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V”徐曉峰獲刑4年10個月,涉案金額超千萬
從“播種”到“收割”,徐曉峰獲利上百萬。
作者/ 高遠山?來源/獨角金融
“山高我為峰,我是徐曉峰”。這句話的主角是,曾經擁有400萬粉絲的微博大V、上海覽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覽領資產”)董事長徐曉峰。看上去很厲害的樣子,然而,受萬人矚目的知名大V如今淪為階下囚。
5月25日,據上海市浦東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因犯非法經營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虛假廣告罪,擁有400萬粉絲的財經“大V”賬號主人徐曉峰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10個月,并處罰金258萬元,據悉,徐曉峰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自愿認罪認罰,依法從輕從寬處罰。
2021年7月7日,網友們突然發現,每天發十幾條微博的徐曉峰,突然停止了更新。隨后在2021年8月3日,一位名為“我只想安靜的炒股”的財經博主爆料稱:“網傳徐曉峰被抓。目前,徐曉峰的微博已經無法查看。
圖源來自此前微博截圖
22歲那年,徐曉峰初入股市,因為做空賺到數億元,2014年,徐曉峰低價入股南洋股份(現已更名為“天融信”,002212.SZ),一年賺到80%的收益,此后逐漸成為備受投資者關注的金融大V之一。
如今徐曉峰被獲牢獄之刑,命運如同過山車般急轉直下,在這位大V的面具下,又是如何收割“韭菜”的呢?
私募大V徐曉峰是如何“翻車”的?
據《檢察日報》此前披露該案過程顯示,檢察院以及公安機關發現徐曉峰利用自身大V影響力,違法發布虛假金融投資信息、明知發布虛假廣告導致他人被騙,仍然發布相同廣告的犯罪事實。此外,在審查起訴階段,承辦檢察官從廣告清單、資金流水、聊天記錄等方面同時入手,對涉案的60余條廣告逐一進行梳理,篩選出其中的虛假廣告。
后經與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廣告處溝通,確認行政法上虛假廣告的認定標準,又增加了虛假廣告罪,最終,承辦檢察官將徐曉峰以涉嫌非法經營罪、幫助網絡信息犯罪活動罪和虛假廣告罪三罪提起公訴。
愛企查數據顯示,徐曉峰共關聯6家公司,分別是敦安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覽領資產、敦匯財務咨詢(蘇州)有限公司、中明嘉業(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明嘉業”)等,其中徐曉峰擔任4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5家公司中持有股份。
徐曉峰存在多條周邊風險信息。其中,覽領資產曾因借款合同糾紛被起訴,并于2022年2月23日被法院強制執行總金額高達103萬余元,董事長徐曉峰被限制高消費。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覽領資產2015年9月2日在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公司管理規模在0~5億之間。2022年3月,覽領資產顯示為“異常經營機構”。2021年2月2日,旗下私募基金“覽領上海徐曉峰基金”份額凈值低于止損線0.7元。根據產品合同約定,管理人覽領資產于2021年2月5日決定提前終止本產品的正常運作。
此外,徐曉峰擔任董事的中明嘉業也存在多條訴訟案件、失信被執行人信息。
截圖來源:愛企查
作為基金經理,徐曉峰管理的基金業績慘不忍睹。為了給旗下私募基金產品宣傳造勢,2020年年底,徐曉峰曾在微博上給自己定下小目標,稱“年化收益率30%以上,低于30%,體現不出我這個老司機水平”,而2021年2月初,剛成立不到4個月的私募基金,凈值跌去了47%。
從“播種”到“收割”,
徐曉峰非法獲利上百萬
知名財經博主“李三笑”曾公開舉報徐曉峰違規宣傳推介產品。李三笑在微博中稱,私募基金不允許通過公開媒介、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徐曉峰卻在微博公開打廣告宣傳,并附上相關截圖。
公開叫板徐曉峰的不止李三笑一個人,一名微博名為“股神孫鑰洋”,粉絲數101萬的博主發文質疑徐曉峰利用微博平臺為詐騙團伙做廣告致使粉絲上當受騙。文章里面提到,徐曉峰多次通過自己的微博公開為化名為“藍籌老劉”和“林近南”的人進行廣告宣傳,為二者的數字幣和個股收費群引流。
截圖來源:微博
徐曉峰被公訴后,“股神孫鑰洋”和“李三笑”二人在各自微博對此發表了評論。前者稱“徐曉峰案詳細過程等宣判結束”,后者稱“我很榮幸為他坐牢出了一點點力”。
截圖來源:微博
據新媒體“紅星新聞”報道,早在2021年8月,就有消息稱,大V徐曉峰已被警方帶走,與50ETF期權交易APP有關。
2019年到2020年期間,徐曉峰在他的微博和視頻直播中,多次對公眾宣傳、推廣在他公司開期權賬戶,其中就包括50ETF期權交易平臺。在50ETF期權交易平臺背后,還有另一名有著131萬粉絲的微博大V“邁克·陳”,真名叫陳杰。
北京某大型律所資深刑辯律師陳剛曾表示:“就刑事領域而言,私募基金不能通過報刊、電視臺、互聯網等公眾傳播媒體向社會不特定公眾進行宣傳推廣。如果私募基金沒有對投資者資格進行一定的甄別,而是對不特定的社會公眾開展公開宣傳和公開募集,就違反了私募基金募集的要求,可能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span>
隨著《檢察日報》官方公眾號披露的內容,徐曉峰違法的過程也被進一步曝光。
“2019年,陳某、李某等人與他人簽訂代理合同,代理期權分倉軟件,在未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未取得期貨、期權經營資質的情況下,從事非法經營期權的活動。為了將此分倉軟件宣傳出去,陳某找到了朋友大V徐曉峰……”有消息指出,上述陳某,就是“邁克·陳”陳杰。
陳杰和徐曉峰簽訂合作協議約定,徐曉峰幫助陳杰代理該分倉軟件,利用徐曉峰的影響力引流粉絲至該分倉軟件上進行投資,徐曉峰每單收取傭金20元左右。此后,徐曉峰便在平臺上發文進行宣傳推廣,以無資金限額、無交易限制等為誘餌將粉絲引流至該軟件。
徐曉峰作為私募管理人員,具備相應的金融知識,明知使用場外分倉系統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但為了利益,仍然逾越底線向粉絲割起了“韭菜”。
徐曉峰還通過客服人員招攬客戶進行投資,參與期權買賣業務,從中賺取傭金。經審計,徐曉峰涉及12個代理賬戶,涉案金額1600余萬元,違法所得150余萬元。
非法經營證券期貨,并非徐曉峰唯一的獲利手段。
據徐曉峰交代,“有中介來找我們這些大V發廣告,基本都是導流,他們把編好的內容發給我,里面的短鏈接附有二維碼?!边@樣的廣告,徐曉峰每條收取2萬元至3萬元費用,后來漲到5萬元。
然而,徐曉峰只顧賺錢,可對于廣告的真實性,卻一點兒不上心。
2019年3月,徐曉峰接了條股票咨詢交流的廣告,不久就有粉絲陸續向徐曉峰和平臺反映該鏈接為詐騙鏈接,徐曉峰還因此被禁言了一段時間。但在金錢的誘惑下,徐曉峰首先想到的不是維護粉絲的權益,而是怎樣讓自己免責。
2020年6月,徐曉峰在明知新廣告鏈接與先前被舉報的詐騙鏈接相同的情況下,只是在廣告后添加了“不要做股票以外的投資”“不要與其他銀行賬戶發生資金往來”之類的提醒,仍繼續多次發布該廣告,非法獲利39萬元。該鏈接后來被證實為詐騙團伙的微信二維碼,現已被公安立案偵查。
除了上述已查實為詐騙鏈接的廣告外,徐曉峰還發布了多條其他廣告。
“推薦一位老朋友,他跟蹤了兩只5G概念強勢牛股,分享給兄弟們,需要的加微信?!边@是徐曉峰發布廣告的慣用話術,但事實上,他所宣傳的所謂自己熟悉、認識、操股能力強的朋友,其實都不認識,也沒有核實過這些人的身份和廣告內容。
收完錢,徐曉峰就直接把這些中介已經編輯好的文案一鍵轉發。經審計,徐曉峰發布虛假廣告非法獲利19萬余元。
投資私募如何防止被坑?
面對“非法經營罪、幫助網絡信息犯罪活動罪和虛假廣告罪”三項指控,最終徐曉峰自愿認罪認罰,并簽署了具結書。等待徐曉峰的將是大額罰款與法律制裁。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徐曉峰案件的存在又何嘗不是折射了私募基金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亂象?基金管理人違規公開宣傳,募集資金的現象更是屢禁不絕。
以曾經的私募巨頭小牛資本為例,該公司2012年成立,2014年在中基協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資產達2800億元,后因涉嫌非吸被立案調查。據深圳證監局通報稱,其在私募基金銷售環節存在公開宣傳推介、向不特定對象募資和誤導欺騙社會公眾等三大典型問題,小牛資本旗下私募基金、同盈投資、中金國瑞基金等多家私募均被點名。
2020年12月11日公布的失聯私募機構名單中,九鼎國泰資產赫然在列,該企業在2019年曾因公司網站首頁打出“九鼎國泰證券投資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26.45%”的宣傳表述被責令整改。
2015年11月,因在非指定信披媒體發布公開信,上海寶銀創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被證監會開具40萬元罰單,成為中國私募基金史上,因私募基金管理人違規宣傳被處罰的第一案。
上述律師表示:“我代理過很多非吸案件,大部分案子都號稱自己是私募基金,但實際上,要么就根本沒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要么雖然有,但也不影響認定為非吸犯罪。還有的管理人以高利回報作為誘惑,以‘私募基金'合法形式掩蓋非法集資的違法行為。”
作為投資者,要認識到私募基金“公開宣傳”是違規行為,注意保持警惕。
一位從業多年的人士表示,“個人投資不要相信保本保收益,要評估好風險。最直接的就是仔細審核基金底細,正規的私募基金都應該在中基協的官網備案,個人投資者在投資之前可以先在網上查詢,再決定是否投資”。
“備案的也不一定靠譜,這些都可以內部操作的。真想投資一定要詳細調查清楚,抱著多疑的態度去看待,最直觀的就是觀一葉知秋的心態。投資和炒股一樣,股票信息非常重要,切忌跟風,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鄙鲜鋈藛T進一步解釋。
在2022年的3.15,濟南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官微發布私募基金投資避“坑”指南指出,要全面了解私募基金產品信息,如實客觀提供投資者適當性信息,理性看待投資收益承諾,審慎選擇基金管理人和私募產品,自行承擔商業風險,關注私募基金退出、清算的合同約定。
有過多少謊言,也憧憬過明天,祈盼罪名不被發現,卻未逃過現實。您怎么看待徐曉峰淪為“階下囚”?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