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金融的哈啰,又拿下融資擔保牌照
哈啰出行正在金融領域狂奔。
有消息稱,哈啰已拿下融資擔保牌照,用于強化助貸業務鏈的滲透。
據天眼查,天津千宏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為融資擔保業務,由Hong Kong RideTech Limited100%持股,而在股權穿透后,實際控制人為Hello Inc.,現法定代表人陳曉東,也曾在多個哈啰相關公司擔任高管。
基于融資擔保牌照的作用,具體是指擔保人與銀行等債權人約定,若被擔保人不履行還款義務時,債務由擔保人依法承擔合同約定的擔保責任,并疊加了征信查詢、信用增級、資金杠桿等功能,這對于哈啰金融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坐擁超5億注冊用戶和海量流量的哈啰,早已不滿足于靠兩輪車、四輪車賺錢,而是將觸角加速延伸至信貸、保險、信用卡等業態,進行了金融版圖的深度布局。
哈啰的金融版圖有多大?
打開哈啰APP,在生活菜單下面,陳列著借錢、保險、車抵貸、房抵貸、信用卡等金融類產品。
總結下來,哈啰的金融布局主要為兩大方向,一是助貸,二是互聯網保險。
公開信息顯示,哈啰于2019年上線助貸產品“臻有錢”,通過為金融機構提供獲客和風險初篩,賺取通道費。
“臻有錢”最高額度20萬,年化利率10.8%(單利)起,合作伙伴為百信銀行、中銀消金、億聯銀行、唯品富邦消金等,但在點擊“領取額度”后,用戶的個人信息將被共享給翼支付借錢、天美貸、白貓貸、富行貸、恒小花等近30家金融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或礙于上市計劃,哈啰迄今未能取得自己的小貸牌照,而上述“套娃式”授權的運營方中,有的并不具備金融牌照,有的僅有地方小貸牌照,或不具備跨省放貸資質。
此外,“臻有錢”還在APP內向用戶兜售金融VIP會員卡。其中,半年卡199元,年卡328元。購買會員卡后,用戶可以享受到免息紅包、放款加速、提額尊享等權益。
保險方面,于2022年5月,哈啰旗下的上海鈞豐網絡出資5000萬元,取得了四川億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但同年11月其便選擇了以原交易價格退出。
不過,即便沒有保險牌照,哈啰也一樣把這份業務玩得風生水起。
在哈啰APP里,從“錢包”里進入“保險”,目前的合作保險公司為泰康在線,售賣產品有百萬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等;從全部服務進入“出行保”,則猶如琳瑯滿目的“保險超市”,擺滿了來自泰康保險等機構的各種類型的保險產品,以及特定場景的定制保險方案。
圖源:哈啰APP
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規定,非保險機構不得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商業行為:代辦投保手續,代收保費等。
從投保到支付的流程來看,哈啰扮演了保險中介角色,形式上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但在實操中,仍難免觸及法律紅線。
哈啰為何非要跨界做金融?
哈啰為何非要跨界做金融?這個問題一直讓業界浮想聯翩。
從股權結構來看,哈啰曾獲得螞蟻金服多輪投資,其2021年4月遞交的招股書顯示,IPO前第一大股東為Antfin (Hong Kong)Holding Limited,正是螞蟻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2021年11月,哈啰再度獲得來自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2.8億美金注資。
基于大股東的“話語權”和金控基因,借助支付寶強大的導流工具和阿里系資源,加上本身足夠大的用戶“蓄水池”,哈啰做金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深入肌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據柒財經了解,2018年--2020年,哈啰的營收分別為21.14億元、48.23億元、60.44億元,對應虧損分別為22.075億元、15.046億元、11.33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近50億元。
眾所周知,自2018年起,哈啰推行免押金模式,加上近三年戶外出行受限,另有不少城市特別是三四線以上城市不斷收窄共享單車或電單車投放規模,單車業務的重資產、強氪金屬性,都讓哈啰背負沉重的資金壓力。
該背景下,出路只有兩個,要么靠外部募資來補血,比如上市。要么拓展邊界,開辟新業務,實現內部補血。
然而,哈啰在2021年7月撤回IPO后,至今再無下文后,內部補血就成為唯一的通道。
如何內部補血?哈啰創始人楊磊曾表示,任何公司都很難在小而美的賽道中存活,要么成為綜合性大平臺,要么被賣掉。對此,哈啰本著“出行+本地生活”的“兩手抓”模式,努力把自己變大、變強。
一方面,聚焦“出行”,從兩輪車騎行到四輪車,擴充了打車、租車、網約車等業務,增加購買電動車及周邊、租電動車、電動車換電、汽車票等業務。
另一方面,瞄準本地生活,押注加油、充值、送貨、車主服務、金融服務等業務,搞多元化。
圖源:哈啰APP
這其中,投入少、來錢快的金融業務,無疑是“重頭戲”,更在多次“提級”調整后,真正的躬身入場做助貸。據透漏,哈啰高層定的目標是希望兩年內做到行業中游平臺的規模,即年撮合交易金額在400億左右。
而在拿下融資擔保牌照后,或意味著哈啰在金融領域的狂奔又多了幾分底氣和動力,但最終結果仍待市場和時間給出答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