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2023將是新能源“收獲大年”?
作為2022年A股市場的絕對主線,新能源板塊經歷跌宕起伏。當周期炒作退燒,產業鏈利潤洗牌,新的一年,千億擴產預期何去何從。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新能源還漲的動嗎?
自去年三季度末,狂飆的硅料終于見到價格拐點,以及全球逆變器儲能市場的需求超預期,調整了近一個季度的新能源板塊終于出現反彈回暖。
回望過去一年,密集出臺的政策利好,伴隨千億擴產預期,鑄成市場信仰根基。供需周期短期錯配,引發上游哄搶擠兌,則為市場情緒再添了一把火。
而隨著大批擴產計劃落地,加劇產能內卷,企業業績走出分化,行業也將進入發展新階段。與此同時,一級資本的退出需求也愈加強烈,上市融資的窗口期所剩無幾。
無論是從產能還是從資本角度來看,2023年都將是新能源的一個“收獲之年”。
?周期退燒,利潤轉向下游
承上啟下的變化是,供需平衡如鐘擺,正加速將議價權交還給下游。
在兩年的硅上行周期中,天價硅料將硅片捧成“明星”——非硅材料的成本權重由55%下降到10%左右,硅片也隨之成為光伏組件中最賺錢的環節。隆基綠能兩年硅片業務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TCL中環也在20%以上。
為保障生產,硅片企業紛紛向上簽訂千億硅料長單,“鎖硅”風潮四起。
截止去年10月,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三家硅料巨頭年內披露的長單規模高達306.19萬噸,涉及金額約7828.14億元,時間跨度普遍在4年以上,最長達到6年。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的硅料預訂量已達到74.30萬噸,與硅業分會預測的2022年中國硅料產量81.0萬噸相比,相當于已鎖定了全年92%的硅料產出。
另一條主線則是,新能源汽車中下游廠商紛紛向上“搶鋰”。?
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迅猛增長,導致鋰消費量在過去兩年翻了一番,鋰價隨之大幅上漲。2022年鋰現貨交易價值一路飆升至了約350億美元,而在2020年時這一規模僅為30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比亞迪牽手江西宜春,廣汽埃安與贛鋒鋰業簽署戰略合作,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特斯拉等電池企業也相繼下場,在全球范圍內收購鋰礦。
鎖硅搶鋰炒作兩年后,在去年底雙雙出現了價格松動。
隨著硅料“雪崩”, 相關企業遭恐慌性拋售。截止2022年12月23日的15個交易日,A股光伏板塊累計回調近11%。關于鋰價是否見到拐點,則有更多博弈。
鋰的需求取決于新能源車銷量。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2023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市,銷量增長會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但也需要考慮到,12月初疫情期接1月春節,經銷商庫存較高,才出現批發零售環比偏低的現象。
不過市場共識是,產業鏈定價權將從上游轉向下游——組件、電池、電站等。上游材料終將回歸工業品薄利本質,價格戰苗頭已現,前期擴產激進的企業將面臨更大挑戰。
儲能與逆變器的“曙光”
新預期在儲能,增量在海外。
節前最后幾天,新能源板塊相繼披露業績預告,亮點均來自儲能與逆變器板塊。五家光伏逆變器上市企業中,陽光電源、德業股份、錦浪科技去年凈利潤均超10億元。固德威、昱能科技也實現出貨量與利潤高增長,后者歸母凈利同比增長230%至269%。
得益于海外市場需求高增長,中國逆變器企業出貨量顯著抬升。據IHS數據,2021年,華為、陽光電源兩家在全球擁有合計約41.8%的市場份額,而古瑞瓦特、錦浪科技、固德威和上能電氣均進入前十行列,市占率合計約61.5%。
政策層面,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目前,至少有24個省(區、市)發布了新能源配儲政策,將配建儲能作為新能源并網或核準的前置條件。其中,多個省份提出,新型儲能配置比例一般為10%及以上,有的地區達到20%甚至更高。
事實上,作為保障新能源穩定輸出的“基礎設施”,儲能仍是一個十分新的領域,技術尚待探索,相關標的也體量較小。
據不完全統計,有超30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其中2/3即瞄準鈉離子電池、釩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以新設子公司或直接收購現有公司的方式,更快獲取入場券。
據媒體統計,2022年儲能行業有上百家相關公司成立,注冊金額高達423億元,其中有43家儲能技術服務新公司、54家電池新公司和7家抽水蓄能等。另外,截止去年11月,A股儲能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共計294家,涉鈉離子電池的高達44家。
跨界者不乏教育、互聯網、家電、食品等各行業龍頭公司。例如,2022年5月,美的集團宣布通過“定增+委托表決權”的方式,拿下科陸電子的控制權。后者是國內領先的能源領域綜合服務商,也是國內較早進入儲能系統集成領域的企業之一。
市場預測認為,未來還有一大批工商業光伏及戶用電站廠商、組件供應商及逆變器廠家等將加速資本化。不過主要產業機會或將留給正泰、中來、天合等分布式電站企業。
最佳融資窗口
從經營層面,2023年挑戰與機遇并存,融資需求愈強。
例如,隨著隆基中環調價落地,價格戰初現苗頭,其余硅片企業很快感受到了壓力。當硅料價格快速下跌,頭部廠商能靠豐厚資本與更強融資能力抗住短期盈利,而對于一些成本較高的二三線廠商,則需要承受更大的虧損風險,行業洗牌將加速。
另外,在去年的投融資熱潮中,孕育出20家獨角獸企業,其中包括9家企業動力電池產業鏈研發企業,4家新能源汽車研發公司,以及3家儲能領域的公司,背后投資機構的推出需求強烈。
據2022年不完全統計,國內一級市場新能源行業共計發生285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達到1077.73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金額達到3.78億元,高于2021年的3.6億元,以及2020年的1.3億元。
從市場環境來看,光伏企業IPO熱潮仍存余溫。
據統計,2020年以來,共有62家光伏企業發起IPO申請。其中,40家企業已成功上市,3家企業中/終止上市,19家企業沖刺IPO進行時。僅2022年提起IPO申請的企業有24家,加上還在上市進程中的3家企業, 27家光伏企業累計募資超1200億元。
年內8家IPO光伏企業中,有3家前十大股東中機構席位占比過半,分別是海泰新能、快可電子和晶科能源,機構合計持股比例分別約13.47%、15.62%、和19.24%,涉及機構包括廣發基金、中信建投、大成基金、國調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等。
與此同時,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想趁著市場還不“擁擠”,抓緊啟動融資工具。例如,天合光能、隆基綠能等光伏組件巨頭,均向銀行申請了千億授信額度。
2022年,有9家上市光伏企業實施了定增,合計募資約314.84億元。其中最受關注的大全能源110億元定增,參與者包括華建國際、泰康資產、信達資本、富森美、華夏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南京州博方維、瑞銀集團、深創投、財通基金、人壽資產,諾德基金、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太保資產、國泰君安、南方基金、東方阿爾法、瑞華控股等。
展望后市,分析觀點指出,鋰電池產業鏈成熟,市場集中度高,頭部標的多數已上市,可投資空間較小。而鈉離子等儲能技術在安全性、經濟性以及產品參數上有不同程度提升,相關標的仍有很多等待上市,可以重點關注。
責任編輯 | 黃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