人,珍惜每一個時刻。
“人生就是好多個巧合,一件事情就能把你的人生改變了。如果我不認識那個新西蘭朋友,我以后幾十年的生活可能完全不同。”
鄭海泉說,這讓他感到——“我每見一個人都對我很重要,每一件事也很重要,哪怕一個偶然,將來也許會對我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做人的一種看法吧。”
鄭海泉一進匯豐就到了銀行總部財務部,從事國家風險分析的工作。
這個工作在一些人看來比較空,一個小職員天天關心國家風險,這是把心操得太大了。但鄭海泉不因自己位置低就覺得這些事情虛無,所以干得的很認真,廢寢忘食的從中學習。
這種認真,不但讓他快速拓展了眼界和格局,也同時快速提升了專業能力。不久,鄭海泉就被轉到策略部工作,繼續操大心,負責參與匯豐發展的策略制定與落實。
到1986年,進入匯豐的第八個年頭,鄭海泉已經是匯豐銀行的首席經濟研究員,并且一到新崗位,就做了一件大事:成功預測了1987年的股災。
鄭海泉和同事們分析后認為,香港樓市和股市都已存在較大泡沫,并且撰寫了報告《信貸迅速膨脹——值得關注》,發表在當年10月16日的《匯豐經濟月報》。
報告發表的第三天,1987年10月19日,恒生指數狂泄11.3%,并在第二周周一(10月26日)再次單日大跌33%,而提前看到報告的匯豐高層則安排旗下券商沽空賺了一大筆。
這也讓匯豐高層對鄭海泉更加注意。
“對我的地位有點提升,高層就覺得鄭海泉這個人不錯啊,有點想法,是可以用的,所以一直有機會就交給我,你干這個,你干那個,就這樣子,這就是我的機遇。”鄭海泉說。
1989年,港英政府成立了一個叫做“中央政策組”的機構,從私人組織中尋找優秀人才做政策研究,更開放和多元地去研究香港的發展,包括研討香港的政策問題。
有過國家政策研究經歷,同時還是首席經濟研究員的鄭海泉被安排到這個組,從而也進入港英政府工作,一直到1991年。
“一個政策的實施,不能僅僅考慮這個政策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好的,還要考慮它一旦實施,是不是能夠得到社會的接受,社會如果不能接受,你就不能推出來”。
鄭海泉說,這對他后來做管理起到了很大幫助。
從“中央政策組”回到匯豐后,鄭海泉又得到一份和過去不同的工作,做匯豐的財務總監。坐上這個位置之后,鄭海泉開始在匯豐不斷創紀錄。
匯豐誕生于中國香港,是香港的發鈔銀行,發跡于上海乃至中國,此后也一直與中國關系緊密,但在長達百年的歷史上,卻鮮少有華人進入其管理高層。
1995年,歷史被改變了,鄭海泉出任了匯豐集團總經理、執行董事,成為第一位在匯豐集團任此高職的華人。
1998年,鄭海泉出任恒生銀行的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恒生銀行原本是香港一家非常成功的華資銀行,后來因為財務危機被匯豐并購成為其主要成員。鄭海泉原以為這只是短暫的工作安排,但卻因為趕上金融危機,一干就是7年多。
這7年,也讓鄭海泉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銀行家,并且成功改造了恒生銀行。
當時,恒生的主要收入還來自于傳統的貸款利息,鄭海泉認為這是不可靠的。“只有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抗風險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而且發展空間也有限。”
鄭海泉上任后,則果斷將業務轉向財富管理、貿易融資、企業貸款等方向上,并且加強了服務中小型企業和內地業務的戰略,而且,每個業務他都身先士卒,沖在最前線。
雖然腿有殘疾,鄭海泉卻不喜歡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工作日,他每天都在奔跑中度過,跑來跑去見同事、見客戶、見學者、官員。“我們是服務行業,始終是服務員。”
最終,在鄭海泉任職的7年里,恒生銀行總報酬率是同期恒生指數成分股的近3倍。而且,恒生銀行還成為了首批在內地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之一。
2005年,鄭海泉再創紀錄,成為匯豐銀行亞太主席,也是匯豐的首位華人大班,管理匯豐中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
2008年,鄭海泉還更進一步,成為匯豐銀行母公司匯控集團的執行董事。
這期間,鑒于匯豐在香港的特殊地位,以及鄭海泉在匯豐的地位,《南華早報》還曾將他與李嘉誠并稱為——“香港金融界最富權勢者。”
鄭海泉深信,一個企業的成功應來源于整個團隊的合作。
他總是在自己努力工作的同時,努力帶領大家一起拼搏向上。成為匯豐亞太主席后,除了重大業務策略,他最努力投入的工作就是讓大家一起努力,這是他成功的重要法寶。
這也是他當年在“中央政策組”工作時學到的經驗。
他說:“推行計劃時一定要把隊伍帶上,讓他們充分理解、接受后再去做。這是我學到的最好經驗,就是你不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想清楚就好了,一定要你的隊伍支持你。”
嚴謹、廉潔、自律是鄭海泉對自己及所有員工的最大要求。
在恒生期間,曾有一個高層管理者將自己買的鮑魚放進公司冰箱,鄭海泉覺得這會助長員工公器私用的習慣,于是一聲令下,將所有的物品全部拿走。
他的較真態度,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他在寄送信件的時候,都是嚴格地將公司信件和私人信件分開,并特意叮囑秘書,私人的信件一定要自己支付費用。
他說,做管理最重要的兩點:一是管好自己,以身作則,不能自己做一套,卻讓別人做一套;二是保持一致性,實行一項政策時,只有做到從一而終,才能取得下屬的信任。
鄭海泉也是推崇人性化的管理者。
上任匯豐主席的第二年,他就將匯豐香港員工的工作日由5天半減到5天,讓大家“有一個比較平衡的生活,不要老是工作。”
去分行視察,他會跟每位員工一一握手,無論對方是主管或普通員工,有時趕上員工剛好外出,他還會專門回來再見一次,到海外國家考察,經常一一接見上千名職員。
對來訪的客人,鄭海泉也是這樣。
在匯豐掛著歷屆主席像的氣派的大堂中,經常會看到行走不便的鄭海泉,拄著手杖迎來送往,站在大門前等客戶到來,從辦公室送客戶下樓、上車。
鄭海泉任職匯豐亞太主席,也對匯豐在中國的發展產生更積極作用。
2007年4月2日,匯豐在中國內地正式注冊了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成為本地法人銀行。當年12月,匯豐還開設了中國首家外資村鎮銀行——湖北隨州曾都匯豐村鎮銀行。
在本地法人銀行的新身份下,匯豐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實現了快速發展。
在鄭海泉上任亞太主席的2005年,匯豐銀行更再度購入中國平安9.91%的股權,總計持有中國平安總股本的19.9%,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除了業務發展,鄭海泉任內,還推動匯豐在中國做了一件事:捐贈1.5億元人民幣,支持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商學院,北京大學深圳商學院因此更名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這項捐贈也在當時創造了多個紀錄:國內單項教育捐款額最大,匯豐基金單項捐款額最多,匯豐第一次準許另外一個機構使用其名稱。
2009年9月25日,61歲的鄭海泉卸任了匯豐亞太區主席職務,但仍擔任執行董事、匯豐中國董事長兼匯豐臺灣區主席,并最終于2011年徹底從匯豐退休。
鄭海泉去世后,香港特首李家超、長江實業主席李澤鉅等政商領袖均對外表示了哀悼。香港媒體也評價他,活出了窮小子發奮向上且出人頭地的勵志傳奇。
得知鄭海泉去世的消息,我首先想到的也是他的勵志故事,尤其是他如何克服苦難。
他曾說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就會看各種名人傳記,看長征、革命史。而且,他在大學時就看了很多這樣的書。“我也知道這些不會百分之百真實,但每個人的確都有苦的一面啊。”
剛參加工作時,鄭海泉曾和一位香港著名企業家聊天。言談中,他也是講起工作的辛苦,錢不多,還要養家庭,難啊。“后來他說,你有什么苦啊?你不知道我們當年(日本侵華時),頭上有飛機,腳下有地雷,路上有刺刀,那是怎么辛苦的。”
鄭海泉說,這句話他聽過之后再沒忘記,每到關鍵時刻就會鼓舞他。
如今回頭看,2005到2009,鄭海泉任職匯豐亞太主席的那幾年,見證了2008北京奧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那幾年,也堪稱匯豐最近幾十年來在中國的最好時代。
在這之前,中國對外資銀行的開放有限;在這之后,越來越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匯豐曾經的獨特優勢也漸漸不在了;華為事件后,匯豐在中國大眾中的形象更是跌入冰點。
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因素本身就是鄭海泉成為匯豐首位華人大班的原因:他是在時代大變化中,因緣際會,被選中,進而有了——
一個人的命運,要看個人奮斗,更要看歷史進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