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僅退款”,國內消費者真的被保護“過頭”了嗎?
電商售后對消費者的保護“過頭”了嗎?
2023年以來,隨著電商平臺競爭白熱化,除了關注價格力外,拼多多之前推出的“偏遠地區包郵、退貨包運費、僅退款”等平臺服務也逐一快速被效仿,成為當前國內各大電商平臺的標配。其中“僅退款”成為近期輿論焦點,被指過于偏袒消費者。
國內電商的售后服務,是不是真的只偏袒消費者,是不是真的對消費者保護“過頭”了?
圖源:罐頭圖庫
01
“僅退款”的前世今生
出人意料的是,“僅退款”并非中國電商平臺首創,這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亞馬遜于2017年10月2日對外推出的售后服務機制 Returnless Refund。
除了便利消費者,該項售后政策還有一大初衷是幫助部分賣家降低成本,因為部分商品由退換貨導致的物流、人工成本實際要超過退貨商品本身的價值,甚至退換的貨物本身已經不具有再次流通的價值,完全沒有必要讓商家再次付出額外的成本。有行業人士分析亞馬遜“僅退款”政策誕生的緣由后表示,這是在特定商品退貨退款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的特殊產物。
美國零售業的售后服務,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便是非常寬松的超長期退貨退換服務。以退貨退款的期限為例,國內電商平臺一般推行7天無理由退貨,而美國電商平臺的退款期限要遠遠大于7天。比如亞馬遜大部分商品的退貨時間長達30天,相機等電子類產品的退貨期限為14天。Eaby則實行30天內免費退貨,60天內付費退貨等售后政策。
除了線上,美國線下實體零售商家的退貨政策也類似。以沃爾瑪為例,實行90天退貨。而Costco常規商品無限期,電視、電腦、相機等電子設備90天。甚至電子產品, Bestbuy都能給到可激活的電子產品14天的包退期,高級會員可以有最多60天的退貨時間。再比如Target的售后政策是普通用戶90天包退,紅卡用戶延長至120天包退。甚至連包括家居類賣場宜家,沒打開商品365天包退,打開的180天。
圖源:罐頭圖庫
友好的售后體驗,會讓消費者更愿意買買買。回顧美國零售近百年的歷史,極度友好的售后體驗帶來更好生意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廣為人知的奢侈品百貨公司 Neiman Marcus 的前任總裁 Stanley Marcus 在《Minding the Store》一書中就提到過他1932年遇到的一個例子:一位女士在 Neiman Marcus 買了一件高檔晚裝,不久后又拿著已經面目全非的裙子回到店里要求退貨。店員爽快地退回了175美元,而這位顧客后來成了這家店的忠實主顧,累計消費超過50萬美元。甚至,這種超長退換貨政策早已演化成目前歐美零售商吸引顧客、增加銷量的商業慣例。
02
商家怎么看?
對于消費者來說,便利的退貨服務無疑提升了他們的購物體驗,但對零售商來說可能增加了成本。那么退貨等售后服務會讓商家產生多少損失?有沒有白嫖黨借這些空子來牟利,海外的商家又是如何應付呢?
根據美國國家零售協會NRF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商品零售總額5.13萬億美元,退貨的商品價值7430億美元、退貨率14.5%;其中欺詐性退貨在商品零售總額中占比不到2%。
事實上,對于商家來說,接收退貨商品的相關花費,有時候竟然超過將退貨商品轉手賣出的價值。正如退貨物流公司goTRG首席執行官夏米斯(Sender Shamiss)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金錢觀察」(MoneyWatch)節目訪問時所說,接受退回商品的相關開銷,可能高達退回商品價值的75%,甚至100%或者超過100%。59%零售業者表示,提供“免退貨”的退費服務是因為商品并不值得收回。這些業者當中,有27%受訪業者表示,商品價格20美元以下都適用“免退貨”退費服務。
雖然惡意行為者客觀存在,但大量的案例顯示,美國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商家,對來自消費者的退貨需求仍然是盡量滿足。他們在商業模式構建之初,就已經預留了包括包退服務等成本空間,來保證售后消費體驗。
圖源:罐頭圖庫
美國零售業曾經有本熱銷書籍《Customers For Life》( 作者Carl Sewell,高檔車的經銷商),此書里面有個章節專門寫到了鉆空子占小便宜的美國顧客,美國商家是怎么看待和應對的。書中表示,商家當然會遇到被欺騙,被占小便宜的情況,那么他們介意被占了點小便宜嗎?“不介意”,因為這些是做生意本來就要付出的成本,而這些成本都是被計入了預算的。
03
擁抱消費者
能給國內商家帶來什么?
國內的商家,能否像美國商家那樣自己消化服務成本,并因此獲益呢?
有媒體報道,一位水產商家崔平,店鋪主賣水產品,他的公司幾年間,從年銷售幾百萬,做到單店兩個億。
崔平表示:早期生鮮不支持無理由退貨,但這類商品又容易出現問題,消費者就對生鮮電商有疑慮,很多人不敢去線上買,交易機制上需要平臺或者商家對品質進行兜底。
如果商家或平臺提供了壞了包退、僅退款等售后服務,進行承諾兜底,但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傾向商家的話,消費者最終還是會認為某某平臺上的生鮮、水果不能買。
在生鮮等領域,通過給提消費者提供“壞了包賠、僅退款”等一套更高的售后標準,讓買家在一次次交易中,積攢對商家的信任度,才能形成網購生鮮、水果的心智,商家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這也是他的公司幾百萬銷售額,做到單店兩個億的重要原因。
圖源:罐頭圖庫
就提供“壞了包退、僅退款”等售后服務涉及的成本方面,他算了一筆賬:就水產品這個類目而言,公司每賣出100元的貨,按照售后率算,平均有3.5元-4元是售后成本,1元-1.5元的流量成本,平臺從中代收0.6元的支付技術服務費;這三項成本是5-7元,整體的售后成本是可控的,占比也并不高,這樣說明絕大多數消費者并沒有濫用售后服務。同樣的,對比其他電商平臺,100元收入中,這三項成本從12元到27元不等,主要是流量成本偏高,售后成本差別不大。
最困擾他的,并非少數普通買家中的“羊毛黨”,而是對平臺規則更熟悉、工具和方式更多樣的同行商家,“他們給我們造成的損失更大,對競爭環境的破壞更嚴重”。但他也不會因噎廢食,仍然給所有的消費者提供盡量優質的售后服務。
據崔平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針對惡意炸店或者團伙作案的,平臺不僅會提醒商家保全留證報案,還會配合提供相應證據。實際上現在組團薅羊毛的阻力都越來越大了,如果一個賬號或多個賬號在一段時間內多次發起僅退款,那就會上平臺的“黑名單“。
對消費者的善意也許會被個別不良的個人或組織所利用,但商家整體算賬下來,其實不虧。一切交易成立的基礎都是客戶需求,客戶有需求才會有交易,才會產生經濟價值。行業分析人士指出,越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交易就會被無限放大。僅退款作為一種針對特殊商品或者小額商品的售后服務,無論是平臺、商家還是消費者都在磨合和調整,相信最終大家都會各取所需。
對于電商平臺“僅退款”等售后措施,你還有什么看法?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