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誰會留到最后?
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機器人賽道正逐漸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應用價值,屬于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正在到來。
撰文 | 雁秋??編輯 | 李信馬? 來源|Donews
會沖熱美式的機械臂、會打滾的機械狗、會烤面包熨衣服的機器人......在今年舉辦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各路機器人“神仙打架”,成為最矚目的存在。
要說大會上人氣最高的地方,莫過于步入會場直面看到的18具“排兵布陣”的人形機器人,主辦方稱其為“十八金剛”,它們在工作人員的指令下做出各種動作,場面頗為壯觀。
據了解,這十八位機器人分別來自達闥、復旦大學、傅利葉、宇樹科技、開普勒等不同單位,運動能力各具特色:或擅長復雜地形行走,或擁有強大的負載能力,或專注于人機交互體驗……
任何一個機器人展臺都層層疊疊圍滿了人,有人戲稱比當天上海44℃的體感溫度都要“熱”。資本市場上的熱情也很高漲,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在近期出現集體爆發,旋極信息、普聯軟件、科創信息等多只個股先后漲停。
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機器人賽道正逐漸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應用價值,屬于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正在到來。
人形機器人“成團出道”
在“十八金剛”列陣中,居于C位的是“青龍”,這是一位「有編制」的機器人,它由上海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次發布,是全球首款全尺寸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
央視記者是這么介紹它的:
有一米八五,一百六十多斤重。它全身有43個關節,小到手指,大到腰臀胯,都很靈活。
它不僅腿腳快、上下坡穩當、會躲避障礙。它的雙手非常靈活,能精準抓取2厘米的小物件,并且還能用工具在小米里挑芝麻。
作為開源公版機,“青龍”的硬件結構及參數已在OpenLoong開源社區上開源,并將持續發布新版本,旨在鼓勵全民參與開發。
還有一位機器人"Kvavo" ,由樂聚科技自主研發,是國內首款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夠實現全方位的視覺感知,還突破性地擁有了跳躍能力和多地形行走功能。
圖源:DoNews攝
在穹徹智能的展臺上,一款雙臂機器人在廚房熟練地拿起黃瓜進行削皮,并可以主動清理臺面,儼然一副熟練的家政大師。
在此WAIC2024上,國產人形機器人中還包括:
達闥機器人推出的XR4,搭載了具身智能大模型RobotGPT,主要面向科研場景;
宇樹科技帶來的H1機器人,是全球首款具備原地后空翻能力的全尺寸電驅人形機器人;
復旦大學研發的“光華一號”人形機器人,能夠讀懂人的表情,并生成相應的情感回應;
傅利葉GR-1,全身有54個自由度,可以模仿人的各種動作,如招手、點贊,目前已在科技館迎賓接待等場景應用。
傅利葉GR-1 圖源:DoNews攝
除了國產機器人之外,在馬斯克官宣七個月后,特斯拉首次正式亮相人形機器人Optimus二代。它站在玻璃展柜內,被“長槍短炮”團團圍住——這也是全場唯一一個裝在玻璃罩里的機器人。
Optimus二代 圖源:DoNews攝
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Optimus二代并沒有開機,略微可惜。不過據工作人員介紹,Optimus二代在直立行走的基礎上行走速度提升了30%,它的身上有28個可以活動的關節,可以支撐它去做瑜伽等難度較高的動作,手部有11個可活動的關節,不但能搬運起沉重的箱子,還能輕輕握住脆弱的雞蛋......
據主辦方數據顯示,大會合計展出的人形機器人超過25款,成為WAIC 2024當之無愧的“頂流”。
發展還在“幼態”階段
當前,人形機器人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熱潮,但有兩點疑問需要弄清楚:
為什么是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究竟能用來干什么?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北大-銀河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王鶴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形態跟人類最為相似,未來通用機器人中也將會有各種形態的機器人,但能夠最大程度跟人類的干活需求相匹配的形態,才能得到最大的市場比重。
在清華大學研究院蘇航看來,選擇人形機器人,還有降低成本的考量。原來一個場景一款機器人,(如果)機器人泛化性可以做到足夠好,可以十個場景、百個場景用一款機器人做,實現規模化生產。“人形的目的不是為了仿人,而是要做到超越人類智能的目標。”
圖源:DoNews攝
至于人形機器人的實際落地場景,從目前大部分主流廠商來看,均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醫療、教育以及建筑工程等行業。讓人類從重復性高、機械制式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是人形機器人走出象牙塔之后的重要使命。
用機器人解放生產力的愿景固然美好,然而看上去既炫酷又震撼的“十八金剛”,目前可能還處在觀賞性大于實用性的“幼態”階段。
業內相關人士認為,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需要兩個堅實的車輪。一是需要繼續攻克人形機器人的相關技術難點,例如四肢、軀干控制與協調問題,二是需要給機器人裝上一個聰明的大腦,發展以算力和數據為支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發展論壇」上,不少參會專家提到了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現實問題。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認為,人形機器人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為「一高五難」:硬件門檻高、軟件算法難、軟硬解耦難、知識積累難、人才聚集難、安全應用難。
而多位專家都提到了「數據」,數據規模化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最大痛點之一。目前,人形機器人主要數據來源是國外的開源數據,或者由研發機構通過動作捕捉、視覺捕捉等方式自行采集,這樣的方式往往人力成本較高。
面對這一行業痛點,王鶴認為,通過算法合成數據可能是一個方向。當下可以真正實現規模化量產的數據就是合成數據。所謂合成數據,是一種通過算法生成的數據,雖與真實數據相似,卻并不直接來源于真實世界。
此外,應用落地需要考慮到合適的場景。上海交通大學人形機器人領域首席科學家高峰認為要采用「應用驅動研究」的辦法, 要回歸到研究人、研究場景,真正去讓人形機器人在實際上能夠應用。
他舉了幾個例子,比如飛機制造業是單件生產,沒有什么工業機器人能在上面廣泛應用,人形機器人可能就是一個好的方向。又譬如,汽車總裝線上也都是人在做,如果用人形機器人代替人類去擰螺絲,那也是很好的應用。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合去開發,不能過于寬泛。”高峰說。
商業化落地為時尚早
人形機器人市場爆發出巨大的潛力與能量,吸引著資本的注入。據《中國電子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超過22起,融資金額超過7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與火熱的投資相比,人形機器人商用的步伐仍處于初級的階段。由于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并不完善,許多廠商仍在奮力量產交付的階段,即便是特斯拉目前也只能向1000臺努力。
馬斯克曾提到,Optimus連執行器都需要定制,但他也說過,人形機器人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日期將公司的市值提升至25萬億美元——當然,馬斯克的話常常無法按時兌現,但確實能看出機器人商業化有了更具象的體現。
事實上,在沒有實現規模化投產之前,大多人形機器人廠商依然不具備強有力的盈利能力。「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就在最近遇冷,與火熱的賽道形成反差。
7月5日,優必選大跌16.67%;7月8日,繼續跌16.16%;7月9日,終于迎來小幅漲勢。7月12日,盤中上漲5.09%,截至10:00報114.2元/股,總市值477.52億元。
圖源:百度股市通
2023年12月29日,優必選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90港元/股;2024年7月9日收盤時報107.2港元/股。與其上市以來最高時的328港元/股相比,優必選股價已經跌近67%——這中間,只過去了四個月的時間。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對《華夏時報》分析稱,除了熱點擾動因素,優必選近期股價的變化在情理之中,“從投資回報率和企業的經營狀況來看,優必選的情況不算太好,目前四百多億港元的市值并不低,所以在這家公司的財務數據沒能持續向好的狀態下,股價出現回調是正常的”。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成本,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問題是所有廠商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
DoNews了解到,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的售價普遍在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據不完全統計,達闥機器人報價39.9萬元起,天鏈機器人價格在50萬-100萬元之間,宇樹H1單臺售價約65萬元,雖說其今年發布的Unitree G1人形機器人僅需9.9萬元,堪稱“打破底價”,但這也只是基礎款的價格。
降本也在計劃之中,根據《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人形機器人按量產規模不同,降本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小批量千臺量級生產,降本20%~30%至約10萬美元;萬臺級別降本50%至5萬美元;數十萬至百萬臺大規模量產,降本70%~80%至2萬~3萬美元。
尾聲
人形機器人賽道是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藍海市場,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該領域會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不過,任何事情太火爆也不見得是好事。目前有部分企業熱衷于“蹭熱點”,看到新風口就順勢而為之,借著人形機器人的幌子去拿融資,至于會不會實現商業化落地,并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
市場規律最終會大浪淘沙,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應當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有眼光、能堅持才能生存下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