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造富運動終結,300萬設備當廢鐵甩賣
看著去年12月份花300萬元買回來的生產線設備,他有些發愁。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文若楠/攝
作者?|?文若楠??編輯?|?朱白? 來源|時代財經APP
今年春節過后,趙建國的口罩廠就再也沒有開過工,擱置在廠里的口罩機已經落了一層薄薄的灰。看著去年12月份花300萬元買回來的生產線設備,他有些發愁。
“接不到訂單啊!”趙建國對時代財經說,“想靠口罩賺快錢,不是那么容易,行情變化太快,周期非常短。”
口罩賣不出去,口罩機也成了倒賣的對象。時代財經發現,自今年2月以來,關于高價回收口罩機設備的消息便散落在多個醫療器械行業相關微信群中,而在閑魚平臺上,不少自稱是廠家的用戶也在甩賣口罩生產設備。
大家的心態幾乎一致——早賣早心靜。
這和3年前的狂熱景象有著天壤之別。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國各地“一罩難求”,以往冷門的口罩機作為重要的防疫物資,頓時成了緊俏貨。諸多企業和個人進場淘金,口罩機等生產設備甚至一度被炒至上百萬元。
3年后的今天,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以及全球多地解除“口罩令”,市場對于口罩的需求已經降至冰點。據南方周末今年1月的報道,目前口罩廠商接到的訂單集中在2023年1月,“2月份部分口罩企業已經沒有訂單了”。
從“一臺難求”到“燙手山芋”,口罩機的命運折射出的,正是口罩行業在歷經3年沉浮后的沒落狀態。何去何從正困擾著口罩制造商們。大型上市公司尚能借助規模和資金優勢轉型升級,而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則更多是破產和被清退的命運。
“隨著需求下滑、國家的嚴格監管等,行業集中度將逐漸加強,99%單純生產口罩的企業將逐步退出。”穩健醫療(300888.SZ)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坦言道。
采砂廠老板轉行做口罩,數百萬投資“打水漂”
2019年年末,在江蘇連云港開展的一輪生態環境整治行動中,趙建國的采砂廠遭到關停。還沒來得及想好接下來要做什么,疫情爆發了。
彼時,出于疫情防控政策管理要求和個人防護需要,口罩需求暴增,供應緊缺。為解決口罩產能瓶頸,包括比亞迪(002594.SZ)和富士康在內的多家制造業企業跨界生產口罩。另有不少企業和個人也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投入重金跑步入場。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口罩相關企業新增注冊數量約為14.72萬,年度增速為66.55%。
和大多數希望借“口罩”淘金的商人一樣,趙建國也想從中分一杯羹。“當時廠子關停了,又碰到疫情,沒有什么可做的,就搞個口罩機設備試試。”
2020年3月初,在口罩機等生產設備稀缺的情況下,趙建國從山東、四川、浙江、廣東等地的二手商處買來5臺二手的口罩生產設備,耗資合計約300萬元,隨后開起了口罩廠,生產民用KN95口罩。
然而,口罩行業的錢并沒有想象中的好賺,趙建國的速度始終未能跟上市場行情的變化。據趙建國所述,2020年4月下旬,口罩價格已經滑落。為了盡快將口罩出手,趙建國在朋友介紹下,決定將庫存口罩以高出國內的市場價賣到美國。
在口頭協議下,趙建國需要等口罩成品全部售出后才能拿到貨款。但這些口罩成品轉運到美國之后卻一直沒能售出。出于成本考量,趙建國也沒有將這批貨再運回國內。
這筆交易最終沒有收回貨款,趙建國因此虧損了數百萬元。
行情持續下跌,2020年7月,趙建國將此前買來的5臺設備全部出讓。“全部賣廢鐵了,只能當廢鐵賣,賣了3萬多元。”趙建國對時代財經稱。
放棄口罩生意后,趙建國投資過挖掘機從事礦山開采生意,也開過石子加工廠,但屢屢虧損。
2022年12月,國內疫情防控政策迎來調整,口罩需求再一次暴增。用趙建國的話來說,此時的行情似乎又回到了2020年年初爆發期階段。
抱著一絲期望,趙建國又斥資300萬元購買了7臺口罩生產設備,重新入局。但這一次,趙建國還是沒能抓住窗口期。
“去年下半年需求周期太短了,只有15天,原材料、口罩的價格就出現大跌,很多人都虧了。”趙建國對時代財經說。
產能暴漲超百倍,有經銷商直呼“快要失業”
過去3年,口罩成為剛需,口罩產業鏈下游不斷有市場主體涌入。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中國現有口罩相關企業數量達94.2萬余家。
產能也隨之高速擴張。“疫情前,我國口罩日產能僅僅只有2500萬只,疫情期間增長了100倍。”上述穩健醫療相關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以醫用N95口罩為例。據北京日報2020年2月24日的報道,當年2月22日,全國醫用N95口罩日產能達91.19萬只。2022年12月29日,消費品司司長何亞瓊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提到,“N95口罩調度企業范圍已由2022年12月初的50家擴大到500余家,企業日產能超過1.9億只”。
據此測算,不到3年時間,醫用N95口罩的日產能增長高達208倍。
在口罩市場供應充足的同時,疫情防控形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2023年2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國務院聯防聯控發布會上表示,中央宣布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勝利”,從疫情本身來看,疫情已經基本結束,但不能說它是完全的結束。我國新冠疫情還存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發狀態。
2月28日,香港宣布從3月1日開始全面撤銷口罩令。至此,最后一個擁有全面口罩令政策的地區就此退場。與香港臨近的澳門則從2月26日起取消室外口罩令,但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進入醫院等場所仍必須佩戴口罩。
當產能釋放遇到需求回落,留給口罩制造商和經銷商的問題則是如何消化庫存。
“最多(訂單)的時候每天都是90萬出貨量,一個月能達到2700萬出貨量,現在一個月的訂單量只在300萬左右。”安徽某醫療公司渠道經理楊海告訴時代財經。
“大量現貨,賠錢處理”。2023年3月10日,口罩經銷商張建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動態。自3月以來,張建不止一次發布口罩甩賣的消息,而和他采取同樣做法的經銷商不在少數。
“現在口罩需求量不大,我已經處于半失業狀態。”3月7日,張建對時代財經稱。
這與張建2022年12月初的狀態截然不同。
彼時,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感染病例激增,口罩需求旺盛。在不到一小時內,張建就售出了12萬個醫用N95口罩,每個單價為0.78元。但短短3個月之后的今天,這一數字已經下降至0.18元/個。
同在甩賣口罩的還有黃銘。2022年下半年,黃銘在朋友介紹下開始做起了口罩經銷副業。在經歷了一波上漲行情之后,經驗不足的黃銘很快就被套住了。
“賠錢了,我還有3箱沒賣出去,一箱1000個,一箱最少賠3000元。”3月7日,黃銘對時代財經稱,2022年12月,他以3.3元/個的價格購入一批醫用N95口罩,目前單個售價為0.3元。
“賣了很久了,這3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賣出去,保質期是3年,現在需求量不會再猛增了。”黃銘告訴時代財經,“之后還是當副業做做吧”。
口罩造富運動終結,逾90萬廠家何去何從?
口罩行業經歷的巔峰時刻,從相關企業的財報數據中便可窺見一斑。
成立于1991年的穩健醫療,主要從事醫用傷口敷料、醫用衛生材料及全棉生活用品等的生產和銷售。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穩健醫療銷售了33.89億片口罩,同比增長726.11%。僅2020年上半年,穩健醫療口罩、防護服已經實現銷售收入約20.26億元,同比增長29倍。
2020年9月,穩健醫療在創業板上市,當年公司的營收超過120億元,是過去10年里最高的一年。
另一家口罩龍頭奧美醫療(002950.SZ)也是如此。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奧美醫療感染防護類的營收占比僅有2.65%,到了2020年,這一數值飆升至39.92%,成為營收最多的板塊,約15.31億元,同比增長2356.95%。
或許是上市公司暴漲的業績給足了市場信心,2020年后,國內持續有廠家爭著進場。天眼查顯示,2021年至2022年,口罩相關企業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狀態,年度新增注冊數量分別為22.14萬、32萬,年度增速分別為60.09%、54.25%。
在這些新增的企業中,有多少是盈利,多少是虧損,不得而知。口罩生產是一個低門檻、低投入、低技術的行業,在企業和產能持續增加、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的情況下,即便是上市公司,也已經難以在口罩這一品類上實現與2020年相當的業績水平。
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奧美醫療的感染防護類產品營收分別為15.31億元、4.34億元、7.37億元。
大浪淘沙,能走到最后的可能只有少部分人。眼下,大部分口罩制造商們已經顧不上考慮后路,他們要解決的,是如何處理過剩的口罩庫存和已經蒙灰的生產線設備。
時代財經從閑魚平臺注意到,不少自稱是口罩廠家的用戶正在低價甩賣生產設備,在他們的描述里,大部分的設備都是“9成新”,使用時間在1~2年內。
“想靠口罩賺快錢,不是那么容易,倒賣口罩設備的人反而賺得更多,2020年年初,廣東某知名品牌的口罩機一臺被炒到100多萬元,但現在只需要幾萬元。”趙建國告訴時代財經。
農歷大年初八,趙建國的口罩廠未能如期開工,廠里還剩下200多萬個存貨,包括民用KN95和N95口罩。2023年1月,他開始在抖音直播賣口罩,“一個民用KN95一毛錢”。
盡管是降價虧本甩賣,但下單購買的人依然寥寥無幾。“已經播了兩個多月,賣出去5萬多元,昨天上午播了一個小時,100個KN95賣出去18.8元。”3月14日,趙建國告訴時代財經。
這一次,他并不著急著低價甩賣廠里的生產設備。“先放著吧。”趙建國嘆了口氣,“現在賣出去,只能賣到28萬元左右,連30萬元都不到,太虧了。”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趙建國、楊海、張建、黃銘均為化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