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丙缺貨漲價背后:被當成補品,濫用現象普遍,國內血制品尚未實現自給自足
“免疫球蛋白有必要打嗎?”
來源|時代周報
以此為關鍵詞在某社交平臺上進行檢索,相關的筆記已高達127萬篇。“反復生病”“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是這些帖子中出現的高頻詞匯。帖子下方,評論區里的網友關注價格,關注效果,關注去哪能打……但鮮少有人關注風險。
這里的免疫球蛋白多指“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又稱“靜丙”“丙球”“pH4”“丙球蛋白”,下稱“靜丙”)。作為血液制品中的一種,靜丙是從健康人捐獻的血漿中分離得到的濃縮免疫球蛋白制劑,多用于治療兒童和血液類疾病,少數疾病可以醫保報銷,包括原發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癥、新生兒敗血癥、重型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川崎病、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急性格林巴利綜合征。
目前,靜丙在國內獲批的適應證并不多,在醫院內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限制。但在院外市場,普通人對于靜丙、白蛋白一類的血液制品的了解并不全面,不標準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社交媒體的傳播,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濫用。與此同時,資源擠兌和浪費也在發生,甚至導致真正有需求的人無藥可用。
誤用、濫用現象頻現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臺的帖子和網友的評論中,不少人都提到了自己或身邊人士輸注靜丙、人血白蛋白的經歷:“我今年也是反復生病打了兩瓶”“我們這邊很多老人把靜丙當補品去打”“在xx地區,小到兩三歲,老到八九十,抵抗力差,經常感冒的,好多都會去打,說不聽吶”……
其中一名網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其小孩因為經常感冒生病,也被家里的長輩建議去打靜丙,但在咨詢醫院醫生后被阻止,因為小孩并沒有相應的適應證,各項指標也正常。
△圖源:社交平臺評論區截圖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盧洪洲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身為醫務人員,其在日常工作中也常會遇到患者家屬或親友將人血白蛋白、靜丙視為“營養補充劑”或“免疫力增強劑”的情況,有些人甚至主動要求輸注這些藥品。“他們普遍認為這些藥品富含營養,能夠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然而,這種認知實際上是基于對病情的擔憂和對這些藥物功能的誤解?!彼硎?。
事實上,靜丙與營養無關,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也無需通過輸注靜丙來提高免疫力。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藥學部教授鄭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靜丙與營養沒有關系,有些人可能聽到“蛋白”兩個字就覺得它是補充營養的,實際上輸注靜丙不是用來補充營養的,營養不良也不可能用它來改善。
鄭萍進一步指出,靜丙主要發揮免疫調節作用,它針對的是有免疫缺陷的患者,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健康人群,免疫力正常的人輸入靜丙后可以進一步提高自身免疫力。因此,對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來說,并不需要輸注靜丙來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好的方法還是通過合理化的飲食、運動,以及規律的作息。
“對于靜丙的使用,國內外都有嚴格的指南和適應證?!编嵠紝r代周報記者強調,“我們一般會提供給罹患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的患者,這些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缺陷,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球蛋白。除此之外,也會用于一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這類患者在使用過程中同樣需要醫生來把控適應證,沒有適應證的患者則不會給予?!?/span>
受價格高昂、藥占比等因素限制,國內并非所有醫院都會將靜丙納入采購目錄中。一位中部地區某綜合醫院的醫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靜丙在其所在的醫院里屬于外配藥物,需要醫生開處方,患者自行在院外購買藥物,如果達到醫保報銷標準可以報銷,達不到則需要患者自費購買。
雖然屬于處方藥,普通人想要獲得靜丙卻并不困難,至少在醫院以外的自費市場來說是如此。5月16日至5月20日,時代周報記者以“家里老人或小孩經常感冒抵抗力差,想打靜丙”為由詢問了南方地區的多家診所,相關工作人員均表示可以在其診所里輸注靜丙。
其中一位診所的工作人員透露,來其診所打靜丙的人挺多的,一般都是大人來打,以老人為主。
不過,這些診所都沒有現貨,患者需要提前和診所預約,以便其從廠家拿貨,最快當天就能到貨,最慢則需要三四天。
在咨詢過程中,這些診所的工作人員通常會問及患者的年齡和過往病史,但均表示輸注前無需檢查。談及輸注是否存在風險,多數診所表示沒有,僅一家診所工作人員稱,“不管你什么針水,多少都有一點風險,但風險不會大,大了誰敢用。”
價格方面,診所的報價各不相同,以規格為2.5g/瓶的靜丙為例,報價范圍從每瓶800多元到1300元不等。同期,時代周報記者從公立醫院了解到,同樣規格的靜丙單瓶價格則在530元~565元。
“不同時期價格不一樣,人多的時候價格會上浮一些?!鼻笆鲈\所工作人員表示。
除了診所以外,時代周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雖然多數藥房都嚴格要求首次購買靜丙者需要提供處方,但仍有個別藥房允許無處方購買。
私下轉手買賣的情況亦存在。在社交平臺上,不乏有網友發帖或在靜丙相關內容的評論區下留言“買多了,可轉”“XXXX元,有需要私”等,部分價格甚至遠高于前述幾家診所的報價。而以“靜丙 上門”“上門輸液”為關鍵詞在社交平臺上檢索,就能找到提供上門輸注服務的人員。這意味著,從非正規渠道購入靜丙后,無專業人士注射的問題也有途徑解決。
私自輸注存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靜丙的運輸,要求整個過程必須保持冷鏈(2℃-8℃)儲存運輸,私下交易難以確保其運輸過程滿足這一要求。溫度的變化可能導致藥品變質,進而影響使用人士的健康。
此外,健康的普通人出于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的目的,私自購買免靜丙進行注射或前往私人診所進行注射同樣存在風險。
鄭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一方面,一部分人在輸注靜丙過程中,可能出現如頭痛、發熱、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甚至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嚴重的過敏性反應或者引起腦梗、心梗、肺栓塞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2022年,醫學期刊《柳葉刀-呼吸病學》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到,一項用于評估“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否改善新冠病毒感染重癥患者預后情況的試驗結果顯示,“靜丙”組患者在28天內的死亡率及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均高于安慰劑組。其中,嚴重不良反應主要是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這可能是因為,輸注免疫球蛋白提高了患者的血液黏度,從而增加了血栓風險。
另一方面,丙球蛋白作為一種血液制品,一般是從成千上萬人捐獻的血液中提取制作的?!半m然目前國內對血液制品的制作和檢驗已經很嚴格了,大多數時候不可能出現像艾滋病、丙肝等病毒,但是否還存在我們無法事前控制的新病毒風險依然存在?!编嵠紝r代周報記者表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打了靜丙的患者要保留好藥物生產廠家的名稱和生產批號。因為如果真的出現問題,我們可以及時溯源。”
國家藥監局2019年發布的關于靜丙的藥品說明書中曾表明,因原料來自人血,雖然對原料血漿進行了相關病原體的篩查,并在生產工藝中加入了去除和滅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論上仍存在傳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體的潛在風險,臨床使用時應權衡利弊。
“藥物都是雙刃劍,醫生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需要權衡利弊,只有在對患者的益處大于風險時才會使用?!编嵠荚俅螐娬{,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額外增加丙球蛋白會對健康人群的抵抗力有明顯提高,在獲益不清楚的情況下去冒可能存在的風險,是弊大于利的。
“此外,不同廠家的靜丙產品采集的人血血源也存在差異。對于需要注射靜丙的患者來說,如果他對某一生產廠家的產品耐受,我們都會建議最好給他用同一廠家的產品,因為在更換廠家的過程中,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會明顯增加。”鄭萍對時代周報記者補充道。
盧洪洲也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對于普通人來說,私自輸注人血白蛋白、靜丙這些藥物存在一定的風險。血液制品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溶血反應、休克等不良反應。大劑量用藥或快速滴注還可能引起循環負荷增加、水腫等。
“需要明確的是,患者應該到正規的醫療機構,由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是否需要進行人血白蛋白或靜丙治療,以及具體的劑量和療程,同時輸注過程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彼硎尽?/span>
資源浪費隱憂
靜丙在健康人群中被濫用的同時,今年4月至5月初,多家媒體報道了靜丙存在院內缺貨、院外漲價的現象。5月5日,據第一財經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在陜西商洛、河北張家口、廣東清遠、湖北孝感、河南開封、安徽合肥等多地的公立醫院,均存在短期內靜丙缺貨或供給不足的問題。
此外,上述報道提到,一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患者在一個聚集了2000多人的病友組織中發現,進入4月以來,反映“免疫球蛋白缺貨”問題的病友也逐漸增多,其中一些人甚至來自北京、杭州、成都、合肥等一二線城市。為此,一些患者不得不選擇異地就醫或者尋求其他渠道。
盧洪洲所在的醫院今年在靜丙供應上也遇到了挑戰。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主要是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和市場需求增加等因素所導致?!安贿^,隨著生產廠家的積極調整和市場供應狀況的逐步改善,缺貨情況已經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彼硎?。
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盧洪洲所在的醫院按照國家對短缺藥品的管理要求,積極將相關情況上報到平臺,同時加強與衛健委、供應方、兄弟醫院等多方面的溝通聯系,以確保靜丙的穩定供應。“同時,我們還借助信息化手段,對免疫球蛋白的用量變化進行實時監控,以便在出現突發情況時提前預警、提前備藥,特別是保障危重病人的用藥需求。”盧洪洲稱。
在鄭萍看來,靜丙在健康人群中的誤用甚至濫用實則是對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血液制品是一個短缺的來源,目前仍完全依靠從健康人獻血后的血液中提取而來,一般是從上萬個獻血者的血液中提取出來的,這是非常珍貴的資源。不需要的人群去注射的話,真的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也不一定有獲益,反而會增加風險?!彼硎尽?/span>
鄭萍強調,“合理用藥對于緩解藥品的缺貨現象非常重要,我們還是要把這些藥品用好,用給真正需要這類藥物的患者。”
實際上,這并非靜丙第一次出現缺貨現象。早在2023年年初,靜丙就曾出現過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規格2.5g/瓶的靜丙,單瓶價格甚至被炒至2000元以上。缺貨、漲價同樣影響了對靜丙有常規需求的病患群體。
在一定程度上,新冠疫情提升了大眾對靜丙的認知,促進了市場對靜丙需求的增加,進而加劇了靜丙的供應緊張,盡管有些認知是錯誤的。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當前的整體血液制品市場,靜丙并沒有明顯的“缺貨”,真正缺貨的是“院內”,更確切地來說,是可報銷的靜丙受限,自費部分較多。
此外,還有分析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在靜丙持續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血制品企業或會把更大份額轉移到院外市場,提升產品出廠價,為業績貢獻彈性。
尚未實現自給自足
目前,國內生產靜丙的企業包括天壇生物(600161.SH)、華蘭生物(002007.SZ)、博雅生物(300294.SZ)、衛光生物(002880.SZ)、上海萊士(002252.SZ)、派林生物(000403.SZ)、泰邦生物、遠大蜀陽等。
在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靜丙的供應量也在持續增長。據華安證券發布的研報,自2011年至2020年,中國靜丙批簽發量增長約227%,復合增速約14.06%。其中,天壇生物、上海萊士、泰邦生物和華蘭生物占據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并仍在不斷整合資源。
據華安證券披露的更新數據,2023年,國內靜丙批簽發合計1319批次,較上年增長25.98%。其中天壇生物的批簽發量最高,為330批次,同比增長13.79%。此外,衛光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三家企業的批簽發量雖不遠及天壇生物,增速卻十分明顯,分別是64.86%、37.61%、20%,批簽發量分別為61、150、78批次。
而靜丙供應持續增長背后,血制品行業的整體格局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血制品行業內出現新一輪并購整合趨勢。中信建投證券研報顯示,近年來,具有較強實力的央國企及地方國資委通過收購整合血制品企業,目前,國內已形成以天壇生物、泰邦生物、華蘭生物等行業龍頭的競爭格局,頭部效益明顯。
2021年11月,華潤醫藥以31.37元/股的價格獲得博雅生物28.86%的股權,以及總計40.01%的表決權,最終成為博雅生物的控股股東。2022年7月,天壇生物宣布收購西安回天35%股權,布局陜西血液制品業務。2023年3月,派林生物宣布易主,實控人變更為陜西省國資委;同年6月,衛光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由光明國資局變更為國藥集團。
2023年年底,上海萊士也宣布即將易主。海爾集團以總價125億元收購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萊士20%股份,并合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交易完成后,海爾集團將成為上海萊士實際控制人。
另一方面,自2021年開始,各地新建漿站審批放開,具備資質的企業紛紛新建漿站。根據企業年報和券商研報的數據,當前國內血液制品企業總數在30家左右,擁有新增漿站資質的血制品企業有10家。
單采血漿是國內血制品原料血漿的唯一來源,因而單采血漿站的數量也被視作制約血液制品行業發展的核心瓶頸。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增在營漿站33家,在采單采血漿站數量300余家。
不過,據平安證券發布的研報,近年來新設漿站主要集中在規模較大的企業手中,由于行業具備資源屬性,采漿量大的企業將實現強者恒強。
現實也的確如此,龍頭天壇生物開拓新漿站的速度最為迅猛,采漿量在行業中也是一騎絕塵。年報顯示,僅2022年,天壇生物新設漿站就達到22家,籌建中漿站32家。
截至2023年年底,天壇生物單采血漿站總數達102家,其中在營的單采血漿站數量達80家,實現血漿采集2415噸,約占國內行業總采漿量的20%。
除了行業龍頭外,其他具備資質的血制品生產企業也在努力拓展新漿站,但速度遠不及天壇生物。2022年,華蘭生物新批了7家單采血漿站,依據2023年年報透露的信息,其中5家新建漿站已開始采漿,剩下2家漿站預計2024年上半年建成并通過驗收。
此外,博雅生物在2021年也曾提出,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漿站總數量30個以上,采漿規模1000噸以上。彼時,其擁有單采血漿站為14個,2021 年原料血漿采集量約420噸。不過,一直到2023年年底,博雅生物新增單采血漿站不過2家,總計16家,在營漿站仍為14 家,同期血漿采集量約為467.3噸。
新漿站的建設雖然有助于緩解血漿的供應缺口,但仍無法滿足國內的血漿需求。據山西證券發布的研報數據,國內血漿需求量已超16000 噸/年。2023年,國內共采集血漿12079噸,較2022年增長18.6%,但仍存在著近4000噸的供應缺口。
《2023年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研究報告》也提到,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血漿采集量雖然實現了大幅增長,全球市場份額也提升至16.00%,但國內仍有60%左右的白蛋白依賴于進口,血制品的自給自足尚未實現。
(時代財經記者張羽岐、實習生劉艷莎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丨杜蘇敏
編輯丨溫斯婷
值班丨? ?松? ?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