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瘋搶的布洛芬,背后的巨頭卻跌停了
在大眾眼里,這只新冠牛股可謂前途無量,怎會經歷如此巨變?
來源/易簡財經
12月21日,#布洛芬巨頭逼近跌停#以2.2億的閱讀量登頂熱搜。
來源:微博
此前12個交易日內,布洛芬主要廠商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歷7次漲停,區間漲幅達94.01%,沒想到卻突遭資本市場“冷遇”——
昨日,新華制藥觸及跌停板,截至收盤,報41.44元/股,跌幅達9.91%。
有人不解,疫情政策開放后,遍地都是正在發燒的“小陽人”,布洛芬變得一片難求。在大眾眼里,這只新冠牛股可謂前途無量,怎會經歷如此巨變?
短暫的高光
“買不到布洛芬。”這是疫情政策開放以來,所有人的真實感受。
登上社交軟件,到處都是求藥信息:有人的孩子發燒一整晚,無奈在小區群里為孩子求藥,有的人翻出了家里早已過期的布洛芬,有的人藥在路上卻被別人偷了.....
來源:微博
中國可是布洛芬第一大生產國,生產了全球50%以上的布洛芬原料藥和40%以上的對乙原料藥。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政策反轉過快,感染概率迅速上升,但過去三年防疫,動輒限制感冒發燒等四類藥品銷售,藥店渠道庫存極低,經不起這種大規模購買。
而據中康CMH數據顯示,2019年,布洛芬在零售市場和醫院的銷售量為1.7億盒左右。2021年,這個數據則下滑為1.4億盒。銷售的下滑,導致廠家對其生產意興闌珊,現在只能開足馬力,提升產能。
不過,據業內人士分析,就算廠家產能足夠,恐怕也解決不了現在布洛芬的缺貨問題。
上述人士分析,布洛芬的需求爆發過于突然,在醫藥這個全國性市場,生產及庫存資源錯配,疊加冬天運力受限,藥品跨區跨省調撥難上加難,呈現出到處缺貨的亂象。
“其實新華制藥一家的產能就能滿足全國人民的需求,但是資源的生產,到配送,到銷售端,都需要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布洛芬的價值被一炒再炒,新華制藥的價值也隨之上漲。
從12月5日到20日15個交易日,其股價從最低21.80元漲至最高48.85元,漲幅超100%,市值一路突破到百億元。要知道,在此前的20年,它的市值都始終在50億元左右徘徊。
不過,高光來得塊,去得也快。隨著布洛芬生產線的全速運轉,限購政策的出臺,新華制藥在資本市場遭遇降溫。
新華制藥往事
新華制藥成立于1943年,是我國第一家化學合成制藥企業,也是目前全球重要的解熱鎮痛藥生產和出口基地。
最開始它只是一個18人制藥小組,為解決抗戰時期,軍需藥品供應緊張而成立。隨后其生產從解決軍需逐漸向民用過渡,對國內醫藥事業貢獻良多。
比如1950年7月,研制出黑熱病特效藥,1953年,發明新中國第一臺搪玻璃反應罐。
1996年、1997年,新華制藥在全國醫藥行業中率先發行H股、A股股票,成為國內首家境內外同時上市的醫藥企業,自此走上資本運營道路。
根據招股書,新華制藥開始生產布洛芬是在1980年。到2021年,其布洛芬產能為8000噸/年,是行業老二亨迪藥業的2倍,市場份額近40%。
這樣的行業龍頭,上市20多年來的經營業績卻并不突出,只能說是平穩。
營業收入方面,1997年-202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從9.16億元增長為65.6億元;凈利潤從0.84億元增至3.62億元,增速則逐年放緩。這20年,公司的凈利率不及6%。在醫藥行業,這樣的凈利率明顯偏低。
來源:企業預警通
但在布洛芬供不應求的當下,新華制藥到底還是走到了聚光燈前,獲得了資本市場狂熱的追捧。
套現動作頻頻
這樣的追捧讓新華制藥的股東與高管坐不住了,他們在股價處于高位之時,套現動作頻頻。
2022年7月27日至29日三天,新華制藥董事長張代銘、董事徐列、副總經理王小龍、杜德清、魏長生、徐文輝,董事、副總經理賀同慶及董秘曹長求等人,以22元/股左右的均價,合計套現約670.70萬元。
接著是今年11月10日至14日,新華制藥控股股東華魯控股集團的一致行動人華魯投資,在沒有提前披露減持計劃的情況下,減持414.32萬股股份,套現0.99億元。期間,新華制藥的股價也維持在22元/股的上方。
因為違規減持,深交所還向華魯投資發出了監管函。
來源:深交所官網
截至今年9月末,華魯投資持有新華制藥共計4123.52萬股,占比6.16%,其中,流通股414.32萬股。這也就意味著,華魯投資將持有新華制藥的流通股進行了清倉減持。
結語
中國本就是布洛芬第一大生產國,布洛芬的短缺只是暫時的,并且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其產能還將不斷提升,“一片難求”終成歷史。
新華制藥此輪暴漲,摻雜的水分太多,準確說來,更像是資本市場的“一時沖動”。當疫情過去,市場“冷靜”,新華制藥能否走得更遠更好,經營業績才是根本。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