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仕IPO聲量漸消,智能門鎖的新故事不好講了?
凱迪仕IPO聲量漸消,智能門鎖的新故事不好講了?
來源/靈貓財經
智能家居賽道似乎從不缺少對IPO上市的熱情與執著。
尤其是在眾多智能家居消費單品中, " 智能門鎖 "這一品類格外受到資本市場的多重關注。
國內知名頭部智能門鎖品牌深圳市凱迪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凱迪仕”),自去年9月同國金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A股掛牌上市以來,今年似乎停下了腳步,不見往年的高曝光。
究其原因,除了有整個行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因素外,也有凱迪仕自身的癥結待解答。
一、急于上市,只為給交代?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紅海市場,以及如今二級市場并不穩定的大趨勢下,于凱迪仕而言現在上市顯然還需要著重審視。那么,如今為何急于上市呢?
我們不妨先來復盤其融資歷程: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初,凱迪仕拿到來自建信遠致基金與頂固集創的A輪并購融資,融資額超過7億元,并獲得多家銀行綜合授信;時隔兩年,2021年凱迪仕又拿到了由蘭馨亞洲投資集團領投、同創偉業與前海互興跟投的近1億美元的B輪戰略融資。
最新一輪融資是今年3月,凱迪仕再次宣布完成6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由亞洲投資有限合伙基金領投,基石資本、同創偉業、易簡投資、摩根士丹利(中國)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人民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跟投。
再從業績方面來看,筆者在網上找尋一圈并沒有太多公開數據可供參考,但在2020年之時,凱迪仕營銷中心總經理就曾向媒體表示,其全年實現了10億元的總營收,全渠道出貨量達到150萬套。
另據悉,凱迪仕2021年的營收較2020年實現翻倍式增長,達到20億元。渠道方面,其線下專柜及專賣店數量已突破3000家,另外還有10000萬終端服務網點。
兩相結合來看,不難發現,凱迪仕手握多輪融資資金,而在業績較為穩定之時,就急需給投資人一個交代作為回報,彼時依仗上市講出一個好故事也就順勢成為其兌現承諾的重要戰略規劃。
二、吃力不討好,曾被質疑“假洋牌”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再思考一個問題:在資本和業績雙雙加持下,凱迪仕上市之路真可高枕無憂了?
答案并非那么容易。
在沒有任何基于其詳細的財務指標數據來做分析之時,我們不敢斷言妄加猜測。但在對外營銷放大聲量被質疑之時,凱迪仕需要做的似乎還有很多。
塔克曼有一句名言:“眼睛說話的雄辯和真實,勝過于言語”。偽造消費者眼里的品牌形象,一直是很多虛假宣傳企業的司空見慣玩法。
請洋老頭做廣告搖身一變成“洋品牌”,把一張床墊賣到上萬元的慕思床墊就是典型的案例。而且就在其準備上市大撈一筆之時,證監會直接向慕思拋問:慕思廣告海報上的這個洋老頭究竟是誰?
盡管一開始遮遮掩掩,但經過證監會不斷盤問,最終還是道出實情,該頭像授權人與慕思簽訂協議,使用期限為永久使用。可見,利用肖像權將品牌刻意營造出一股“洋味兒”,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買單的行為終被拆穿。
既然有前車之鑒,但凱迪仕也在犯同樣的錯誤。早在2014年左右,凱迪仕就曾在微博等社交平臺給自己穿上了“洋裝”。在宣傳用語中,凱迪仕經常與“德國原廠標準”“德國研發中心”等字樣捆綁,偽裝自身為德國品牌。
此舉顯然與慕思床墊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假洋牌的空噱頭不久就被拆穿,成為凱迪仕發展史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們能預測的是,凱迪仕后期上市之路會不會也像慕思床墊當初那樣,因虛假宣傳等問題不斷遭受到證監會多次問詢。
三、搞定剛需,是下一步待解核心難題
那如果回歸到整個行業宏觀市場,想要順利上市,凱迪仕仍有一個瓶頸等待突破,那就是自家產品還沒有讓大多數消費者產生“依賴”。
也就是說,消費者不認為智能門鎖是一種“剛需”產品,可以用來滿足日常的家庭開門便捷需求。
市場滲透率足以說明這一點。根據全國鎖具行業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智能門鎖家庭滲透率僅為7%,即便算到2022年滲透率可能也只會突破11%。盡管近年來滲透率不斷提升,但一直處在極低的水平,智能門鎖向“剛需”推進卻卡在10%左右,遠低于國外歐美、日韓等市場水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價格,毫無疑問功能全面的智能門鎖賣得更貴,自然隔絕大多數想購買平價產品的消費者。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1000元以下產品的銷量占比已不足20%;2000-3000元價格區間的智能鎖占比提高至17.02%。
就在前段時間,凱迪仕2023年旗艦新品K70“千里眼”智能鎖—K70 Pro Max和K70 Pro Plus推出市場,其售價更是直沖6000元以上,在天貓旗艦店里優惠后價格也要5699元左右。
高價產品畢竟還是面向小部分用戶,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低。當購買的旗艦產品提供了極致的功能和體驗后,這部分用戶會對產品形成一個正向評價,帶動口碑的同時,他們的黏性和復購率自然都會提升。
但當大部分用戶購買平價產品使用后,這些產品因為功能不全面,反而體驗相對較差。這導致大部分用戶對智能門鎖很難起到口碑正向的效果,平價產品每賣出一臺會損失一個消費者,甚至讓很多潛在消費者打消購買的念頭。
這一點在凱迪仕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據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截至7月11日,搜索關鍵詞 " 凱迪仕智能鎖 " 共計有626條投訴量,其中已完成469條,近30天投訴量34條,消費者投訴多集中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產品靈敏度差、價格波動等等方面。
當然,除了價格外,另一方面是供需錯配。
智能門鎖作為智能化產品,相對經濟并不發達地區,經濟水平較高城市對其接受度會更高。而從受眾人群來看,相比于中老年人,年輕人對其接受度會更高。
但問題在于,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普遍都選擇租房,而租房意味著智能門鎖這一單品可有可無,難以發揮出智能門鎖應有的價值。
受眾群體方面,中老年人可能有更大的居住面積,但他們對智能化產品的接受度低且更為節儉,往往還是傾向去自己用鑰匙開門。更何況,智能門鎖“適老化”功能缺乏,許多錦上添花的復雜操作必須要通過手機APP才可以實現。對于他們來說,這還不如用一把鑰匙來得方便實在。
如果家里有小孩,那他們更不愿意使用智能門鎖。因為在小孩好奇心的驅使下,智能門鎖可能會被小孩反復玩弄以致有被損害的風險,甚至智能門鎖出故障導致小孩被困家里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所以,當價格和使用場景的原因篩選出去大部分消費者后,智能門鎖終究難以揭開大眾面紗。這也是為什么明明產品滲透率還有如此大的空間,卻無法激發出新的用戶群體購買需求來對此買單的核心原因所在。
窺一斑而知全豹,顯然這些難題也并非凱迪仕所面臨的,而是整個智能門鎖品牌商們共同需要直面和突破的難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