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消息,兩家巨頭同時困境:虧損破200億
創業路上,追求“絕對正確”會讓你陷入滅頂之災。布魯諾是被燒死的。
來源/鉛筆道 作者/王方
今天看到兩則遺憾消息。我曾無比欣賞的兩家企業,近期同時陷入困境:一家是國美,一家是蘇寧。
據年報,國美去年營收174億元,同比下滑62.74%,凈利潤為-199.56億,虧損擴大353.34%。整個2022年,國美關閉722家門店。
如今其賬上現金只剩1.7億元(含現金等價物),而去年同期為43.87億元。去年年末,國美已出現拖欠員工工資現象。
而蘇寧也好不到哪去。7月14日,蘇寧披露半年業績預告,預測公司凈利潤可能為-15億至-20億。今年6月,蘇寧被強制執行30.82億,創始人張近東在被執行人行列。
10年前,這兩家公司在3C界(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叱咤風云。
在我供職的報社里,他們是超級大客戶,每年的投放額至少數百萬。而京東等電商公司都是“小公司”,每年投放金額很難破100萬——足見兩波勢力的財力差別。
當然,現在的情況應該是反過來了。
我很好奇,國美、蘇寧究竟做錯了什么,造成兩股力量天差地別的結局?
比較廣泛的說法:有人會說是他們跟不上新時代,導致戰略錯誤——我不認同。
他們的戰略認知真的錯了嗎?我覺得不是,從長期正確角度來講,他們對零售的理解比電商派更正確。
10年前,我剛入行成為一名記者,正好趕上這波論戰。京東阿里勢力鼓吹電商改變一切,街邊店鋪都會被“基本顛覆”。
馬云曾與王健林有過交鋒:說電商不會完全替代你們,但會基本取代你們。他們立下賭約,至2022年,電商占國內零售市場比重若超過50%,王健林將輸給馬云一億元,反之亦然。
從結果看,王健林的認知更正確。
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全國實物商品電商零售額11.96萬億,占零售總額比重為27.2%。
我的印象中,蘇寧創始人張近東也是類似態度。
他認為電商的影響被過大鼓吹:電商不符合商業規律,未來不可能成為主流消費渠道。從現在的結果看,張近東是正確的。
此外,我當年曾采訪蘇寧多名高管,他們普遍認為電商的經營成本比實體更高。而京東等觀點則相反。
如今來看,蘇寧高管的認知更正確。
實體店雖有租金成本,但能獲取天然獲取周邊流量。電商雖沒有租金成本,但有倉儲物流成本,還有剛剛的流量投放費用。
綜合來看,用10年后的大趨勢看,蘇寧說的都更正確。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認知更高的群體為何走向商業敗局,另一個認知更低的群體反而蒸蒸日上——這又是為何?
據2022年《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民營企業排名最靠前的,一個是京東(排名46),一個是阿里(排名55)。
兩相對比,差別萬千。這個現象給我更深的啟發是:商業世界里,不需要絕對正確,而是相對正確。
什么叫相對正確?市場的多數人認為正確,它就是正確的。
什么是絕對正確?它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本質正確。好比1+1=2,今年是這樣,10年后也是這樣。
很多時候,追求“絕對正確”,會讓一個企業遭遇滅頂之災。大家不要忘記,布魯諾是被燒死的。
400年前,這位科學家提出“日心說”,嘗試教育市場“地心說”不正確。最后,他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我個人建議:商業世界里,也不需要追求“絕對正確”。
更適當的做法是:當你意識到一個群體全部認知“有問題”時,不要去糾正他,而是去思考這里面有沒有商機。
一般而言,當整個行業都認知錯誤時,一定會有巨大機會——所謂行業紅利都與之相關。
什么是紅利?需求集中爆發時就會產生紅利。
這里面的需求沒有正確錯誤之分。正確需求的爆發會有紅利,錯誤需求的爆發也會有紅利。
如果你只追求“絕對正確”,你可能會喪失一半的紅利。
整個行業都認知錯誤時,這個巨大商機究竟是什么?這個商機就是:會有一個行業來為此買單——交學費。
作為創業家、企業家,我們要思考的是:能不能賺到這個“學費”。
這并不是助推錯誤,而是在幫助成長。整個行業交完“學費”后,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醒悟,然后調整那個共識性錯誤。
由此,“相對正確”就變成了“絕對正確”。
電商過去10年的成長,很好地實踐了這個過程。10年前,大家認為電商將會砸掉零售的飯碗,于是大家都開始“犯錯”。
投資人“犯了錯”:砸了很多錢進去,投了很多電商公司;電商公司也“犯了錯”:砸了很多錢進去;品牌也“犯了錯”:大肆燒錢做流量。
直到中途某一天,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了。
投資人發現:電商市場其實不大,只能容納1-2個玩家(京東、阿里),垂直電商都沒有機會——全軍覆沒,浪費好多錢。
電商自己也發現,線上好像到頭了,流量越來越貴,內卷越來越厲害,于是轉戰實體經濟,開超市、便利店,進入國美、蘇寧的“地界”。
品牌商也發現,電商完全賺不到錢了,大部分成本都給了平臺燒流量,還不如實體開店,還能維持部分盈利。
然而,就在這個“紅利誕生及消失”的周期里,大家都交了“學費”。
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情況是:不少企業利用“學費”壯大起來了,也意識到了曾經的“錯誤”,于是把“相對正確”修改成了“絕對正確”。
以京東為例,自2022年起,全集團的定位變成了“新型實體企業”,已經全然沒有了“電商”字樣。
我個人認為,蘇寧、國美最大的失誤,就是太追求“絕對正確”,以至于行業交了那么多“學費”,他倆基本沒賺到什么。
僅以股權融資為例,據鉛筆道DATA數據,京東集團IPO之前累計融資至少38億美金,折合人民幣約270億人民幣。
盡管國美也創新做了“國美在線”,蘇寧也有“蘇寧易購”,但這些都并非“一把手工程”,而是“職業經理人”工程。
比如成立于2009年的蘇寧易購,第一批高管離職潮大約出現在2015年。由于缺乏創始人基因,二者的生命力都不夠旺盛。
這些宏觀經驗在企業微觀管理上都能找到對標。比如永遠不要去教育客戶,客戶認為是對的,那就是對的。
基于他們內心想做的事,才會形成需求,需求形成后,對你來說才會有訂單機會。
更何況,在某個細分領域,正是因為他們的認知不如你,所以你才能賺到他們的錢。
創業者不要做布魯諾,而要做哥白尼。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