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超額儲蓄”下,“報復性消費”為何難來?
在經濟復蘇的預期下,這部分巨額的“超額儲蓄”,也開始被各大機構頻繁提及。
作者/東方? 來源/靈獸
春節消費反彈
春節假期,旅游、酒店、飯店、出行人數等數據大幅增長。
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倍,已恢復至2019年春節假期的80.7%;旅游飯店、經濟型連鎖酒店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73.4%和79.9%。
這是否表明,放開疫情管控后,報復性消費真正來臨?是否與“超額儲蓄”緊密相關?
恐怕未必。也有可能與春節假期被壓制的消費能力釋放有關。
從交通運輸部的數據來看,1月7日到1月25日,平均每天有3680萬人次的乘客出行。這一數據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50.8%,但仍比2019年大流行前的水平低47.0%。
對比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許多人涌向景點、觀看煙花表演、擠進餐館和酒店,被壓抑的需求開始釋放。
一位海南航空的相關人士對《靈獸》表示,在管控放開后,終于又有了從前忙的狀態。
《靈獸》了解到,隨著中國邊境重新開放,出境旅行團即將恢復,出境機票預訂量也大幅增加。根據攜程數據顯示,在2023年1月22日至25日,中國內地游客在平臺上的出境游機票預訂量翻了兩番,出境游酒店預訂量翻了一番。
文化和旅游部方面表示,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的88.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的73.1%。
消費帶動經濟復蘇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中國家庭的“超額儲蓄”。
行業觀點認為,疫情期間家庭儲蓄持續累積,隨著人們對可自由支配物品的信心改善,他們可能會開始消費這些儲蓄。
當然,也不乏觀點認為,去年額外儲蓄釋放,對今年消費拉動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很難起決定性影響。
例如,房地產行業下行也打壓了其他相關行業消費,如家電、裝修和家具的支出。由于房地產供需兩端面臨多重困難,2023年房市企業穩回升進程不會太快,購房支出減少所帶來的高額儲蓄可能難以快速釋放、且只能通過地產相關品類間接用于消費;其次,理財等金融資產贖回帶來的儲蓄,本就可能用于消費,后續即便釋放也將流向資本市場。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最近預測,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更加靠前,“主要由儲蓄過剩、家庭資產負債表改善的消費支撐以及就業市場和收入預期的復蘇。”
那么,“超額儲蓄”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熱議中的“超額儲蓄”
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11月住戶存款增加2.25萬億元,1-11月新增居民存款累計14.95萬億元,已創歷史新高;2022年全國家庭人民幣存款增長17.8萬億元人民幣(合2.6萬億美元),與2021年的9.9萬億元人民幣相比大幅增加。
這就是各界熱議的居民“超額儲蓄”問題。據《靈獸》了解,對“超額儲蓄”的形成,業內有以下幾種解釋:
一是,在“新十條”推動防疫政策重大優化調整前,由于各種層層加碼、一刀切現象,“大量線下消費場景缺失,居民出行和消費受限”,所以這些錢就變成了儲蓄;
二是,在疫情的沖擊下,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上升制約了消費增長,加之房地產市場低迷,居民資產縮水,財富效應影響下,消費降低。
三是,居民風險偏好下降,持有的其他資產向儲蓄存款回流,形成了超額儲蓄。例如,在實行凈值法之后,理財產品如果凈值下跌,會導致贖回,然后又會誘發凈值進一步下跌,導致更大規模贖回,形成一個正反饋,贖回的理財產品基本就會變成存款。
有數據顯示,基金規模增速在2022 年出現下降。其中,公募基金已回落至趨勢水平;私募基金較趨勢累計少增約3.2 萬億元,約0.6 萬億元流向居民超額儲蓄。
四是,防疫經濟崛起,對某些人來說是機會,瘟疫并不妨礙他們找到發財門路,由此導致他們的財富與儲蓄增加。這一現象也可以說是世界性的。
五是,在經濟下行之下,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不順利疊加投資意愿下降,雇主會傾向于把錢存起來做觀望。進而,導致雇員預期收入下降,而雇員也會傾向于增加防御性儲蓄,以應付未來個人及家庭支出。
當下,在經濟復蘇的預期下,這部分巨額的“超額儲蓄”,也開始被各大機構頻繁提及。
如何讓民營企業真正成為“自己人”??
前段時間,某專家表示,中國去年居民儲蓄達到15萬億,假如居民能拿出三分之一的份額來買房,中國的地產行業就有救了,也能撐起國民經濟支柱。此言論一出,一度引發爭議。
老百姓為什么不再熱衷于買房甚至謹慎買房的原因,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不外乎投資屬性淡化、不安全感、收入不確定以及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等等。
民營經濟看好未來,敢于投資下注,才會增加對就業崗位的需求,從而提升工資率與雇員對未來收入的良好預期。有了這一點,消費才會根本性回暖,房市才會筑底回彈。
于民營企業而言,重點是如何修復其信心、社會層面創造好的社會環境。
所以,與其對居民“超額儲蓄”動心思,不如從根本入手——修復民營經濟出發,破除障礙、提振信心,以此讓整個系統更好地運轉。這樣,消費與儲蓄自會達到合理與平衡。
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李義平表示,社會層面要創造好的環境,提供更多的“陽光雨露”,才能讓民營企業茁壯成長。
他認為,以下幾個方需要做好落實:
一是,不打折扣地落實政府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
要從減輕企業負擔著眼,最大幅度地減輕企業的各種負擔。企業融資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要認識到商業銀行也是企業,它們也得盈利。貸款給民營中小企業,因為風險大,自然利息率高,于是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讓民營企業怎樣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真正成為“自己人”。
例如,有關部門應當研究和督導優惠政策真正落實。金融業要有專項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要有專門為民營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要有細則,包括貸款失敗如何承擔責任。要實行金融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是,加強引導,打通復工復產的堵點、斷點。
在復工復產中存在著諸多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例如,一方面存在著大量的需要出去打工的農民工出不去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招不到工人的問題,這就需要從中協調加以解決。
又如,隨著市場的深入,分工越來越細,產業鏈上的環節越來越多。如果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出了問題,或者說堵塞了,其上下游環節就很難復工復產。在當前,解決這樣的堵點必須政府干預,創造條件,疏通堵點,連通斷點,企業可以考慮儲備供給鏈。
三是,擴大內需。
國內市場的開拓,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還可以有意識地培育在國際市場上被堵塞了的產業鏈。
然而由于經濟受到沖擊,失業增加,人民群眾收入減少,內需也受到了影響。目前啟動內需,可以從投資、消費兩個方面著手。
投資就是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升消費可以采用發消費券的形式,讓人民群眾選擇生產什么,不消費什么。擴大內需目前要搞好就業。就業了有了收入才有錢消費。大家都消費,大家都有收入;大家都不消費,大家都沒有收入。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
四是,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重點是,良好的營商環境就像肥田沃土一樣有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優化營商環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有聚集效應,生產成本低,有良好的政府服務和有商業文明的群眾,交易成本低,對各種企業一視同仁,可以公平地使用社會資源;第二,產權和其他各種權利得到切實保護,有長遠之念,無后顧之憂;第三,社會文化推崇企業家;第四,有激勵創新的文化,包容失敗;第五,基礎設施健全。良好的營商環境誕生了千千萬萬的企業家,千千萬萬的企業家又在無意中改善和提升營商環境。
當然,除了為民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來說,就目前來看,各界人士預計出口有可能受累于海外經濟衰退、需求放緩,投資仍待觀察,而春節期間的消費反彈映射著消費可能是更為確定的因素。
只有增強消費者信心,他們才能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費。(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