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科技賦能運動醫學:天星醫療已開發基于AI軟件算法的智能康復系統
以人工智能科技賦能運動醫學:天星醫療已開發基于AI軟件算法的智能康復系統
近年來,中國居民全民健身意識逐漸增強,中國居民的運動參與度逐漸提升,中國運動醫學行業市場規模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劉翔醫療組首席醫務官陳世益看來,未來運動損傷的威脅亦不可小視。陳世益主任說,在發達國家,城市人口中的運動損傷已經占60%左右,其次是老年人的退化性損傷,我國今后城市人口的損傷也將主要集中于這兩方面。運動損傷將是未來的焦點話題。
縱觀全球,運動醫學市場在持續增長,2021年全球運動醫學市場規模約53億美元,2022年達到55億美元,是醫療器械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根據灼識咨詢統計的數據,2023年,中國運動醫學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68.4億元,預計至2030年,中國運動醫學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41.1億元,2023年至2030年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約為10.9%。
作為運動醫學醫療器械的領先企業,北京天星醫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星醫療”)多年來專注相關領域的創新研發,從事運動醫學植入物、有源設備及耗材,以及手術工具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致力于提供運動醫學的整體臨床解決方案。天星醫療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已獲得歐盟、美國、英國、印度、中東、南美等40多個國家的準入,標志著天星醫療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展現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走出去”的積極姿態。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泛準入,天星醫療拓寬了自身的國際市場。
201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建所60周年,根據其公布的數據,目前該運動醫學科有101張床位,年門診量達12萬余人次,年手術量已達7,200余例,并呈逐年增長趨勢。盡管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運動醫學市場規模尚小,但隨著運動醫學在中國的不斷滲透、發展和普及,中國運動醫學市場將持續受益。
秉承“學術為先·持續創新”的品牌理念,天星醫療建立國際領先水平的加工中心,引入精密注塑機、編織機等專用設備,實現了GMP潔凈要求的車間主體化生產。目前,天星醫療已形成以設計、研發、生產、醫學臨床、營銷為核心的跨學科復合型團隊,與國內外多名醫生、專家形成項目合作,承擔著北京市科委等多項重大專項研發任務,十多項產品取得北京市科委新技術新產品認證。天星醫療成立以來,贏得了多項榮譽和認證。天星醫療屬于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市知識產權示范單位、2023年未來醫療100強、2022年畢馬威中國生物創新50強、2021年北京中關村瞪羚企業,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天星醫療在研項目諸多且均與國際領先水平保持同步,布局了再生運動醫學、運動醫學機器人、運動醫學人工智能康復等新型管線。
天星醫療一直重視將科研成果與產業應用有機結合。面對患者在康復訓練時遇到的難題,天星醫療充分發揮前期有源設備開發積累的軟件算法經驗,開發了基于AI軟件算法的智能運動處方康復系統。天星醫療將運動處方、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結合在一起,能夠為醫生和患者提供實時動態的交互平臺,并通過科學、專業的運動處方庫、智能康復鏡、AI體能訓練系統和相關設備,實現訓練適配性、動作精確性和恢復情況跟蹤,有利于實現損傷部位的功能恢復。天星醫療加緊研發再生運動醫學生物技術,通過組織、結構或者器官的再生誘導實現運動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恢復,必將骨與軟組織的治療理念帶入下一個全新的時代。
下一步,天星醫療將繼續秉持“專精特新”的理念,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為推動運動醫學的發展貢獻力量,帶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和解決方案,助力國產運動醫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咸寧新聞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