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旅文要“辜負”郭廣昌了
圍棋高手郭廣昌的棋局上,復星旅文是個“假眼”?
來源/熔財經? 作者/星河
2022年,在復星深陷債務壓頂和變賣資產漩渦的而立之年,“消失”已久的郭廣昌,在質疑與非議聲中回國穩定軍心,強調復星將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期。
郭廣昌將這個機遇,壓在了“家庭消費產業”上,并信心滿滿地表示,“相信復星所從事的家庭消費產業,將逐步迎來需求的提升,相信我們線下的商業和文旅板塊將首先迎來快速的反彈。”
整個2022年,復星的債務問題都是資本市場的熱點。市場曾一度傳言,復星的總體債務達到了6500億元。
即便郭廣昌辟謠,歸屬到復星集團層面的債務約1000億元,“財務非常健康”,也難以掩蓋,復星一整年都在靠上半年主要出售非核心資產,下半年出售、減持核心資產來回血。
資金承壓下,郭廣昌錨定“全球家庭消費需求”的目標,看似是通過收縮使得集團有了主要聚焦的業務。但實際上,靠“買買買”拼起了巨幅資產圖景的復星,可能握不住家庭消費復蘇帶來的發展機遇。
尤其是被郭廣昌“寄予厚望”快速迎來反彈的復星旅文,可能會讓郭廣昌的期待落空了。
復星文旅“發育不良”
據統計,2022年以來,復星國際頻頻減持股份和出售上市公司資產,其中包括復星醫藥、復星旅文、南鋼股份、豫園股份、海南礦業、青島啤酒等等。
其中,復星國際在2022年9月以8.57港元/股的價格轉讓2800萬股復星旅文股份,套現2.4億港元。
作為最能迎接經濟復蘇的復星旅文,被復星國際減持,根本原因在于,債務危機之下,一路靠“買買買”起家的郭廣昌,已經到了不得不“賣賣賣”的地步讓復星“瘦身回血”,并聚焦到“全球家庭消費產業”上。
1992年,本來想出國留學的郭廣昌,嗅到了改革開放這縷春風下的蓬勃生機,靠著借來的3.8萬元,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咨詢公司,挖到第一桶金。
之后,靠著原始資本郭廣昌開啟了復星的“買買買”之路,不斷開疆拓土。巔峰時期的郭廣昌,間接控股100多家復星系公司,涉及海內外金融、醫藥、地產、保險、消費等領域,產業版圖由中國擴張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復星國際以內地最大民營綜合企業的頭銜赴港上市。曾經的3.8萬元撐起了當時年營收300多億的復星,而郭廣昌的身價直抵內地第三大富豪的交椅。
至今,郭廣昌用30多年的時間,已經將復星打造成為了中國最成功的全球化企業之一,2022年中報顯示,擁有“健康、快樂、富足、智造”四大營收板塊的復星,有近一半營收來自海外。
雖然郭廣昌的收購行為曾被描述為“瘋狂購物”,但郭廣昌堅定地表示,復星的每個收購都歷時一兩年之久,完全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
這樣的“深思熟慮”,卻讓復星嚴重依賴短期債務為長期投資提供資金。當經濟環境下行時,高負債、高杠桿的復星資金壓力、經營壓力就會陡增。
2012年-2022年上半年,復星的總資產從1622億元增長至8496.85億元,總負債從1049.8億元增長至6511.56億元,資產負債率從64.72%上揚到76.6%。
這就導致復星的債務一直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并且在疫情的這幾年,更多地展現出了“死亡鐮刀”的那一面。
從而,復星旅文就不得不跟著整個復星一起“瘦身”。
從復星旅文本身來看,與“復星系”一樣患上了高杠桿高負債通病的資產質量,不足以讓復星通過“全球家庭消費產業”共享消費復興的盛世,“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期”。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有334.2億元的債務需要償還的復星旅文,還沒從連年虧損的泥淖中掙扎出來。
復星旅文共主營三大業務:度假村及酒店、旅游目的地以及基于度假場景的服務及解決方案,都屬于重投入、回報周期長的業務。Wind數據顯示,2015年-2021年,復星旅文的扣非后歸屬凈利潤分別為-4.19億元、-3.92億元、-4.81億元、1.88億元、6.28億元、-14.1億元和-19.57億元。
也就是說,復星旅文僅在疫情之前的2018-2019年實現了盈利。
復星旅文要真走出疫情影響恢復市場活力,還需要在充滿不確定的大環境中,跨越一定的時間周期。
只是,還沒等環境穩定,復星國際就在2022年9月以8.57港元/股的價格轉讓2800萬股復星旅文的股份,套現2.4億港元。
艱難的復星旅文,近日又被傳出消息已開始洽談完全出售英國旅行社Thomas Cook。
要知道,自2019年收購Thomas Cook并成立托邁酷客生活方式平臺及旅行社,“Thomas Cook的品牌知名度與中國出境旅游的強勁增長勢頭相結合”使得復星旅文休閑度假服務及解決方案板塊得到了極大提升。
可以說,Thomas Cook是復星旅文的一塊金字招牌了。
如今,連金字招牌業務都要被放棄,可見復星旅文時日艱難。自身都還站不穩穩,自然是沒辦法為復星扛大旗了。
割裂的版圖
按照復星如今“賣賣賣”以收縮求回血的狀態,即便市場已經恢復景氣,消費再次揚起勢頭,但包括復星旅文在內,似乎沒有哪一個業務,能讓郭廣昌共享市場繁榮。
這樣進退失據的僵局,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依靠高杠桿的多元化投資板塊,在經濟震蕩階段,很難確保每一個業務都能跑贏大盤。
在談及復星的成功時,郭廣昌表示:“復星的第一個100萬元是靠咨詢賺到的,靠知識賺錢;第一個1000萬元是搞房地產營銷做到的;第一個1億元是靠生物制藥賺來的;而第一個10億元是通過資本與產業相結合達到的。”
從咨詢到房產到醫藥,每一個賺錢的路徑,都有郭廣昌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踩準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換擋時合適的買賣機會,抓住了伴隨著國運而飛的時代機遇。
但郭廣昌看似構建了龐大且經營風險分散的復星疆土,實際上卻都是一個個割裂的版圖,一旦遇到經濟周期的下行期,資金壓力和經營壓力的陡增,就會現出復星徒有“虛胖”的原型。
復星國際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單純從計息負債看,復星國際包括銀行借款、公司債等在內的計息負債合計2611.18億元,其中短期計息負債為1236.92億元。但現金及銀行結余金額僅為1171.13億元,無法覆蓋短期計息負債。
雖然復星醫藥、豫園股份、復星旅文等子公司屬于單獨上市主體,其債務由各上市公司獨立承擔償付責任。
但上文也有論述,像復星旅文這樣被郭廣昌寄予希望的業務,還處于自身難保的階段。
這就是郭廣昌只顧“吃”,不顧“消化”帶來的問題:胖是胖了,但不健康啊。
錦緞也有報道指出,復星一味追求做大,掉入了被規模所累的循環陷阱中。“以復星醫藥為例,自成立以來,先后進行了大大小小78次并購,靠一路“買買買”做大規模。營收近五年以來CAGR達到了20.44%,凈利的增速僅為8.6%,并且自由現金流五年累計為-34.38億元,本質上也沒有創造高價值的利潤。”
作為快樂版塊獨立上市公司的豫園股份也是如此,一路“買買買”成為了一家集黃金珠寶、餐飲、醫藥、工藝品、百貨、食品、旅游、房地產、金融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集團,資產負債率也一路從2017年的52.76%增長至2022年上半年的69.77%。
但賺錢能力卻在大幅下滑。
根據2022年半年報,豫園股份上半年營收220.09億元,同比下降3.85%,凈利潤7.54億元,同比下降47.06%。
更有意思的是,郭廣昌在進軍白酒市場時,先后成為了存在同業競爭的金徽酒與舍得酒的實際控制人,并撒下了豪言壯語:“從金徽酒到舍得酒,復星在白酒板塊的戰略是要一步步做大做強,做成百年基業。復星只做長期的投資者,絕不做短期的投機者。”
事實卻是,不到兩年,郭廣昌就高位轉讓了金徽酒股份,套現近30億。
舍得酒業在郭廣昌的運作下,兩年間規模就呈現了翻倍式的增長,股價也從幾十塊實現了10倍量級的飛躍。不知習慣了快進快出的郭廣昌,這次是真想“細嚼慢咽”培育資產,還是準備讓舍得酒業成為“下一個金徽酒”。
郭廣昌曾公開表示,“多點現金,多個渠道,多種融資的方式。這在圍棋上來講叫多個眼,多個眼你就可能多口氣,你就比別人多活一天,多活一天你就比別人多點競爭的能力”。
但“多個眼”的復星走到如今局面,市場也看清了,郭廣昌30多年“每天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兢兢業業”,最后做的多是“假眼”。
誠然,郭廣昌仍然無比篤定“復星不僅要過冬,還要在冬天里壯大”,但在割裂的復星版圖上,如何為當初“囫圇吞棗”的不健康業務,生出取暖的柴火?
參考資料:
《復星模式下的“資產質量”問題需要警醒》錦緞
《復星國際資產負債分析報告之一:千億計息負債壓頂》時代商學院
《復星30年,郭廣昌攢了8000億資產,6000億負債》節點財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